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说“随便”“都行”“无所谓”。(孩子总是说随便,怎么办)

我不止听过一位家长抱怨过孩子喜欢用“随便”搪塞父母。

很多父母聚一起就“倒苦水”

当孩子爱说随便是真的不在乎,没想法吗?

还是这么随口一说,隐藏着长久以来不被看到的情绪呢?

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下,类似“随便”的例子屡见不鲜。

隐藏在孩子内心的伤疤一个个被揭露,孩子们的“控诉”比比皆是,其中的“隐情”,很是扎心

隐情一:总是被否定,不被认可

咱们先来看一下评论区的留言:

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一名育儿博主谈及此话题时,一针见血:

请问父母们,孩子原来没有想法吗?又是怎么没的呢?

当孩子说,我想上天当宇航员,我想遨游太空。

常规妈妈会说啥?还上天呢,地下还没待明白呢,好好学习就行了。

父母否定了孩子的想法,亲手剪断了他理想的翅膀。

所以,次数多了,孩子什么想法都没有了。

之前孩子是有很多想法,甚至天马行空的都有。

可当他表达了他的想法后,“啪啪啪”父母强制不行,还会扣上对你好的高帽,那孩子只能说随便吧。

可父母这时候还火了。

父母表面上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却又暗自在心里设定了“标准答案”。

如果孩子的选择与父母的设定相符,那么就都满意。否则,父母会直接否定孩子的选择。

慢慢地,孩子逐渐失去了选择的欲望,反正我的想法是没用的,最后还是要听爸爸妈妈的,那我就不选了,“随便”好了。

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更懒得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了,从而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

不仅如此,他还时刻在等待能够赶快长大,远远地离开家。

也有很多家长说,为什么我家孩子挺外向的,和谁都能沟通,就是和我不能沟通,要么不开口,要么说了几句就开始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孩子对父母失望了。

一沟通就被打击,一开口就有矛盾,那孩子干脆就闭嘴好了。

父母的啰里啰嗦,歇斯底里,以对孩子好的理由,整天说这不对那不对。

这样的沟通,让孩子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被真正读懂,真正认可。

所以不愿意向父母敞开,也自动屏蔽了父母的话。

甚至有孩子就摆烂,当废物给你看,满足父母的意愿就好了,活得没有任何价值感。

隐情二:经常被包办,失去主见

再有一则发生在美术培训机构的真实故事:

美术老师在家长了一个通知,说小朋友可以报周四的粉画班,也可以报周五的国画班,请家长和孩子商量一下,晚上8点前告诉他就可以了。

结果,一名家长,没到10分钟,报完名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家长根本就没跟孩子商量,直接就替孩子做主了。

那这只是一个兴趣班,那平时生活中呢?学习中呢?家长还能留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还有多少?

还有一则评论,看完想哭的冲动:

很多家长过于强势,控制欲爆棚,压制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孩子无声的反抗没有人听到,于是选择隐忍,随便吧。

一个育儿专家说,在她咨询了很多孩子后发现,

经常被父母包办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不会做选择的。

父母营造的舒适区,对于孩子来说,阻断了孩子自己成长和经历的机会,那么孩子就很难发展出独立思考的习惯。

特别是孩子幼年阶段。

父母如果把孩子各方面安排得事无巨细,孩子会依赖父母替自己做决定。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也弄不清到底喜不喜欢,想不想要。

对世界也不会充满热情,失去了好奇心,变得麻木了。

隐情三:问题不具体,很难答复

父母给的问题不切合孩子的实际,孩子没有办法回答。

有的孩子不是没主见,而是父母给的问题太宽泛了,不够具体,他不知道怎么做决定,就直接说随便了。

一个网友吐槽:

我妈老问我吃什么,

我也不知道那叫什么,而且天天问,

我确实不知道吃什么,就说随便。

然后她就做她喜欢吃的,

我不爱吃,不想吃。

她就一整天数落我。

我们成年人的认知和小孩有很大差别,对于我们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对于认知有限的小朋友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

3种沟通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性、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其中,只有权威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抚养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提出“认知失调”的概念,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先前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时,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也就是说,当我们“知行不一”时会变得很别扭。

因此,一个整天把“随便”挂在嘴边的孩子,为了让大脑的认知和行为统一,那么他在学习生活中就往往真的不细心、不严谨。

除非他改变大脑的认知,不再频繁地说“随便”。

当孩子经常说随便,也许正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向你发出求助的信号。

对于父母而言,除了要判断孩子出于何种原因频繁使用“随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亲子关系,尤其是上文中提到的三种情况。

01 尊重孩子的决定

我们既然想让孩子做选择,那就要尊重他们的决定。

很多时候,父母可能在孩子做决定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这种时候就不要问孩子要怎么选择了,选择后被否定,反而更伤害孩子。

不妨与孩子商量你做的决定。

商量之后,如果孩子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违背原则的话,父母可以试着去接受孩子的意见。

02 给孩子有选择的机会

当记者问一个妈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随便的?

这位妈妈说,在工作上,当发现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并且不喜欢广开言路的时候,从此便开始了随便;

在生活中,发现有人强制不讲理,并且还想尽办法让我认同ta的所谓的观点时候,以后就变成随便了。

父母没有可选择的机会,会以随便来应对,

同理,孩子也是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应该一股脑地安排所有事情,而不询问孩子的意见。

征求孩子的意见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也能让他们感到受重视。

虽然孩子的想法可能有时会有些天马行空,有时还会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

这时父母应该尝试与孩子进行讨论和互动,而且通过与孩子进行辩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也能锻炼孩子的辩论能力。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

学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会对孩子以后的人格、性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最好的教育,便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不是放纵孩子的需求,更不是替他安排好你眼中正确的路。

而是让孩子能够接纳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不会因为父母的喜好而改变自己的初心;

是保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被家长包办,不管选择正确与否,都学着去承担选择的责任;

有对抗外界的勇气和力量,是被允许勇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03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我们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问题是孩子无法回答的,不如试着给孩子具体的问题,引导他们去选择。

比如:

想让孩子选择喜欢吃的水果,把“你喜欢吃什么水果?”换成“苹果和橙子你想选哪个?”

把宽泛的概念具体化,孩子更好回答。

通过这样简短的问答,家长可以培养孩子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句话说: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愿我们都能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用温柔、理解和爱,给他们释放自我,表达自我的勇气与信心!

孩子的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

用心倾听每一次小小的发声,

小腼腆很快会变成大自信!

他们也不再随随便便啦~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08月06日
下一篇 2023年08月0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