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 基础厚 前景广

网上有关“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 基础厚 前景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 基础厚 前景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关凤峻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北京 100812)

摘要 本文从地质文化产业角度阐述了地质环境领域工作,分析了地质公园等文化建设的现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文化产业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环境 前景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国土资源部党组作出了在全系统开展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部署,从地质文化产业角度出发,通过对地质环境领域工作的初步梳理,笔者认为,地质文化产业是一个领域宽广、基础雄厚,越来越有发展前景的既古老又现代、既深邃又科普、既传统又朝阳的产业。

1 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群星璀璨

谈及地质文化产业,首先就会想到地质公园,与之非常类似的还有矿山公园。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已走出了一条保护地质遗迹、保护矿业遗迹、与世界通行规则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与地质公园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地质遗迹保护,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数额逐年增加。现在,宝玉石产业、观赏石产业等已经是社会知名度很高的传统地质文化产业;温泉产业、矿泉水产业,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地质文化产业;古生物化石保护近年来也开始探索走产业化发展的保护道路。

其实,地质文化产业远不止上述这些,换个角度来看,地质环境工作很多都具有文化色彩,也都有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宣传、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广泛而深入人心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氛围,这是更重要和更紧迫的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近年来国家投入不断增大的领域,从实物工作来看,这项工作是把过去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再恢复起来,或改造得更好。从最终目的看,这项工作仍可归属于地道的文化建设,无论怎样恢复和改造,都是让环境变得更好。至于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防治、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也都颇具文化色彩。

2 地质文化产业基础厚,蓬勃发展

2.1 地质公园,已成国土资源系统最亮丽的名片

目前,全国有140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6个是世界地质公园。公园内建有地质博物馆近200个,全部免费向游客开放,并承担着接待地学夏令营和向当地中小学生进行地学科普宣传教育的任务。地质公园现有专职导游6481人,兼职导游9515人,其中地学导游1751人,占导游总人数的11%。全国300余个地质公园(包括省级地质公园)已成为开展地质科普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在科学普及、破除迷信、弘扬地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似神似鬼的传统解说内容,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科学品味。而且,各地质公园近年来共建立科研基地200余个,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7.61亿元,完成科研项目540个,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有175个,在地学科研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达5亿人次,门票收入达200多亿元,旅游总收入逾千亿元,极大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地质公园还带动了交通、商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2 赏石文化,正走向空前繁荣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观赏石石种已达480种,从业者超过300万人,收藏和爱好者超过1000万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观赏石协会,建立各类赏石社团组织600多个。观赏石市场迅猛发展,全国已形成以广西柳州、安徽宿州、内蒙古阿拉善、山东临朐、云南昆明五大市场为重点,以星罗棋布的各地市场为依托的观赏石市场网。专业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后命名了30个观赏石之乡(城),11个观赏石基地。近年来,全国每年举办的较大规模的赏石展、赏石节达200多次,已形成了“中国观赏石博览会”“柳州国际奇石节”“宿州灵璧石文化节”“昆明泛亚奇石博览会”等多个业内知名展览会品牌,全国观赏石年交易额已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各地政府和企业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公益性、经营性赏石文化设施,政府投入建设的专业性大型石馆就有30多个,收藏家、企业家投入建设的各种赏石馆、赏石园达1000多个。

2.3 温泉之乡(城、都),渐成温泉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我国东南沿海、台湾、藏南、滇西、川西、胶辽半岛等地区,分布着丰富的对流型温泉地热资源,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苏北平原、淮河平原、江汉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盆地、西宁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分布着丰富的传导型温泉地热资源。全国有温泉3700多处,1600多处已开发利用。全国温泉地热资源分布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地热能储量折合8530亿吨标准煤,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每年可利用量相当于6.4亿吨标准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已被命名的中国温泉之乡有25个、中国温泉之城有8个、中国温泉之都有3个。这些中国温泉之乡(城、都)都设立了温泉旅游文化节,有的还多次举办了(国际)温泉养生博览会。从各地的实际效果看,温泉之乡(城、都)的建设,使我国珍贵的温泉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带动了温泉文化产业、温泉旅游业的大发展。温泉之乡(城、都)正逐渐成为温泉旅游的胜地和温泉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据统计,2011年,全国温泉旅游达到2530多万人次,收入约50亿元,温泉文化产业链价值约为550亿元。另外,我国温泉地热资源的商业开采还用于房屋供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农业干燥和工业利用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亿元。温泉开发利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现有温泉从业人员有81000多人,温泉开发每年使全国二氧化碳减排约700万吨。

2.4 古生物化石,风头正健的地质文化产业新宠儿

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如辽宁、河北、内蒙古的热河生物群、山东的山旺生物群、云南的澄江动物群、贵州的关岭生物群等,都产出了众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了5个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17个古生物类国家地质公园、23个与古生物化石有关的国家地质公园、22个省级古生物自然保护区、7个古生物类省级地质公园。随着近年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发布,中国古生物化石基金会的成立,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宣传、展览、科普和教育等活动空前活跃,吸引了大批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保护事业。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古生物类保护区、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直接从业人员有5万余人,每年游客量在8000万人次左右,创造直接收益约每年240亿~300亿元。

3 地质文化产业前景广,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地质文化产业群星璀璨,蓬勃发展,但主要还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的“副产品”,主要靠社会需求拉动产业成长,市场规则主动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我们的管理工作已经明确自己是为地质勘查产业服务,为矿产资源开发产业服务,但仍未明确意识到也要为地质文化产业服务,地质文化产业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自发的“副产品”尚且能达到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倘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马伯永.中国地质公园文化资源特征及建设与发展构想[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1)

元重举.努力发展赏石事业 为促进文化大区建设做贡献[J].宝藏,2012(9)

郑利.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探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有名的文化产业集团有: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湖南三辰卡通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

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种“湖南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湖南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湖南《体坛周报》占据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日发行量达100万份。

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演出、娱乐等已形成优势,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报、网络等新兴业态悄然崛起,创造了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星辰在线、女性在线、金鹰网等有影响的品牌。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对全球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显现,湖南省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程度、市场格局不同,对各地文化领域影响范围和深浅也各异。美国文化领域受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欧州及亚太地区则次之,到湖南则影响有限。如2008年湖南文化产业仍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超过全省经济总量12.8%的增速。可以说,金融危机下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对于湖南省来说,随着2009年文化强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提速,都会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支持。

文化产业战略布局:

湖南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旅游、会展)”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构成了全省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产业集群化又遍地开花的空间格局。

中国投资资讯网 2009-2012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中共xx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根据《xx市科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xx市科协在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龙文祥,副主席黄敏的带领下,分头深入基层,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市范围内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技协的发展现状

 xx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七县一市三区,总人口有610多万,农业人口比例大。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科协组织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着力抓好农技协建设,把促进农技协发展作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农技协这个科普载体,建立起广大群众参与科普的活力机制,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技协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正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和欢迎,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拥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农技协)2个,省级示范农技协4个,省级优秀农技协1个,市级示范农技协15个。

 我市农技协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再发展几个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各级科协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各类农技协478个,拥有会员12万多人,遍布全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种植业(瓜、果、农、林、茶、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养殖业(鸡、鸭、猪、鳝、蟹、鱼等)、服务业(主要是中介经营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面的二十多个门类。其中县级农技协169个,乡镇级155个,村级154个,跨省的8个,跨市的10个。我市89.1%的农技协都经过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审批,其中科协审批的139个,农林部门审批的114个,其他部门审批的173个。在这些农技协中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73个,工商部门登记的有93个;农民牵头创办的有180个,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的94个,科协、涉农部门牵头创办的170个;股份制的有49个,合作制的86个,公司+协会的115个,支部+协会、科研单位+协会的共有103个,专业户领办的98个;开展技术服务的有193个,信息服务的141个,产加销一体的275个,技术经济实体的74个;聘请专家1406人,农民技术员4531人。据统计,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2120万元,农技协生产总值607693.2万元,农技协生产总值占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达31.6%。20xx年全市农技协会员人均纯收入7109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一倍。有相当部分农技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开始由最初仅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的低层次合作形式,发展到现在围绕某一农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创办一体化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实体;由会员最初仅是本村、本乡农民发展到打破区域界线,会员辐射到周边乡镇和跨省、市、县农村的大型农技协。有80多个农技协生产规模超过千万元,19个农技协生产规模超亿元,其中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年销售收入已达到3亿多元。这些农技协都已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和综合性的发展轨道,成为了一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农技协在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技协工作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协以农民为主体,以有致富能力的专业户、龙头企业、乡土能人为核心,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和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找准科协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技协组织,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技协已成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农技协利用与农民的亲缘、地缘关系,以及技术传播直接、信息渠道通畅的特点,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直接有效地传授给农民,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速度与新成果的推广步伐。到20xx年底全市农技协共推广农业新品种1100多个、推广新技术600多项、新材料200多项,其中自主研发的就有150多项(个),创建示范基地近900个。我市望江县网箱养鳝协会以养殖基地为示范,通过常年举办培训班和开通技术服务热线电话为载体,以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深入养殖现场指导和帮助销售为手段,大力推广普及网箱养殖技术。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1136户,分布全县的10个乡镇和邻近县市,全县网箱养鳝规模达到13万只网箱,成鳝产量达到400多万公斤,产值可达1.5亿元左右,已成为我市特种水产养殖的第一大品牌和安徽省网箱养鳝的第一大县,20xx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宿松县河蟹协会积极壮大协会队伍。会员由成立之初的82个发展到2168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聘请专家举办河蟹养殖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会员1000多人次。同时组织会员赴外地学习精养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河蟹养殖水平。努力做到河蟹苗种生产、供应、品牌、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资料供应的“五统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该协会“皖江”大闸蟹已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常州等大中城市,并打入国际市场。

 2、农技协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引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是农技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科协十分注重在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能人中培育和发展农技协,通过他们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依靠科技脱贫上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农技协共带动农户27万多户,培育科技示范户2.3万户,开展技术培训近4000次,培训人数46万多人次,为带动本地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潜山县是个贫困县,蚕桑生产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潜山县蚕桑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贫困山区蚕农服务,通过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对贫困农户家庭实行一对一帮扶,为蚕农提供种子种苗及蚕需物资供应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开展蚕业产业化经营,本着“技术为依托,以质量为基础,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原则,力求达到“会员带动,蚕桑发展,蚕农增收”的目的。目前,在全县已建立了40个蚕桑示范基地,培育了650多户示范户,带动全县4800户蚕农,为振兴潜山县蚕桑事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农技协已成为农村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作为08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表彰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在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该农技协在为蛋鸭产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的同时,着力推进养殖基地的建设,提高单位养殖效益,降低成本。为进一步把协会做大做强,他们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市畜牧兽医局联合,走“市场+企业+农户+科研院校+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和邻近舒城、庐江、枞阳等县的几十个乡镇,形成了我省较大范围的农村特色区域经济。产品除内销外,部分还进入东南亚国家,07年实现销售年收入3.7亿元,利税2000万元,并建立了“大关禽蛋市场”,拥有自己的办公楼、销售市场、培训学校和网站,已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强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其规模化程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当前我市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技协虽然遍布我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行业较多,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还十分有限,农技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技协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下农技协的重要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有些地方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把农技协建设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看待,缺乏研究,在宏观上缺少政策法规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2、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示范带动面不广。

 由于农技协多数是以各类“土专家”为核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各种专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无法迅速传播和推广。

 3、缺少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不足。

 缺少活动经费,是各级农技协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协会因缺少经费无法开展活动,发展新产业和扩大规模等许多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大多数农技协的主要产品约80%集中在种植、养殖业上,获利和发展空间小,尚难能建立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空间狭小。

 4、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部分农技协内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组织机构和自律机制不健全。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机制,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能力较弱。即使有实体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有的产业还没有建立协会,少数乡镇农技协还处于空白,整体运作和产业发展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一些协会没有进行社团登记,不具备法人地位,社会信誉度、影响力较低,一旦遇到经济纠纷,往往束手无策,造成服务质量不高。

 四、我市农技协今后发展的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次会议报告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也为农技协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机遇。xx市农技协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技协工作的认识,市委市政府要组织召开全市农技协工作有关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技协建设纳入地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范畴,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和内容。各级领导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农技协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技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将农技协的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出有利于农技协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技协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要高度重视农技协的组织建设与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技协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技协会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把农技协的组织建设和发展作为深入开展农村科普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市、区)科协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技协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给予农技协和其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最大限度的优惠,确保农技协权益不受损害。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一批有特色、规范、带动作用大的典型农技协,扩大农技协的影响力。让农技协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宽松,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活动动空间更加广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搭建平台,促进现有的农技协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要加快我市农技协联合会的建设,成立市级和各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使目前以单个专业技术协会形式存在的农技协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以改变农技协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地域和规模的限制,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服务以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受到一定局限性的状况。今年市科协将筹备成立xx市农技协联合会。在目前农技协联合会组织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级科协和相关部门要搭建平台,加强各类农技协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加强对农技协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加大对农技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技协做强做大。

 4、加强农技协的自身建设,实现民主办会,规范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技协自办或联办经济实体,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会员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使农技协的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各级科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技协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引导农技协在组织体系、利益分配、内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加以规范,建立科学的组织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5、继续开展不同层次的示范农技协申报评比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市科协继续深入开展市级示范农技协的创建评比工作,各县(市、区)科协在抓好本级示范农技协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市级示范农技协的培育和申报工作,要加大对一般农技协的培育、发展、提高力度,要求示范农技协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提供它们成功的经验,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技协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力争全市农技协总体迈上新台阶。

;

关于“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 基础厚 前景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