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属于中国人的视力表(全国视力表都是一样的吗?)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杨茜 通讯员 张情结

“E形”视力表,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回忆。

一张写满“E”的纸,成为了最“简陋”的医学检测工具之一。

说来也神奇,通过视力表上大小不一的“E”,就能转换成数据来评判我们的视力。

数字越高,视力越好。

一直以来,眼科医生都习惯用国际视力表(小数视力表)来作为评判标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视力1.0、1.2、1.5等。

从7月1日开始,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在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基础上,正式采用中国视力表(五分记录法)记录视力检查结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着极致的画质。而我们的眼睛,作为一台“照相机”,也应该“与时俱进”。

“正是因为人们的视觉追求越来越高,作为专业的眼科,我们也希望评判结果越来越精准,也能‘对症下药’”,王勤美院长掷地有声地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视力表,是中国标准,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创造力和智慧。”

全院采用五分记录法

正值暑假,各大医院的眼科都挤满了家长和孩子。

在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接受视力检查的孩子

经过一番“指手画脚”,医生给了正在读三年级的年年评判:“左眼4.8,右眼4.7。”

站在一旁的妈妈蒙圈了:“这是什么意思?最好的视力也就2.0,这怎么蹦出来个4了?”

医生耐心解释了一番,这是五分记录法,是中国视力表,更加精准。“孩子视力差一点,还是要找医生再查查。”

自从采用了五分记录法,这样解释的场景多了不少。有人疑惑,有人接受。

秉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王勤美教授坚持,任何改革都需要适应的时间和空间。

王勤美教授是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院长、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原执行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更是版标准对数视力表主要起草人之一,并领衔第二版标准的修订。

一直致力于眼科标准化的研究,在多年的从业工作中,他发现,“查视力”这个简单便捷又精准的测量方法能够直观提示病人诊治效果的好坏。“目前很多医院检查记录仍旧使用小数记录法,虽然我们设置了一个参照值让医生可以高效率进行比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反馈患者阶段性的视力情况效果不够精准。”

用数值追求视标精准

那么,使用五分记录法,到底改善了多少?

“视力表实际上是视力的一把尺子,尺子是否能够精准,关键之处在于相等的行距。”王勤美教授解释,以前的视力表在增率与记录值上是不匹配的,比如0.1-0.2和0.9-1.0,看起来相邻两行都只相差了0.1,但实际0.1的视标比0.2大了一倍(即大了100%),而0.9的视标比1.0的视标只大了10%,这样不等的尺寸明显是不合理的,对数视力表就是把各行视标间的比值变均匀了。

为了把这个情况通过数字的方式被精准认识和记录,就有了五分记录法的“表达”。对数的设计体现在大小比例,五分记录法表述的5.0、5.1、5.2……,背后则蕴含了更高深的算法。

医院供图

王勤美教授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

表达视力的分值最早用分数表示,后经过改良变成了小数也就是常说的视力1.0、1.5……,在视标100%的相差区间,用小数表达至少等分成三个相同的比例才能一一对应,我们勉强把一些小数插了进去,在0.1-0.2之间插进去0.12、0.15,把0.7、0.9这些不“和谐”的小数去除,但仍然觉得不够精准。

视力表中视标的大小是根据角度来设计,那么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对数。视角的1度是60分,我们用10分视角、5分视角、1分视角等来表示对应的行,如果患者在五米的地方可以看清楚1分视角的缺口,视力就会被记录为5.0,之前用小数就记为1.0。

相比小数记录法,五分记录法作为全国强制性标准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视力和视觉功能用数值表达,妥善解决了分数制和小数制缺陷。“过去我们将低视力人群的视力用光感、手动、指数等来表示,医生没办法输入电脑进行数据统计,现在有了一一对应,比如1对应的就是光感视力。用数值精准表达低视力人群的视力情况,符合大家的认知规律,这也是五分记录法的优势。”

视力表的“前世今生”

一张小小的视力表,经过了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计算、推理和印证,是一代代智慧的更迭和传承。

1862年,荷兰眼科医生赫尔曼·斯内伦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眼科大会上,首创了张现代意义的视力表(称Snellen视力表),英美澳等国沿用至今,自成一派。用分数记录视力,6/60、6/36、……、6/9、6/6等。

随后的100多年里,各国专家学者不断研发,视力表又经过了大大小小多次更迭。

Green视力表是1872年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眼科大会上出现的,其视标大小排列采用了几何级数增率的方式。法国巴黎的眼科专家埃德蒙·兰多尔特在1888年发明的Landolt视力表(即C形视力表),又称兰氏环形视力表。兰氏环形视标是一个带缺口的环,形状类似于字母C,缺口的宽度是环形直径的五分之一,1909年第十一届国际眼科大会将其定为“标准环”,并采用小数记录,推荐为 “国际视力表”。从0.1-1.0、1.5、2.0共12行,后人插入1.2,在中俄日德等国得到应用,亦成一派。

在中国,1952年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大会上正式通过并只在我国使用的“国际标准视力表”,该表参照“国际视力表”的1分视角、5米检查距离、小数记录等,但将视标改为中间一画缩短的“E”形。

医院供图

1955年,温州医学院缪天荣教授提出间插视力表,维持0.1及1.0不变,其间按照一定的增率插入8行视标。经过多次改进,1958年,他发表了“对数视力表”(又称“五分制视力表”),1990年5月1日作为强制性标准在全国实施;2012年5月1日,全国实施第二版标准对数视力表。

“对数视力表及五分记录法”一举扭转了我国视力表研制的落后局面,而且进入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开启“大视觉时代”

视力表发展至今,其实也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比如说,我国还有儿童图形视力表,“E”被大大小小的苹果、鸭子、杯子等物品取代,主要应用于检测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视力。

甚至,连视力都开始追求“细分”,“中距离视力表”应运而生。

有部分人群远视力和近视力是好的,但是切菜、打麻将、看电脑的中距离视力不好。“就像以前白内障手术只矫正远视力,患者近距离写字书写等用眼时,仍然需要配一副老花眼镜。现在的手术朝着看得清晰的方向发展,手术能很好地照顾到患者看远看中看近的全程视觉。”王勤美教授说。

这几年,他也在积极九宫格视力记录,“以往的视力检查,会用田字格方式记录左右眼各自的远近视力,现在我们增加一个中视力和一个双眼视力,也就是不用遮盖对侧眼的方式检查,这是与日常生活最接近的视觉情况,我们希望更多关注到病人后的全程视觉以及视觉质量。”

制图/王喆

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大视觉时代”已经到来,不能仅仅依靠视力表。

目前,大部分验光配镜中心已对传统视力表进行了“升级”,走入以电脑验光仪、综合验光仪等为代表的“进阶时代”:不仅可以更简单快速、自动化地测量双眼屈光度数,而且还能通过融像检查、眼位检查、调节幅度检查等看是否患有斜视、弱视、视疲劳等视功能问题。

未来视力表会变成什么样?

恐怕没人能说得清。不过其终极目的都是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眼健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16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