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碰到大雨,该往哪躲;龙卷风来了,是躲到低洼处还是躲到汽车里;洪水来了,在河道边应该横着跑还是竖着跑?这些避险常识,平时好似用不到,关键时刻却可以救命。△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市民冒雨出行。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气象预报不可能100%准确,但如果可能发生灾害的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每当出现泥石流卷走人,或者露营地被冲走的消息,朱定真满是惋惜。身处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不能待在暴露度高的地方,这是大家都应该具备的常识素养,也是朱定真40年如一日,坚持做科普教育的动力。由于是气候学专业出身,朱定真比普通人对于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多年前就在各种场合呼吁关注气候变化,那时,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杞人忧天。但他觉得,作为气象人,有义务在可能出现灾害的时候站到镜头前,把消息传递给更多人,而不是躲起来。他愿意面对公众,并不断更新表达方式,在原理不出错的前提下,将气象术语翻译成接地气、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对自然灾害的来龙去脉要有了解,才能加强防范能力。”曾经,在一个文艺界的小型讨论会上,朱定真提出希望在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一些防灾常识,通过这种方式向受众传递思维习惯:出门前要准备些什么以及到了一个陌生地方要注意些什么。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也是需要全民参与的事情。每个人都应了解、配合的相关政策,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值得欣慰的是,大家现在都开始关注气候变化,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把一些应对气候、节能减排的知识传递给老百姓,倡导从日常生活入手,弘扬勤俭节约美德,树立绿色理念,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朱定真说:“现在,科普的对象也许是年轻人,但未来的他(她)可能成为一家机构的管理者、一名科学家、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他(她)现在就是一个拥有绿色思维的青年,在未来的创新、管理过程中,也必然能自觉融入战略,在可持续发展中奉献光和热。”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7月25日第03版)
记者:司晋丽版面编辑:杜军玲新媒体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