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上老虎这样的猛兽,绝对不能立刻转身逃跑,因为它们的习惯就是从背后攻击猎物!
假如你的脑袋后面还有一双眼睛,那你觉得老虎还会攻击你吗?为什么包括人类在内,没有一种动物会在后脑勺上长眼睛呢?
其实作为动物来说,脑袋后面长眼睛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印度,因为人口稠密,国土面积小,导致人类居住区与老虎活动区可谓是犬牙交错,稍有不慎就会遇到。
为了吓唬老虎,减少伤人事件的发生,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人们就会在后脑勺戴一副面具,假装自己的后脑勺上也长了一张脸。
在牛屁股上画眼睛图案,的确减少了被老虎袭击
然而,在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是,现在的大多数食肉动物的眼睛普遍集中在头部前侧,因为只需要盯紧猎物就可以了。但是大多数食草动物的眼睛则长在脸部两侧。
长在脸部两侧的眼睛虽然无法看清楚身后的情况,但是已经能够看到侧面的一切情况了。
草食性动物们不会在一个地点停留太久,从而避免敌人悄无声息地摸到自己屁股后面,因而侧面的眼睛已经足以让它们刺铠大部分危险了。
人类与食肉动物相似的眼睛位置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主要也是以狩猎为生的,我们能够避免猛兽偷袭的一大方法就是在打猎或者外出的时候一起行动,每个人负责观察一个方向,也能避免危险。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这说的是群居动物的情况,一些动物明明是独居动物,在后脑勺长一双眼睛应该能够更方便更直观地观察周围环境吧,为什么依然没有这样地脊椎动物出现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地球上长有多眼的动物们了。比如,巨型蛤蜊非常极端,拥有几百只眼睛。在脊椎动物中,眼睛最多的是没有上下颚的七鳃鳗,这种形似鳗鱼的鱼属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动物类别,拥有四只眼睛。
七鳃鳗生活在水中,它头顶额外的两只眼睛并不完全算视觉,而是在昏暗的水下世界用于感光的结构,称为松果体和松果体旁。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感受昼夜和节律周期变化,从而据此调整作息和生活规律。
不仅如此,森肯伯格研究所的克里斯特·史密斯还发现,一种蜥蜴化石的头顶骨头上,有两个明显的大洞。科学家发现,这是它们祖先的松果体退化后的结果。
随着环境的变化,从海洋转移到陆地上的早期脊椎动物,将感光的松果眼逐渐退化为了松果体,颅顶眼则从有眼窝的状态退化为没有眼窝、与松果体相连,融入到了体内,而不是暴露在体表。
比如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没有保留第三只眼的残留证据。尤其是人类,大脑大幅增大,厚厚地彻底覆盖了松果体,使它几乎不可能接触到光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首先肯定是由于从海洋到陆地后,光照更为充足了,感受昼夜变化更加容易,感光不需要过于敏感,否则由于光线太强烈反而容易受伤。
蝴蝶身上的眼睛斑纹就是为了恐吓天敌的
其次,就是从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大脑容量和结构都在进化,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头顶的感光消失了,同样不可能在后脑勺长出新的眼睛,因为这样会导致整个头部结构发生巨变。
实际上眼睛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大脑的一个重要部分,眼睛的形成是大脑与部分皮肤建立联系的过程,还关系到神经结构。
从宏观上来看,眼睛还需要眉毛、睫毛和眼窝的保护,在后脑勺上长眼睛太困难了,它要挤占大脑容量,还要特意多出一个保护机制保护好大脑,否则很容易受伤。
显然在后脑勺长一双眼睛,比预防自然界野兽的偷袭所花费的“成本”高太多了。弄不好还会出现反效果,不仅没有预防好野兽,还可能出现很多大问题。
总体来看,后脑勺上长眼睛不算是特别厉害的功能,听上去很厉害,实际上作用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