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洋 卢文骜 徐刘刘】编者的话:总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传承?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环球时报》近期专访中国文化机构领军人、各文化领域名家,从本期开始,推出“文化传承名家谈”系列报道,以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
研究梅兰芳,传承京剧之魂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所具有的5个特质在梅兰芳艺术中和京剧领域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五个特质,一个不少
刘祯称,以连续性为例,世界有三大戏曲文化,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虽然前两者出现早,但中国戏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一经形成就未有中断。中国戏曲延续至今,如今剧种多达348个。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戏曲的创新性特征也十分显著,它随着时代、流行地域、观众审美习惯发展变化。从宋代南戏开始,到最终形成京剧,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跨越。
中国戏曲的统一性特征更为明显,中国戏曲是一种唱念做打的艺术,其综合性和包容性极强,表演融入各种艺术元素。此外,中国戏曲的包容性及和平性,也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一致。
刘祯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凸显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紧迫性。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梅兰芳作为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京剧表演艺术的传承、革新和发展,提炼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梅兰芳20世纪访日、访美、访苏演出和文化交流,每到一地、轰动一时,其演出成为重要的艺术盛事,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梅兰芳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践行者,他将美轮美奂的民族艺术带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深化了文明交流互鉴。梅兰芳所代表的京剧思想和创造力,是中国戏曲的灵魂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
加强研究,走进校园
梅兰芳纪念馆主要承担收藏、展示与梅兰芳相关的文物资料,开展京剧艺术研究,推动梅派艺术传承发展,普及、传播和京剧艺术等职责。
刘祯表示,梅兰芳纪念馆为发展梅兰芳艺术和梅派京剧,践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了很多工作。在国内,梅兰芳纪念馆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有大量的珍贵且可移动的文物及文献。除了文物及文献保护,大量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是梅兰芳纪念馆的重要工作之一。6月初,凝聚了专家、学者几年心血的《梅兰芳菲——梅兰芳在世界》在梅兰芳纪念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该著作按其出访地,分日本、美国、苏联三卷,精要记述了梅兰芳的出访纪实、影响和意义,为梅派艺术和思想精神、理论体系研究带来贡献。
这些年来,梅兰芳纪念馆举办了各类展览和沉浸式演出,还走进校园,将中国京剧的魅力传递给年轻一代。刘祯表示,“中国京剧耐人咀嚼,其未来在于年轻人。”目前,梅兰芳纪念馆正与北京市教育学会社会大课堂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探讨,计划将京剧纳入北京市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系统化地学习京剧。
同时,培养青年学者也是梅兰芳纪念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京剧魅力的重要手段。今年5月,由梅兰芳纪念馆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梅兰芳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暨“十佳论文”颁授仪式举行。刘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研讨会举办至今,已经培养了100多名优秀的青年研究者,他们必将对未来的京剧研究和中国戏曲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梅兰芳是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人”,刘祯说,梅兰芳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方面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见识,他对世界的影响是多领域的。梅兰芳在坚守东方价值文化的前提下,把京剧带向世界,欧洲当代艺术受到他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文化使者,梅兰芳的多次海外出访,开启了中西方戏剧融通互鉴的历史。
刘祯向记者讲述了几个有趣的例子,梅兰芳访美期间,正是美国经济萧条的时代,但其演出仍然一票难求。日本还有学者专门研究梅兰芳演出在该国的售票情况,并将之与日本的歌舞伎演出做对比,发现后者无论是从票面价格还是观众热情程度上都弱一些。
虽然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但戏曲人对于戏曲的革新从来不曾停止。刘祯认为,“梅兰芳既是一位京剧艺术传承的集大成者,也在发展改良中国京剧方面走在时代前列。正是因为梅兰芳的革新思想和大胆创造,使得他所代表的京剧艺术达到了其所在时代的顶峰。戏曲界如今仍肩负一份使命和责任,即实现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让其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艺术样式,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刘祯说,如何完成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处理好戏曲内容与当下生活的调试和默契,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新作不断,秦腔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总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让文艺工作者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惠敏莉称,易俗社将努力打造一支三秦大地上的“文艺劲旅军”。“我们将以易俗社文化街区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好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遗存传承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西安易俗社自1912年创立以来,一直坚持“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的办社宗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戏剧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还引领了西北的戏剧改良,更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重大时刻。新时代以来,易俗社秉持着守正创新的积极态度,大力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创排新剧的同时不忘开展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文化交流、跨界合作等创新活动。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人大代表、秦腔项目非遗传承人,惠敏莉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与融合发展,推动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截至目前,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已接待游客299万人次。
据惠敏莉介绍,在艺术创作方面,易俗社创排推出了体现黄河儿女民族气节的《柳河湾的新娘》;展现盛唐文化的《李白长安行》;歌颂建党精神、革命精神的《党的女儿》;展现劳模精神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劳模刘西有》;以民族大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旨,创排了展现家国大义的《昭君行》等。目前,还有一个关于西域文化的戏正在筹备中。
改革开放以来,易俗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首次将秦腔带到日本、韩国等地并受到当地政府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后,还前往澳大利亚、美国、巴基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和地区进行展演、交流。
《白蛇传》将亮相爱丁堡艺术节
由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昆曲《白蛇传》将于8月登上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这一古老戏曲的魅力。“这是昆曲首次在世界舞台的亮相”, 爱丁堡艺术节亚洲艺术奖主席王永嘉在接受《环球时报》独家采访时,向记者透露这一消息。
中国人曾在访问英国期间,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演讲,建议“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此后,一系列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活动相继展开。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活动,有力促进了两国间更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树立了榜样,推动世界在文明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
“虽然之前也进行过线上演出的展演直播,但是这与现场演出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即将公映的《白蛇传》,王永嘉难掩激动与兴奋。“外国观众可以直接近距离接触到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戏曲。”作为北方昆曲剧院聘请的首位昆曲全球大使, 王永嘉一直视在国际舞台上昆曲、弘扬中国戏曲为自己的责任。2022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与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就联手爱丁堡艺术节以及在其他国际艺术节上中国昆曲艺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昆曲艺术走向全球舞台的历史一刻。
“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全球顶尖的戏剧界人士重新来认识昆曲的魅力,激发思想的火花。戏曲是最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艺术形式。”王永嘉说。
任何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桥梁”的作用,它们对于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至关重要。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通过爱丁堡艺术节这个全球闻名的艺术平台,建立全球机制,让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昆曲在欧洲和全球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