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称自己的体重,不过严格来讲,我们测量的并不是质量,只是地球对我们产生的引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质量到底是什么?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宏观上很难具体描述质量的本质,我们需要深入微观世界一探究竟,因为任何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上初中物理课时,我们都学过万物是由最基本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不过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仅占原子质量的1/1837,几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可再分。而质子和中子都有自己的结构,两者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夸克和电子一样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
质子和中子的不同之处在于,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而中子刚好相反,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理论上讲,由于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而质子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那么原子核的质量应该等于夸克的质量总和。但是科学家通过深入探索发现,并不是那回事。夸克的质量总和还不到原子核质量的1%,两者相差巨大。
最大的疑问就是:夸克的质量总和为何不等于原子核的质量,而且两者相差还如此大?剩下的99%质量在哪里?
答案就暗藏在核子之间以及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上。
很多人都知道,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它们分别是强力,弱力,电磁力还有引力,其中强力的强度最大。
强力,也就是强相互作用,可以把质子和中子,以及夸克与夸克紧紧的束缚在一起。强力是通过胶子来传递的。而胶子在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伴随超级能量,这种巨大能量可以把夸克牢牢地束缚起来形成核子,胶子的表现就像胶水那样起着粘结的作用。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表明,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于是强相互作用过程中伴随的巨大能量也可以表现为质量,这种质量就是那看似“丢失”的99%的质量,剩下的1%的质量就是夸克的质量总和。
也就是说,万物的质量本质上还是能量,能量才是宇宙的本质。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夸克占据那1%的质量,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时候就需要标准粒子模型登场了,该模型表明,组成宏观物体的微观粒子其实就是由两类粒子组成,它们分别是费米子,规范玻色子。通俗来讲,费米子就是基本粒子,比如说电子和夸克等,打个比方,把一个物体不断用刀切下去分割,最后不能分割的粒子就是费米子。而规范玻色子就像“胶水”,把费米子粘结起来,不让它们分崩离析。
规范玻色子没有静质量,它们都必须以光速飞行。事实上,费米子本应该也以光速飞行,但如果这样的话,万物就不可能形成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上帝粒子”登场了。
上帝粒子,其实就是希格斯粒子。之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就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正是希格斯粒子赋予了轻子以质量。
科学家们认为,希格斯场遍布全宇宙,希格斯场受到激发就会形成希格斯粒子,电子夸克等这样的基本粒子与希格斯粒子发生耦合就可以获得质量。
通俗来讲,希格斯粒子可以让本应该以光速飞行的基本粒子减速,在减速的过程中,基本粒子就获得了质量。而像光子胶子等基本粒子不会与希格斯粒子发生耦合作用,也就不会减速,所以它们没有静质量,只能以光速飞行,而且一生下来就是光速,没有任何加速过程。
一开始,希格斯场和希格斯粒子只是一种假设概念,不过科学家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在粒子对撞机中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而希格斯本人也因此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就是目前科学家对质量本质的诠释,不过科学是永远没有尽头了,虽然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质量的本质,还有更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比如说电子和夸克等基本粒子是否有自己的结构?是否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