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0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会场城市活动将在四川成都举行。
6月9日在四川大学双创中心举行的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针对考古以及文博保护、修复工作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探讨。
来自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吴铎研究员就带来了题为“青藏高原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格局及影响”的报告。
全新世,是一个地质时代概念,指从距今11700年前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时段。在全新世前的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低120米,气候寒冷,人类生存环境严酷。而进入全新世后,气候温暖,降水较多,自然环境良好。植被生长环境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冰期环境,呈现了勃勃生机,通过作物驯化、农业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勃兴。
吴铎研究员的工作聚焦青藏高原东缘这一特色区域,基于对该区典型湖泊沉积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历史,进一步通过综合集成揭示出青藏高原东缘全新世存在南北“反位相”的湿度变化格局;结合考古证据,进而阐明了湿度变化对该区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影响的过程具有时空尺度异质性,这深化了对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认识。
“考古学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交叉”,吴铎这样说到,“考古需要科技化,可以通过结合一些最新的行业技术来实现,进而解决考古学因为单纯的、传统的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使用古DNA技术对于考古进行赋能,大家都知道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考古学家获得的。实际上古DNA不仅仅用于对人骨的分析,在环境考古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以检测到沉积物里的人类活动痕迹。”
“科技与考古的结合,能够产生一些新的知识增长点,发现一些之前无法发现的问题,解决一些单一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吴铎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的各项活动都是基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禀赋,虽然不能过度强调环境决定论,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大自然,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