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独特的文化内涵

作者:原平方(文化学者)

上映14天,票房突破13亿,热映中的院线大片《封神》,似乎仍在续写国产电影“神话”,但赞誉和讥评也相持着。赞誉者夸赞《封神》当得起“国民神话”的自诩,讥评者却嘲讽其不过是“低配版指环王”。

但无论如何,一件艺术作品一经产生就会拥有自己的命运,就像子女长大成人,养育他们的父母也无法掌控他们的人生。

不管是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问世后,历朝历代对于这部神魔小说的争议也好,还是电影《封神》上映后,观众对电影各种各样的理解评论也罢,都是如此。

作为小说的《封神演义》,或是作为电影的《封神》,都有一个关键情节“封神榜”。无论毁誉,读懂这个“榜单”,也都是理解“封神”故事的关键。

一座“纪念碑”

“封神榜”,顾名思义是要“封神”。

根据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意思是说,商朝崇尚鬼神,鬼神高于一切,甚至天天轮番祭祀,人事礼俗居于其次。即使后来孔老夫子谆谆教诲“敬鬼神而远之”,也无法切割人们与鬼神的关系。

不同的是,一般人心理上是害怕“鬼”而尊重“神”,所以才有了曹雪芹的总结,“世人只晓神仙好”。

“封神”的前提是先得“成神”,只有先成神,才有可能被姜子牙“封神”。因而,《封神演义》里“封神”的模式通常是这样:某人阵亡,一道灵魂奔封神台而去,等武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统一封神。

这在广成子三谒碧游宫时,通天教主明确给出的上榜封神的标准也可以看出。对此,《封神演义》原文写道:吾三教共议封神,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

也就是说,“成神”意味着先得“死”,死后成神才顺理成章——当然,更多的普通人死后也只能做鬼。

“封神”计划是和改朝换代同步实施的。改朝换代的结果,是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在此过程中,人间大乱,征战连年。征战中被死去的散仙道人、文臣武将,魂魄就被引上封神台,在大结局时被封神。

由于“神”代表着尊重与敬畏,“封神”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进行和排名,“封神榜”就是一座悼念阵亡将士的纪念碑。

超越了“成王败寇”思维

不过,“封神榜”也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地方:只要是死了的有名人物,几乎都封了神,无论是周朝阵营的,还是商朝阵营的。

周朝黄天化、伯邑考这样的忠臣孝子被封神,当然可以理解。但商朝都是敌人,为何也能封神?比如,大反派纣王是不折不扣的暴君,也是圣君武王讨伐的对象,封神之战后却被封为主管人间姻缘婚配的天喜神。

事实上,史书把纣王描写得如同一个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暴君,连孟子也愤愤不平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桀纣之恶未有为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均归焉”。

因为,根据荀子在《非相篇》里的记载,纣王是“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这一点,在电影《封神》里也得到了纠正。

其实,武王伐纣时指责纣王的首要罪状无非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也就是责备纣王宠爱妲己了。

纣王首罪不过如此,其他罪状可想而知。

因此,纣王是武王征伐的对象,是周朝兴起的敌人。但也或许正是因为纣王“不爱江山爱美人”这一突出特点,才让姜子牙“知神善任”地把纣王封为主管人间姻缘婚配的“天喜神”。

纣王既如此,闻太师、申公豹这样的反派,自然也符合“封神榜”要求“忠”的标准。只不过,这样的“忠”是各为其主、各自忠于自己所在阵营而已。

在此意义上讲,《封神演义》就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平等视角对待一切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不管是为哪一方而死,也无论胜败。也因此,“封神榜”成为了一座悼念所有阵亡将士的纪念碑。

这也就是说,《封神演义》没有用胜利者的姿态来书写胜利者的历史、没有抹杀失败者的成神可能。仅此观念,就突破甚至超越了“成王败寇”的思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态度平等对待敌对双方的罕见范例。

中国式英雄的选择

如果说,“封神”是对所有阵亡将士的加冕和尊重,是幸存的人对于死去的人的缅怀与纪念,那《封神演义》是怎么对待那些活着的英雄的呢?

比如,不要说功劳盖世的姜子牙本人,就是同样辅佐过姜子牙的杨戬、哪吒、雷震子、李靖、金吒、木吒以及韦护这七人,也战功卓著。无疑,他们都是不进入“封神榜”的活着的英雄。

对此,在姜子牙封神完毕后,《封神演义》原文写道,“臣等原系山谷野人;奉师法旨下山,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臣等理宜归山,以复师命”。也就是说,在帮助姜子牙完成封神大业后,这七位英雄便向武王和姜子牙辞行,各自回山复命去了。

“回山复命”的意思是,回深山,归老家,没有级别待遇,也不要荣华富贵。如果说西方式英雄结局是面对大众、接受欢呼,那中国式英雄则是背对大众、悄然归去的“功成身退”。即使战功彪炳,他们最后也会选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式的隐退。

这是中国传统英雄的理想形象,也是中国人对于传统英雄的审美思维。

有人可能要问,没给自己封神的姜子牙,最后不是被封了“侯”吗?这个级别很高,不算功成身退吧?

的确,姜子牙被封侯爵了,但也是被封在齐地,级别虽高,位在五侯九伯之上,可封地是今天的“烧烤之都”山东淄博,与“凤鸣岐山”的周朝首都陕西宝鸡相距遥远。

在如此偏远之地颐养天年,姜子牙的选择,自然也称得上是飘然而去、主动隐退。

战争有胜负,但战场无赢家。对于战争中逝去的生命,不管是胜出者还是失败者,都予以尊重,是致敬牺牲者,是对生命的惋惜,更是尊重生命本身。

而浴血战争后依然活着的英雄们,选择功成身退,同样是对生命的无意识尊重。这既符合老子所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家伦理,也开启了后来东方式英雄归隐的审美风格。

据说,清朝有个叫梁章钜的经学家,在其《封神演义》读后感里写了一些背景考据,说作者写作《封神演义》,是“意欲与《水浒传》《西游记》,鼎足而三”。这或许是后来的文人觉得许仲琳自视甚高,也太自信了。

在我看来,《封神演义》即便存有种种不足,但在去除善恶、尊重生命本身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上,这也是一部被低估的小说。持有这样现代价值观的“封神”故事,也值得我们继续书写、述说。

(0)
上一篇 2023年08月07日
下一篇 2023年08月0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