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教大家“小程序广东麻将开挂怎么开的啊”(确实是有挂)-哔哩哔哩

网上有关“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咨询加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http://www.boyicom.net/sheng/1.jpg
1.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2.咨询软件加微信【】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我学会了吗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在语文教学之前,你有准备一份语文教案?它对你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对于学生心灵的抚慰作用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了学生温馨和美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黄全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3、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4、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5、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6、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8、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语。

2、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唱)在你的眼中,春天在哪里呢?(学生回答,春天在……)

是啊,春天就像一个美丽、幸福的小姑娘,快乐地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她的脚步到祖国各地领略春的美景,你们高兴吗?(高兴)

二、品读诗文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带着幸福、快乐的心情一起来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齐读)

2、 春天这个幸福的小姑娘都去哪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诗歌的2—6节。

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汇报(田野、河流、草原、山冈、村庄)

师问:你是如何发现的?

学生讲述各诗节构段方式。

3、 是啊,春姑娘带我们走过田野,走过河流,走过草原,走过山冈,走过村庄,在那些地方她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先跟随她到田野上去看一看。

指名读第二节,一边读一边想,春姑娘的到来,祖国的田野有什么变化?(百花开放,农民开始播种,有的农作物都开始出芽了)

你觉得春天的田野被作者描绘的美吗?都哪美?(学生讲解相关的诗句,并适当渗透拟人的修辞方法)

谁愿意来读?

4、 春天来了,河流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诗歌的第三节,并画出能够表现河流变化的动词,讲一讲这一节的内容。

谁来试着说一说?(学生抓住歌唱、汇合、滚、流、冲讲述河流的变化)

从作者丰富的想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河流也充满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是否聆听到河流的歌唱了呢?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品一品它那高兴的心情。

5、 春姑娘走过田野,走过河流,还来到了哪里?(草原、山冈、村庄)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诗歌的第4、5、6节,把你最喜欢的一节多读几遍,谈一谈春姑娘的到来给那里带来的变化。

学生自由读,学习小组展开研讨。

全班汇报,抓住一节谈具体,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

6、 跟随着春姑娘,我们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你最想说些什么?(春天真美啊!……)

作者也想说:多么美丽啊!祖国的春天,多么欢畅!

诗歌的最后一节是对全诗的总结,你们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读出“欢畅”)

全班齐读。

三、欣赏意境

1、 春天是每年都要来到的,世界上的国家都有春天,为什么这首诗的题目是“祖国的春天”呢?(作者喜爱春天,更爱自己的祖国)

2、 是啊,我们要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融入到诗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老师为你们的朗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希望你的朗读能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全班齐读第1、7节,指名读2—6节。

四、拓展练笔

1、 春姑娘还会给祖国的哪些地方带来变化?(街道、小院……)

2、 你也试着像作者那样,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

3、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4、 师小结:祖国的春天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微风细雨,蓝天阳光,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更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及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故事里有凶恶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兔……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投影),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今天丑小鸭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下边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听录音机读课文)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26丑小鸭)齐读。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并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借助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

“伸、闷”的韵母都是前鼻音。“钻”的声母是平舌音,“伸”是翘舌音。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义。除了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

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

近义词:嘲笑——()伤心——()欺侮——()美丽——()

反义词:丑——()讨厌——()仔细——()

瘦——()幸福——()耐心——()

4、老师范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先小组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再说给大家听,一起解决问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大家所读的,所说的,看得出你们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大致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大家没读懂,提出来了,说明大家都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细致地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1~3自然段。

指名读1~3自然段。

1、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里读懂的?

2、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3、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1~3自然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三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丑小鸭

又大又丑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4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词语。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在外面怎样过日子呢?

四、学习第6、7自然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自个儿在水中钻来钻去”?

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着重体会“晾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竞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6、7自然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8自然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

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

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八、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1、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

3、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三、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以美丽的街景为题材,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家乡的美丽。

2、情境串。本单元共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美丽的街灯——漂亮的街心花坛——壮丽的观光塔——多彩的街道夜景。

四、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有三个:一是表内乘法;二是百以内数的加法口算;三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教材的地位。

(1)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完全乘法(一位数乘一位数是表内乘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叫不完全乘法)。这是乘法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2)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

(3)是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4)是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的基础。

3、知识构成。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单元,共设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整十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信息窗2:简单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

信息窗3: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除混合运算。

信息窗4: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材解读

1、信息窗1——美丽的街景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同学到市府大楼前参观的景象:高耸的市府大楼、漂亮的街灯、欢庆的气球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由于大楼宏伟高大、街道很长,气球比较多,这些信息都无法直观的表现出来,采用了对话、表格的形式展现这些数据。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2个绿点共5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算式 40×20 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算式 22×30 学习整十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算式 23 ×12 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这是本信息窗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算式 32×21 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算式 24×20 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到过什么地方又玩过?看到了什么?然后再出示市府门前这一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教师添加上一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②要加强口算和估算。本信息窗是把口算、估算和笔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出现,解决第一、二个红点问题时,虽然多种策略同时出现,侧重点是口算;解决第三个红点问题时,学生可能估算,可能口算,也可能笔算,但这里要以笔算为主。

③解决第三个红点问题虽然是笔算,但各部分积都不进位,强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突出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第二部分积个位上的0不写的理由。这一问题是本信息窗的重点。

④解决第二个绿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写竖式,一般学生想不到简便的写法,教师可以提示、引导,然后通过比较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比较简便。

⑤自主练习:共安排了9道练习题。

第7题,是一道填表题,呈现的是一份海洋小学三年级校服订购单。练习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的意思,然后计算出得数填表。注意合计栏的填写,明白哪些栏要填,哪些栏不填。

第9题,除了完成第(1)题外,第(2)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树?”还可以补充条件进而提出更多的问题。

2、信息窗2——漂亮的街心花坛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城市街心花坛的场景。通过花坛、喷泉及灯柱等景物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安装工人的对话和信息牌标注的形式呈现的。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也就是说三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算式27×23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算式 22×28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第三个红点:还剩30根这样的灯柱没安装,这些灯泡够吗? 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信息窗1的情景,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理清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让学生谈一谈家乡的公园,教师加上相关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②按照以往的经验,本信息窗的第一个红点应该是“还剩30根这样的灯柱没安装,这些灯泡够吗?”,而在这里却是第三个红点。如果把这一问题隐去,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一共有多少个喷头?一共买来多少个灯泡?这四个问题都可以用作第一个红点。在处理第一个红点时,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然后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并汇报及交流自己的算法,这里要突出的是简单的进位。第一个红点是本信息窗的重点。

③第二个红点重点是估算,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这是本红点的重点),也就是要突出估算的策略。

④第三个红点,明确要解决“还剩30根这样的灯柱没安装,这些灯泡够吗?”这一问题,可以用一共买的灯泡与装30根灯柱需要的灯泡数进行比较;也可以算一共买的灯泡数能装多少根灯柱与30根灯柱比较。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需要注意:该问题的解决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二是学生列式计算时,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本类型的题目提倡分步解答);三是不要提出“归综问题”的类型,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⑤自主练习:共安排了8道题目。

第5、7题都是用乘法解答的现实问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故事,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独立地分析解答。再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等。

⑥第8题呈现的是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景,并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了许多数据,是一组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说说本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况,在出示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道题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⑦聪明小屋是一道排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列举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该题共有8种情况:飞机——汽车——飞机;飞机——汽车——火车;飞机——火车——飞机;飞机——火车——火车;轮船——汽车——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轮船——火车——飞机;轮船——火车——火车。

3、信息窗3——壮丽的观光塔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到观光塔观光游玩的情景。提供了登观光塔的人数、门票的钱数以及经过路口的车辆等丰富的数学信息。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工作人员、观光的学生以及交通民警说出的。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也就是两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算式 28×39 学习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二个红点:买6张票,100元够吗?算式30÷2×6 或30×(6÷2)再与100比较,学习运用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时可以从参观观光塔的话题引入,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发现有关的数学问题。

②第一个红点问题的乘法计算是较复杂的进位乘法,教学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再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第二种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应加以引导,主要是为学生的估算策略打基础。

③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应明确要解决“买6张票,100元够吗?”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也可以先求出6张票里有几个2张。在交流时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这里要注意,教师不要提出“归一问题”的类型。

④如果学生提出“15分钟经过路口的车辆大约有多少辆?”等,可放手让学独立完成,作为练习来完成即可。

⑤自主练习:共安排了12道题目。

第7题是织毛衣车间加工毛衣的情况。渗透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先填表,再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第9题时面食店卖出食品的个数和钱数的题目。本题的信息、问题比较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计算。第二、三问可借助第一问的答案来解决,如果学生没有借助第一问的答案,而直接用综合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表扬。

第12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前两组题,寻找每组两个算式中因数与积的特点,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后面两组题目,然后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规律是否正确。完成练习后还可以让学生按规律举出另外的题目。

4、信息窗4——多彩的街道夜景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多彩的街道夜景。包含有街道旁的广告灯、广场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树上的彩灯、停车场上的旅游观光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观光人、商人以及标注等形式呈现的。

(2)有关信息窗的说明。本信息窗是只有情境没有例题,更没有探索。意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里的综合应用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读懂图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图,读懂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数学问题,也就是要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避免提出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

教材中已提出: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学生还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广告灯的租金是多少钱?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交流中巩固提升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这里既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拓展与提升,也有计算方法的交流与巩固。

(4)自主练习:共安排了17道题目。

第5题,求幸福小区离少年宫有多远,需要先求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要想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需要借助第一题的答案;算式是:648÷9×11

第8题是一个大型停车场的情境,表中提供了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2)小题有两种缴费方式,分别算出所学费用后再进行比较。

第15题学生可能列成下列算式:43×5×2;43×6×2;在这里要上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第17题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住的楼层与楼梯层数的关系,然后再解决。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没有类似的经验,教师可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或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楼层数和楼梯台阶数的关系。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草原牧场的综合情境图,辽阔的草图原牧场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监测。除了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学生还可提出:马和羊一共多少只?如果每只羊每天吃15千克草,这群羊每天吃草多少千克?等两步计算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和班内交流,并进行集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出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5)适当增加三位数乘三位数,三位数乘四位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以下内容为转载,希望对您有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教案

(一)课文系统简介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书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绘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有展示祖国壮丽河山的《漂亮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有反映领袖风貌、名人风采的《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有叙说中外儿童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也有介绍祖国悠久文化与历史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更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优秀品质的《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蕴涵着相互关爱、理解尊重(《掌声》《给予树》)等情感因素,同时亦有历练品质(《我不能失信》《爬天都峰》)、倡导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花钟》《玩出了名堂》)等适应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

第二,题材广泛.有反映国外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乡村生活的(《风筝》《槐乡的孩子》),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掌声》),有反映家庭生活的(《信箱》《我不能失信》).这样广泛的题材,能够适应多个不同的地区(西部的宁夏、新疆、青海,中部的河南、江西,发达地区的深圳、厦门),它不是一个受空间限制的乡土教材.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题材的丰富与多样,则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第三,体裁多样.这么多新编选的课文,分属于不同的体裁,既有童话、故事,也有诗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学习要求简介

1、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是单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伴的话,第四种是课后的练习.导语和连接语在前面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2、学习要求的侧重与引导功能.不论是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还是课后的习题要求,都力图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根据不同课文的具体情况,读书的具体要求不同:有的是“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需要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文阅读中反复训练才能得以掌握.

(2)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譬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譬如,《爬天都峰》(10页)“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赵州桥》(75页)“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富饶的西沙群岛》(89页)“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些内容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其他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表达妙处,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我们的民族小学》(2页)“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金色的草地》(7页)“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灰雀》(19页)“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孔子拜师》(67页)“从这句话我感受到”,陶罐和铁罐》(107页)“‘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5)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譬如,《花钟》(54页)“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科利亚的木匣》(106页)“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陶罐和铁罐》(109页)“我们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面对教材中安排在导语、连接语、文中、课后的学习要求提示,可以将其看作学习伙伴在读书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本人的疑问、想法;此外,我们还应理解,这些题目内容的安排,一方面是处于读懂“这篇”课文本身的目的而设置的,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想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范,譬如,人们常常说,“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这里的问题不是人们读书时不去思考,因此我们来提倡“边读边想”,这个要求指的是“在何处想”“该怎样想”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课文,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从而不会“误解”“曲解”课文.这样看来,我们这些练习提示,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设置的.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误解与纠谬.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过近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有关读书的要求有所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多样问题,于是,老师所谓的阅读指导便流于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的更替与展示.大家不要忘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难发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手段,不顾“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的而单纯追求阅读形式的多样,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解和曲解.换句话说,阅读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理解成教师不必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凭借不同形式的、单纯的个人阅读就可以领会课文内容,学会表达方法.

3、重视阅读的指导.重视阅读的指导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内容:第一,指导什么;第二,如何指导.

先看指导什么.对于那些不传达给学生他就无法自主获得的知识、技巧,教师不必反复地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习得,以避免学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终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譬如“我也来试试,这样读是不是好一些?”“请让我试试好吗?”直接将正确的处理办法演示给学生,例如:诗歌的诵读、长句的断句、停顿,轻声、儿化、疑问等等.

不过,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内容和传达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逐步习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某些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学习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中学习伙伴的话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也可以参照我们列举的有关课程标准当中的阶段目标,自主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都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讲授《日月潭》时,提了这样的问题:“日月潭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因为教材里已经写到“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如果问“为什么把这个大湖叫日月潭”则更为合适,因为光华岛将湖水分开才有其名,孩子需要一些概括).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个角度.明确提问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当我们遇到其他文章时,该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提问,这是一个示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浙江的王雷英老师上的《军神》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刘伯承刚强,一是沃克医生的反映、一是刘伯承自己的反映、一是作者叙述的话语等几个方面).可以提问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一般来说,可以从题目入手(《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这个定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从部分词句的表达方法、含义入手(《爬天都峰》“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中的“挂”字),还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头》“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掌声》“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回应,不要仅仅是布置问题,而没有相应的下文(有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课文,看能否听出什么,但是读完以后,却没有了回应).

以上说明的是指导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呢?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提出的“教师的分析”,指的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它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策略的选择: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中提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回答的比较中,认识、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另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老师可以据此提问,“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的什么心情,列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传达出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用意则是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要求,引导学生培养捕捉信息、体会情感的能力与习惯.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学习伙伴有这样说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如何体会“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教师可以设问,“‘终于’能否去掉,去掉之后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学习领会词语表达作用的基本方法.第三种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大家都记得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自己去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共有两个场景,其一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小鸭想要妈妈带领自己去游泳,从言语交际下去讲,这无疑属于一种请求,请求应该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请求的人应该真诚、语气诚恳、谦和,因此,读好“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这句话,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诚恳、谦和的语气,这是请求得以成功的礼貌原则.那么,选择何种策略使学生学会这样的问话方式呢?教师可以创造情境,那就是举例(比如借东西)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一下自己会如何向他人发出请求,然后将自己的体验迁移到课文的阅读当中去.

这仅仅是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指导方式,那么,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知识、年龄、阅历的增长,语言知识的丰富,上述的示范模仿应该相应地淡化,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领会、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则变成了重点,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将任务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则变成了朗读指导中的重中之重.不论上述的哪一种策略,都要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引导,尽量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一些阅读策略,不要停留在个别的、具体的、为解决一时一地的琐碎评析上去.

还须说明一点,提问与回答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几个来回的问答交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问题的解决过程,尽量避免跑题.譬如《荷叶圆圆》.

篇一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引导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会有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时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

 1、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电话: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8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8时而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二、自主学习(10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

 2、组内交流: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

 3、尝试训练:(教科书53页做一做)

 连一连:

 晚上睡觉吃午饭放学啦

 15:3012:0021:00

 4、学生汇报。

 5、教师强调总结: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3

 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7时45分正点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7、小组交流:可以有几种计算方法?

 8、学生汇报。

 9、尝试训练:春蕾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10、教师总结强调: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当然把问题里面的时间都换成24时表示法之后,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单。

 三、自主练习(8分)

 1、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掌握24时计时法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进行自主练习。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7:00

 15:40

 夜间12时

 23:00

 下午2时10分

 8:20

 中午12时30分

 上午8时

 21:10

 上午11时35分

 15:00

 晚上10时

 四、当堂检测(13分)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完成好的同学还是有红旗奖励哦!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⑵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⑶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⑷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⑸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教学例2

 ⑴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⑵分小组讨论。

 ⑶集体交流。

 ⑷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3、教学“试一试”

 ⑴出示两个平面图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书中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⑵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⑶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谈话: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书中的图,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问: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在书上数方格,并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出比较结果,问:你是怎样知道图4有8个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在书中描一描、涂一涂。

 问:你们描出的蓝线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用红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的学校平面图。

 谈话:这是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的面积的大小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5、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提供1平方分米的纸片2张,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五、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做思考题。

篇三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P33—3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师: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非常好,当一个数与25相乘时,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4,就先算25×4,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26×35吗?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5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5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