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36. 气候类型知多少-一山有四季

网上有关“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36. 气候类型知多少-一山有四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36. 气候类型知多少-一山有四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农历四月份,山下已经春去夏来,生长在庐山山顶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大诗人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山上的节气比山下要来得晚一些。这是因为,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气温的不同造成了气候的差异,进而影响自然植被的生长,属于典型的地形因素对气候产生影响的现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经度地带性,维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

如果一个人在暑假的时候,从中国北方的秦皇岛,坐火车一路向西北地区进发,他会看到车窗外的风景由郁郁葱葱的树林,渐渐过渡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最后变成沙海茫茫的荒漠。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从中国东部海边越往西走,越靠近大陆内部,离海洋越遥远,湿润的气流难以到达,降水量越来越少。虽然纬度位置和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相近,但水分条件差异明显,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带,自然带这种因经度变化而变化的分布规律叫作 经度地带性 。

若一个人从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一路向北,穿过欧亚大陆,到达北冰洋沿岸,他会看到自然植被带的变化过程大致是,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自然景观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从赤道到两极,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温下降,降雨量总体也在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与气候相适应的植被类型。自然植被带随纬度发生变化的规律叫作 纬度地带性 。

垂直地带性 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发生更替。白居易诗中的庐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顶的气候便与山脚下明显不同。相对于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气候来说,庐山山顶春天来得更晚,夏季更短促,秋天到得早,冬季更漫长。庐山位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脚的自然植被带(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海拔升高,植被带逐渐过渡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再到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高山草甸。

与庐山自然带变化规律类似的还有中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山脚下的自然植被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只不过横断山脉的海拔更高,主峰贡嘎山海拔高度超过7000米,在高山草甸带之上出现终年不化的冰雪带。从炎热的山脚攀登到雪山顶,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类似于从云南跋涉到北极,又仿佛经历了春夏秋冬,再加上山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所以当地人用“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来形容山里的气候。

从庐山与横断山的对比可以看出来,山峰越高,所拥有的植被带类型越齐全,假设在赤道附近有一座足够高的山峰,从山脚下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就会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植被变化类似。此外,山峰所在的地理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就越简单,比如,位于南极大陆的山无论多么高,都会完全被冰雪覆盖,找不到任何其他植被带,这种情况下,雪线高度降为0米。

雪线 是常年积雪区的下限,雪线的海拔高度随纬度位置的升高而降低。对于同一座山峰而言,雪线在阴坡和阳坡,或者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高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北半球的山峰,南坡(阳坡)由于光照好,气温略高,冰雪融化速度较快,雪线比北坡(阴坡)高。一座山的迎风坡水汽丰富,降雪量大,积雪来不及融化,雪线高度比背风坡低。坡向靠气温和降水量差异影响雪线位置,二者发生冲突时,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气温的影响,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实际的雪线高度比北坡低。此外,雪线高度还受局部地形的影响,同一海拔高度条件下,若一个地方坡度很陡,积雪存不住,容易滑落到更低的位置而融化掉,雪线高度就会比坡度缓的山坡高。雪线高度还有季节变化,一般夏季比冬季略高。

除了以上大尺度大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规律之外,还有许多更小尺度的差异性,它们难以总结成普遍适用的规律,但却无处不在,比如一座人工水库附近比远离水库的地区气候更加湿润,植被更加茂密,一栋房子的房前和屋后气温和湿度也会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差异是大自然的主旋律。

大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科学家通过长期悉心地观察和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便于人们学习,当我们运用知识时,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修正,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儿童自然科普知识大全

热气球是怎么飞上天空的呢?这是因为空气动起来了。要解释空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得先介绍一个物理学概念“气压”。

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人类全被包裹在其中。大气层也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重力。这就相当于每个人都顶着一定重量的空气柱在生活。那么为何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柱的重量呢?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空气柱的存在,就像水中的鱼儿感觉不到水的压力一样。科学家将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叫作 气压 ,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国际上规定,将温度为0℃,纬度45°海平面上的气压定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数值约101千帕。

海拔高度 是一个地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越高的地方,其上部空气柱的重量越低,气压值也越低。比如青藏高原,气压只有60千帕左右,因为气压过低,水不到100℃就沸腾了,需要用高压锅来煮东西。在低海拔地区生活惯了的人到了青藏高原会出现高原反应,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也是因为不适应那里的低气压。

海拔高度相同的地方也会有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一样,地面温度不同,最明显的比如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受热多的地方,近地面的空气也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受到浮力作用而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上升的空气在高空聚集,形成同一海拔高度上相对的高压区。受热少的地方,近地面气流则以冷却下沉为主,形成高压区;因为空气下沉到近地面,上空的气流密度变小,形成同一海拔高度上相对的低压区。

热气球的飞行就是这个原理,依靠加热球囊中的空气使它密度变小,在周围冷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入天空。当停止加热时,球囊里的空气逐渐冷却,热气球才能重新回到地面。

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区流向气压低的地区,也就是从气温低的地区流向气温高的地区,空气的水平流动就是我们熟悉的风。高空的风也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但是风向与近地面相反。高空风,加上近地面的风,以及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沉的垂直运动,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空气运动循环,叫作 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我们可以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

冬天,装有暖气的教室很温暖,如果有同学打开教室的门,坐在门口第一排的人一定会先感觉有冷风从下面吹着自己的腿和脚。这是因为教室里气温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而外面气温低,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冷空气便紧贴地面吹进教室里。

把空间尺度放大到城市范围,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地区内的“热岛”,因为城市人口密集,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热,致使城市比周围郊区气温高,形成区域内的低压中心,风便常年从四面八方的郊区吹向市区,形成 城市风 。如果要建设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并不是随便在郊区找块儿地就行了,而是要布局在城市风可以影响到的范围之外,并在工厂与郊区之间种植树木,建设绿化隔离带,因为“城市风”会把郊区的污染物带回市区。

山区白天与夜晚的风向会发生变化,白天山顶受到太阳的强烈照射,迅速升温,形成低压区,而山谷因山峰和树木的阻挡,升温较慢,形成较冷的高压区,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叫谷风;夜晚,山顶迅速冷却降温,形成高气压区,而山谷因地势低,加上人类活动和水体的影响,降温慢,比较温暖,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区,凉凉的风便从山顶吹向山谷,成为山风。 山谷风 是山区特有的热力环流现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之所以多夜雨,就是因为山区地形条件下这种独特的热力环流形式造成的,夜晚山谷温暖,气流上升,越往上气温越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云雨降落下来。

在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的风向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水体的比热容(吸热或散热的能力)比陆地大,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热量,水体升高的温度较少,所以,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上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区,同一海拔高度的海洋上则形成高压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叫作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陆地上形成高压区,海洋上形成低压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叫作陆风。 海陆风 也是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 季风 现象,是一种更大时空尺度的热力环流。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中心,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强劲的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中国位于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上,面向面积最大的太平洋,受海洋和陆地的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很大,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世界上很多不同尺度的事物,却拥有惊人相似的运转原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强有力工具。明白了热力环流原理,就可以解释热气球的运行,孔明灯的放飞,暖气片为什么装在地面,制冷的空调为何装在高处,甚至气候成因等一系列现象。

贵州省在什么区域 地理科普小知识

 篇一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3、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6、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8、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9、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0、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2、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13、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4、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15、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篇二

 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

 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1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1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1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1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篇三

 1、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2、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3、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4、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5、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6、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0、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1、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2、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关于“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36. 气候类型知多少-一山有四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下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