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与“宗族”指什么?宗室、异姓与外戚三者之间有何异同?(宗族氏族家族)

宗室既然指宗族,我们必然要指出汉代宗族之内涵,而在两汉时代,还有一个族类概念即“家族”,虽然在正史中其出现频率并不高,但后世对家族之认识可能要高于宗族,至少在普通大众中是耳熟能详的。因此,我们也非常有必要对家族概念做一界定。

但两汉的实际情况,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并不足以说明家族与宗族有如此明确的区分,也无法断定家族是家族、宗族是宗族,但是在屈指可数的有关家族的事例中,倒透漏出一个线索来。

如此看来,家族与宗族之别是存在的,而不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二者可以互称,甚至以为二者的区分是不可能的。据上面所列举的文献看,笔者倒是认为汉代称家族还是称宗族最初可能取决于性别,绝非五服内、五服外之别,更不会是大概念涵盖小概念的问题。

当然这种区分在我们所能掌握到的史料中也不是很常见,因为上述几个例子均出现在西汉和东汉初,以后“家族”用语很少见于两汉文献,我想其原因可能与社会形态的变换有关,“宗族”越来越成为世家、贵族的专有名词了,而“家族”只能下移,然普通民众在正史中的地位几乎是没有的,不见记载纯属正常。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该忽视这个区别。

以上是从汉代人语言习惯中了解到的家族与宗族用语的微妙区别。但是宗族、家族作为族类概念,在汉代还有其学术上的内涵。

关于家族概念,家的本义乃豕之处,后来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处。而“族,矢鏠也。束之族族也。”段注称:“族族,聚貌。”按此,家族就是多“家”的集合体,同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这个集合体必然以地缘为纽带。照今人的解释就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至于此血统是以父系论还是母系论,“家”和之后的“家族”概念均未强调。

关于宗族概念,《尔雅》婚姻条讲“父之党为宗族”,关于《尔雅》,我们虽然无法确定其作者和具体的撰写时间,但史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战国中期,又经汉儒增补而成。”因而,《尔雅》关于宗族概念的界定可以看作汉代人对“宗族”的理解。这里的宗族也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在此意义上与家族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它强调父系血缘。

综上,笔者认为在理论上家族的概念外延可能要大于宗族,也就是说,家族涵盖宗族。这一点虽然没有明显的文献支持,但从“家族”之称既可以冠诸于女子,也可以冠诸于男子,而宗族却极少发现冠诸于女子的史书叙事方式,似可作为这一说法的佐证。而阎爱民在《汉晋家族研究》中对此也从另一角度做了阐述:汉代家族有父系为主、兼顾母系的特点。笔者以为正是由于家族涵盖父系,也涵盖母系,所以家族的外延要大于只讲父系的宗族。

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宗族突出的是“涵盖并超越血缘的世系原则”,与此也并不冲突,其实宗族的世系原则也是基于血缘的,只不过特殊情况下通过人为手段加以认定,那么这样的“非血缘”就是“血缘”,理论上是一致的。家族所涵盖的父系、母系都可以有这样的“血缘”存在。可见家族与宗族关系在理论上涉及的是亲属关系是单系还是双系问题,若从概念上讲,我们似乎可以认定,家族是双系的,宗族是单系的;前者重视情感,后者重视礼法。

这也从另一角度阐释了汉代人讲家族、讲宗族何以出现男性、女性之别的语言习惯:侧重情感的家族是自然形成的,侧重礼法的宗族则是人为规范的结果;前者富有普适性,后者则具有针对性。女子在“宗族”里不可能是“宗”,而男子在“宗族”里可以成“宗”,所以从女子角度讲“宗族”自然不妥。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族、宗族观念。

至于国外学者对家族、宗族的界定,是要在各民族的血缘、非血缘群体中找到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支持,这与我们要探讨的汉代家族、宗族概念关系不大,而且也不是我们探讨的角度,所以我们不打算一一展开。这样看来,汉代人眼里的宗室应该是指汉朝天子的宗族,应该只包括父系血缘。

宗室、异姓与外戚三者之异同

牟润孙在《汉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试释》一文中,对外戚当政现象提出“母系社会遗习说”,其中有两个重要论据:一是外戚称宗室,二是外戚不称异姓。之后,又有刘增贵、阎爱民、钱杭等学者关注到此问题,就外戚与宗室、异姓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论证都很缜密,本不应再作重复之举,但鉴于宗旨,必然要对汉代人的宗室概念有所交代,所以只能勉为其难了。

整个西汉时期,外戚不是宗室,宗室也不包括外戚。汉代宗室所指,皆为刘氏一姓,与外戚无关。

综此,笔者以为汉代“外戚称宗室”的提法并不成立。当然学者们对这一提法也是比较谨慎的:牟润孙在讨论《史记》、《汉书》对“宗室外家”的不同记载时,提出“岂以东汉时早无外戚称宗室耶”之疑问;阎爱民虽肯定了牟氏的提法,为此还补充了皇族、外戚兼称“骨肉”条,但也指出到了东汉,“宗室”之名已有“与外戚两分之势”。不论如何,“外戚称宗室”之说在两汉尚无史料可以支撑。

“不”为衍文,王氏所释不误。牟润孙也就王氏之论重申了这一点,且完全同意王氏所论并有所发挥。刘增贵虽也承认“不”字之衍,但他认为“……‘方当选立亲近辅幼主,宜令异姓大臣持权,亲疏相错,为国计便’,牟氏释‘亲疏相错’之‘亲’指外戚,然由语意观,似指前‘选立亲近’而言,此奏本在反对选立外戚,可知当指宗室。”

两位学者的分歧在于对“亲疏相错”之“亲”的理解。相较而言,仍以刘氏之说为上。何武、公孙禄二人之所以互举,是鉴于外戚当权的危害,所以他们倡议“当选立亲近辅幼主,宜令异姓大臣持权”,从而形成“亲疏相错”的局面。这样,前后语言贯通起来看,何武、公孙禄二人本在反对外戚当政,所以“选立亲近”之“亲近”以及由此而来的“亲疏相错”之“亲”显然不可能指外戚王莽之流,而只能指宗室。

其实,在此之前,反对外戚当权的呼声即已响起,翼奉上封事是元帝时发出的信号。毫不避嫌地恳请成帝黜远外戚、任用宗室。由此可以想见外戚当权已经引起朝廷上下的警觉与不安了。因而哀帝时出现何武、公孙禄这样的大臣互举事件绝非偶然,其内在原因就是外戚王氏势力过大,所以异姓之臣才铤而走险。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何武、公孙禄的“选立亲近”、“亲疏相错”之“亲”绝无可能指外戚,刘氏用“似”字还是过于谨慎了。而刘向封事中,外戚与宗室的对举也再次说明外戚不称宗室,当然也就无法等于同姓。

虽然牟氏亦说过“汉自武帝后外戚恐即不称宗室”,但还是认为元成之世“外戚犹与异姓有别”,并引西汉外戚与宗室一样称“肺腑”的现象作其旁证。之后还有学者指出皇族、外戚兼称“骨肉”现象的存在。在此,笔者也就这两个称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看肺腑称外戚的情况。肺附当为杮附。《史记》多作肺腑,《汉书》则多作肺附或胏附,字形虽有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均是指代与汉帝有亲戚关系者。可见,“杮附”一词之本义并不能显示该词非宗室抑或宗亲莫属,则文献中以之称外戚抑或姻亲也就不足怪了,它只是用以比喻外戚、宗室于汉帝关系之近而已,如同树皮附著在大树上一样。

刘增贵所说的“按肺腑之意为亲近,外戚以姻亲之亲,自亦可称肺腑,与异姓与否无关”,显然是有道理的。就以师丹规劝哀帝不要刚即位就大封外戚的奏书为例,在文献中有几处记载,但却用了不同的记述用语。以“胏附”指代外戚;而在《外戚传下》中“胏附”又换成了“亲戚”。

显然在班固眼里,“胏附”与“亲戚”二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应该是同义词。晚于班固的东汉人荀悦奉献帝之命,删减《汉书》,编就成编年体的《汉纪》,也就是“用《汉书》作底本,适当参据他书以为补充订正史料之资”。而其《孝哀皇帝纪》中,此词又改为了“肺腑”。联系“肺腑”前后文字,可知外戚王根、王舜及大臣师丹、何武皆是肺腑。显然“肺腑”不专指宗室和外戚。

至于“骨肉”一词,就其本义,乃人身体一部分。用之称宗室,意味着亲戚关系的血脉相连。倘若以之称与汉帝是姻亲关系的外戚,的确会令人有汉代双系并重之疑惑。

《史记》中述西汉史事时所用的“骨肉”之称均指同姓,《后汉书》、《三国志》中所用的“骨肉”抑或“骨肉至亲”也都指同姓,个别非同姓事例用的是“如骨肉”、“犹骨肉”、“骨肉之分”之类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比喻用法,且时代相距西汉已经很遥远了。《汉书》中“骨肉”之称也多明显地指称同姓宗亲,但也还有如上所列的几条史料需要加以分析才能明了其确切所指。

霍谞与宋光是甥舅关系,霍谞上书为舅辨冤,《后汉书》记载其自称“谞与光骨肉”,《后汉纪》则载为“谞与光骨肉之亲”。这是东汉顺帝永和年间的事。《后汉纪》成书于《后汉书》之前,“谞与光骨肉之亲”的记载当更接近于事实。但不论称“骨肉”还是“骨肉之亲”,都说明了甥舅关系的亲密程度。

那么这种称呼方式是不是就表明汉代姻亲可以称骨肉呢?其实也不尽然。“虽云异姓,犹如骨肉”,前引三国魏文帝针对外戚夏侯尚的一番话清楚地表明外戚不是骨肉,只是用“骨肉”形容他们的亲密关系;“骨肉之亲”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用以说明他们甥舅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已。

霍谞之所以为其舅辨冤时挑明他们的甥舅关系,侯旭东曾有精辟的分析:“显然是因为‘舅甥’如‘骨肉’是当时的普遍观念,两人关系过于密切,需首先排除,否则,只会弄巧成拙。”此言不差。

显然外亲“本非骨肉”与舅甥“如骨肉”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只是不知作者何以反过来认为贾公彦此言“并非实情”“不足凭信”,从而拿此事例作了“外家亦称骨肉”的论据?至于《后汉书》直称“骨肉”,实际上也不算什么错误称呼,范晔只是进行了简化,但不曾想由此掩盖了“骨肉之亲”所传达的信息,从而造成后人不必要的困惑。这是就文献本身的理解而言。若从全局着眼,此事例的出现已是东汉中后期了。

前文我们已谈到的牟润孙推测“岂以东汉早无外戚称宗室耶”、阎爱民断定“‘宗室’之名至东汉已有与外戚两分之势”,已经表明他们对“外戚称宗室”、“外戚不称异姓”的看法是基于西汉而言。因此,笔者以为西汉的所谓“外戚称宗室”、“外戚不称异姓”的现象都还在两可之间,东汉出现的这种所谓的“外家称骨肉”现象,又是这样一种情形,更是不可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综此,“骨肉”在两汉一直指称同姓宗亲,没有称外戚的确凿证据。但外戚与骨肉有别的例子在东汉末、三国初期还是能找得到的,夏侯尚的適室是曹氏女,所以尚是外戚,可见“虽云异姓”指的是夏侯尚的外戚身份。外戚“犹如骨肉”终究不是骨肉。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22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