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老墓园毗隣而居的房子售价一毛也没便宜。
鬼,在西方似乎已成了珍贵的观光资源。美国商家把鬼当摇钱树,靠“鬼网红”发大财,真难为了最底层无酬卖命的鬼。
美国的乡间公路旅行可以看到没人谈论的美国,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乡间墓园文化。
乡间墓园文化
很多小镇都有一条 主街,往往是唯一的街道。小镇的一切都在街道的两边。最典型的布局就是一间教堂、一间邮局、一家杂货店附带很贵的加油站、一家五金店,沿着街道散落着几十户人家,几辆生锈的小卡车,几只懒洋洋昏睡终日的狗 。他们常把墓园放在小镇入口,就在 主街 上,与小镇简单的人口比邻而居,完全零忌讳。
如果在墓园走一圈,往往可可以得知小镇的历史。所以我也培养出一套另类的旅游方式,开车经过有墓园的小镇,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停下来去墓园里看一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死亡文化。墓碑上会记载着往生者的名字,出生、死亡的日期,和家人对他们的怀念。走了一圈你大概也知道这个小镇有多古老。
小镇的入口都会有标志记载小镇的人口。有些小镇只有一百多人,躺在墓园里的往往比活人还多。
在美国住久了,对我来说墓园跟鬼之间似乎也连不上关系。我不能说我不相信鬼,但我总觉得墓园跟鬼是两码事。墓园所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人的怀念,上面所记载的是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也许家属把这些记录在石头上,也是期望百年后的一个路过的异乡陌生人也能够看到这个纪录,如此而已。所以我很难把这个跟灵异之间画上等号。
曾经在北加靠近内华达州边界一个淘金小镇过夜,晚上摸黑抵达民宿并没有注意到对面就是一个坟场,不但紧邻镇中央,旁边就是餐馆酒吧和艺品店。第二天早上穿过马路去墓园里逛了逛,发现好几个墓碑的死亡日期竟然都是同样的几天,大家都葬在一起,而且都是年轻人。让我怀疑是不是碰上了矿灾。另外一批共同死亡的日期横跨了更早几年的几个月份,让人怀疑会不会又是一场瘟疫或疾病。
一具一具的石刻墓碑彷彿就是小镇的户口簿,也是图书馆。这些一百多年前的灾难媒体未必报导过,但在墓园里却深深刻在石碑上永远留存,只有镇上的人才知道,也成为小镇私藏的历史。
后来上网搜一下,发现小镇著名的观光资源就是那个古老的坟场。网站上记载着埋在那里的人,介绍他们的身世与墓碑及埋葬地点,俨然就是观光指引。进入小镇有一座必经的百年铁桥,文宣还记载着横梁上曾经有个女人在那里被人吊死。西方人对这一切不但不避讳,还把它当特色宣传。看着墓园旁边的餐馆、酒吧与艺品店,生意似乎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上个月在北加州的海岸公路开车旅行,一天之内看到 5 个小镇墓园,每一个都是 150 年以上,每一个也都是在小镇的路边上。150 年了,很多都还插着花,也有放着玩具的,未必是家人,但至少是镇民。150 年了,他们并没有被遗忘,因为大家仍是邻居。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国鄕间墓园文化。
死亡纪念碑上的小幽默
美国荒郊野外偶尔会看到路边小小的十字架,那表示有人曾经在那里死亡。当然大部分都是车祸。
我也看过树林里的十字架,回去上网查看才知道有人在那里遭杀害弃尸。有些还是冷案,10 年、20 年都没破。通常我会停下来看看卡片上的纪念文字,也顺便表达我的敬意。
我们家路口的那棵大树下就曾经发生车祸,有人在那里死亡,当天车祸现场我也看到了。那段时间晚上散步,我会走过去看放在地上的蜡烛、照片和写了同学们怀念文字的卡片,所以我也知道他叫保罗,知道他在哪个大学唸书,知道他的长相,也会顺便跟他致意。 西方人对这些没有忌讳,只有大方的怀念,这些路边的十字架常常一摆就是好几年。上面照片里高速公路边的十字架已经摆了 3 年多,除非被大自然扫除,人们会永远让它留在那里。
墨西哥有一条恶名昭彰的死亡公路,迂回在海岸线的山脉之间。他们放的不是十字架而是小小的神龛。当地人告诉我,每一个神龛都是一起死亡车祸,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行驶在那条公路上,几乎每几分钟就会看到一个不幸的故事⋯⋯这些都这么永远地流传下来,也让后世行驶在上面的车辆更加小心谨慎。
那天开车经过一片原野,看到路边这个十字架。我猜是一位摩托车爱好者,因为旁边摆了一辆玩具重摩托车。看看旁边朋友留下的字句,知道他生前应该很爱喝啤酒、爱开玩笑,也爱交朋友。竟然跟我有点类似。 再抬头往上面看,朋友们为他开了个玩笑,挂了一个骷髅头和南瓜鬼,下面写了一个斗大的 Spooky(吓死人了)。
也许哀伤不是唯一的选择
西方的葬礼都很温馨小巧,也许只有几十个人,没有人会为社会关系充场面而到处发讣闻。在场的人每一个都有该来的理由。参加过的葬礼中,我竟然从来没有听过哭声,只有怀念和笑声。
所以我不禁在想,万一⋯⋯只要万一就够了,万一,死者的灵魂就飘浮在上面,作为送别的朋友,我们希望他看到最后送别的场面是什么?是让他带着莫名的悔恨哭着离去,还是带着笑容飘走?万一死者跟活人一样,有着完全一样的情绪,反正是要走的,分离的时候哭哭啼啼哀天怨地,和轻松而怀念,哪一个比较容易接受?
东方的葬礼彷彿是在为活人举办,整场都是以哀伤作为主轴,让送行者尽情抒发心中的难过;西方的葬礼彷彿是为死者举办,整场都是以温馨怀念作为主轴,让他带着微笑离开。如果朋友为我们办一场送别趴,作为那个被送别的人,我们是期望看到哭啼的哀伤还是令人怀念的欢笑?那活人的选择为什么不能用在死者身上?
那次在同事的葬礼上有人笑着在台上述说他的生前趣事。这个人生前很爱跟我开玩笑,我也在敞开的棺木前悄悄地开了一个只有他才了解的小玩笑。我在心底也悄悄告诉他,天哪,你居然穿三件头西装。
他是个幽默的人,我相信他的灵魂一定在偷笑。最后我还亲手参与埋了那位同事⋯⋯二十来个人,就这么一铲一铲地往那个 6 尺深的墓穴填土。这是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我也很荣幸参与了他一生最后的一个案子,而他也许一直在某个地方看着这一切。
那天在那一片荒野中,在这个小小的十字架前,看到上面那个 Spooky 的玩笑,我发自内心地笑了。如果他不是位有幽默感的人,好友们不会拿出最后那份诚挚为他画上这样一个令人莞尔的句点。也许那位爱好摩托车的死者,也一直在旁边偷偷陪着我笑,甚至还带着一丝沾沾自喜的光荣。如果我是他,我也愿意别人看了我的纪念碑就想会心一笑。若真如此不也很好吗?
东方的禁忌却是西方的资源
美国当然也有鬼,而且为数应该不少,只是他们做得并不成功。不过这是文化的关系,与能力无关。
美国人大部分不信鬼,而且也不怎么怕鬼。毕竟这个科技昌明太久了。鬼对这个好像也没什么兴趣,很多明明该闹鬼的事情在这里却相安无事;很多应该成为鬼屋的地方在这个却是平静到令人失望。邻座一位美国同事买了一栋凶宅──前屋主的女儿在卧房内被人杀死,那也是现在他女儿住的房间,他说他不信这一套,住了这么多年也相安无事。那口气轻描淡写到好像在述说院子曾经有一棵苹果树被人砍了一样。
离家不远处有一个古老的小墓园,里面挤了约一百人,有些墓碑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期,墓园四周盖满了昂贵的华宅。但是看看网络上的房价,与墓园仅有一墙之隔的房子好像一毛也没便宜。美国人就喜欢这种清静,墓园和公园对他们都没差。进入华宅区跟墓园是同一条死路,所以外面会标明前方是“死路”(Dead End)。里面住户也许还喜欢这种双关语的幽默。
与古老墓园毗隣而居的华宅售价一毛也没便宜。
鬼在西方是商机
鬼,在西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观光资源。多年前我在英国一个小镇住进全英国最老的旅馆。入住后拿起房间里的观光文宣,上面大剌剌地写着“欢迎来到英国最有名的鬼旅馆”。我房间窗子面对的就是一个古坟──那也许还是他们特地为我挑的最具代表性的房间。当然住了两夜并没有碰到鬼,退房的时候柜台还略带抱歉地说这也要碰运气。我抱怨晚上隔壁房间吵到我睡觉,她赶紧兴奋地告诉我,那一整层楼都没有其他住客,意思是在跟我邀功,证明多少也有闹一点。她的眼神彷彿在说:看吧!我没骗你。
不久前路过硅谷著名古迹,并在多年前被好莱坞改拍成灵异电影的《温彻斯特鬼屋》,看到门口俨然就是观光景点,牌上写着斗大的“灵异之旅”。这里原来只是一个神秘的历史古迹,后来为了拓展业务加码开放了鬼之旅。还有人趁机在售票处门口停了一辆殡仪馆葬礼车,里面还放了一口棺材趁机站台风光一下。
这辆葬礼车使我想到儿子小时候就有一辆玩具葬礼车,做得非常精致。孩子从小就对这些没有忌讳,在这种小地方都得到映证。
这又使我想到国内鬼屋的处境,同样都是传说中有灵异现象的历史古迹,在国内虽然也有人会前往观光,但还不到像在美国这样,除了变成热门观光景点之外还可以导览灵异之旅。东方的忌讳在这里都是商机。
洛杉矶的玛利皇后号游轮是著名的鬼景点,也上过好几次灵异节目。我们去参观的时候看到其中一部电梯前面标示曾经有人就在这部电梯里看到鬼──这种事还深怕游客不知道。导览把我们带到船上两个最著名的灵异景点,一个是机房,另一个是底舱的游泳池。然后把灯全部关掉,开始大方诉说这里所发生过的意外死亡事件与鬼故事。
加码让鬼闹得更凶
距离旧金山 30 分钟的半月湾有一个著名的海景餐厅,以蓝衣女鬼出名──餐厅网站特别强调他们的招牌就是“蓝衣女鬼”。显然这比菜色还重要。如果讲出餐厅的名字大概没几个人听过,可是只要一提到蓝衣女鬼大家都很熟悉。
故事背景是在 1920 年代,蓝衣女子是餐厅酒吧常客,因为爱上酒吧的钢琴师,两人下班后在海滩漫步,疑似双双遭到吃醋的丈夫从背后刺死。从此蓝衣女子就不厌其烦地回到酒吧,希望能再见到钢琴师。女鬼出现的时候,吧台的吊灯会摇动,餐厅里的厨子也常会遭人在背后拍打,有时候盘架上的餐具会自动移位。很多餐馆员工都看到过她披着棕色长发,穿着蓝色长裙在地板上“掠过”。写到这里,我必须说这是东西文化接近到最令我兴奋的一次:长发披肩、长裙、没有脚,用飘的⋯⋯老天,这不百分之百符合我们“阿飘”的定义吗? 所以我非常怀疑她是不是有东方血统。
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了 50 年,一直吸引着在地顾客,一直到 1981 年登上《旧金山观察报》,小酒吧才一炮而红。 年著名的旅游频道把故事搬上电视,制作了一集《美国最恐怖的地方》,这个鬼地方更全美爆红。后来有员工爆料,餐馆爆红后为了开发更大商机,请人在酒吧和厕所装了一些装神弄鬼的小机关来吸引更多客人。但爆料员工也说酒吧的确一直有闹鬼,只是闹得不够凶,所以餐厅加码吸引更多顾客。我认为重点不是这里是否真闹鬼,而是东西方对鬼看法的不同──商家竟然会嫌鬼闹得不够凶还自己加料。如果发生在国内,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家传说闹鬼的餐馆,会自己加码让鬼闹得更凶来吸引顾客。
这么异端的“借鬼促销”显然也很成功,因为大家都想去看鬼,餐馆也沾光爆红。疫情前我就听说有科技厂商请客户去那里吃饭以示年终盛大酬谢。美国商家把鬼当摇钱树,像这样靠“鬼网红”而大发利市,也真难为了最底层无酬卖命的鬼。
鬼的跨文化力量
过去几百年来西方的鬼往往都是以丑陋恶心的嘴脸出现,让人讨厌的程度远超过恐惧。他们并不了解东方鬼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艺术。可是日本鬼片《七夜怪谈》在 20 年前成功打入好莱坞,改变了美国人对鬼应该有的态度。有时候跟老美聊到鬼,他们都异口同声承认长发披肩、看不见脸的白衣阿飘,才是无懈可击地恐怖。
他们这才了解真正的恐怖“在感觉而不在视觉”,要做到恐怖就必须要拿捏好阴森。也许这才是西方人过去不怕鬼的原因。所以不是西方的鬼不可怕,而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让自己更可怕;也不是他们不闹,而是碰到从不把鬼当回事的人,他们大概也懒得閙了。毕竟这种事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