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文化人)

作者:唐洲雁(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这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这些突出特性,有助于我们传承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空前繁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走向。秦朝实现了大一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化绵延且繁荣发展。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既丰富了中华文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我们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展现出强烈的创新创造精神。从艺术到科技、从思想到器物、从文化到制度,都创造出灿烂的历史、辉煌的成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在科学技术上,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在建筑史上,产生了万里长城、都江堰、故宫等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在文化艺术上,创作了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无论是孟子的“定于一”,还是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都将统一视为中国政治传统中最为重要而持续的内容。秦汉以降,大一统思想逐步占据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位置,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中华各民族相信,分裂则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统一则共享太平、安居乐业。在这种思想和信念驱动下,历史上的中国虽屡遭战乱、分裂,但仍以追求统一、实现统一为发展常态。各民族交错杂居、守望相助,逐渐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土不可分、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主张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和学习,从不拒绝任何外来文化。可以说,多元和包容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争鸣,创造了灿烂的先秦文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很快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数次进入内地,各少数民族文化后来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同沿线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元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是崇尚和睦的文化。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亲仁善邻、天下一家是中华民族始终奉行的处世之道。中国历代王朝无不以“太平盛世”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以“协和万邦”来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华文明倡导的是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总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有助于我们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进一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们党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一定的民族形式”“中国的特性”,赋予其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内涵。“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的,而且成为时代的,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当代中国之“的”,及时回答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发展到今天,为了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在国际大舞台上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永久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的、中国的,而且成为现代的、世界的,需要进一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只有通过“两个结合”,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才能使其穿越时空、展现全球价值,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两个结合”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鲜明的当代价值。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其中就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走向世界。同时,我们党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融入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的、现代的,为我们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个结合”形成和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我们党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毫无疑问包括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实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就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代中国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永恒的中华文化价值,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根本遵循。

“两个结合”不仅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而且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支撑。“两个结合”让我们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新时代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在双向互动、双向赋能过程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化现代化。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定不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合理内核,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真正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契合点,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重要力量。

遵循文化建设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文化建设客观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引,必须牢牢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民族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充满信心,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和发展韧性充满信心,才能自觉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坚持民族文化传统,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认识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党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将坚定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实践和担当使命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为人类文明和合共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一切人类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宽广胸怀认识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提倡文明共存,反对文化霸权;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基因,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成功密码。守正,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中华文化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又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守其穿越时空而又历久弥新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一以贯之地传承中华民族文明血脉。创新,就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要在统筹“两个大局”,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4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14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