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来三苏祠,听莫林虎教授解读苏轼文化性格的形成丨东坡大家讲(苏轼一生的三起三落思维导图)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苏轼是一位性格极其丰富的文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将其称为“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他旷达、潇洒,既不同于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看淡了官场沉浮,看淡了个人荣辱,在困境中反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那么,苏轼的文化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6月21日上午,“东坡大家讲”名家讲座迎来第四讲,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莫林虎将以“苏轼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为主题,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带来现场讲述。苏轼的前辈及同时代人如何应对时代文化困境?如何理解苏轼文化性格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莫林虎教授都将在讲座中一一解答。封面新闻将对讲座进行全程直播。

莫林虎教授认为,苏轼家国情怀的养成由家风家教开始。苏轼母亲程夫人给少年时期的苏轼兄弟讲东汉史《范滂传》,讲到范滂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陷临刑与母亲的诀别,不觉“慨然叹息”。苏轼对母亲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一颗正义的种子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

在准备迎考时,母亲程氏让苏东坡两兄弟“日享三白”: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意思是为官者要体察百姓之苦,甘于坚守平淡清廉。母亲的“三白”让苏轼记忆犹新。在礼部考试中,苏轼以一篇600余字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展示了他关爱民众、民惟邦本的政治主张,深得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赞赏。

苏东坡入仕途,便发出了“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慨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使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尽管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日子,但也热情帮助当地百姓,指导打井,劝农护牛。

苏轼将他对亲人的关爱、怀念也融入作品中。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写下脍炙人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对妻子王弗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在6月21日的讲座中,莫林虎教授将对苏轼文化性格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进行详细讲解,敬请期待。

如果您也想来到现场,聆听莫林虎教授带来的这场讲座,欢迎参与报名。

报名方式:

在封面新闻APP本条新闻下方留言“我要报名”,前10位留言的朋友视为报名成功,将获得前往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现场观看讲座的机会。

报名成功的朋友将收到封面新闻发出的短信,凭短信可于6月21日9:00在三苏祠南大门集合,届时将由工作人员统一带入讲座场地。注:交通费用自理。

评论截止时间:6月20日18:00。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