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底层逻辑是一本洗脑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底层逻辑是一本洗脑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咨询加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1.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2.咨询软件加微信【】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昨天开始看刘润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书名我早就知道,并听过很多赞誉。在我买了一堆“有名望”的书,来不及看得时候,我就把采购的节奏慢下来了。
在人定义死亡上,最终指的是心脏无法正常工作了,大脑不是核心要素。当我的心在压力、烦躁、焦躁、郁闷和亚健康的问题来回折腾时,虽然大脑知道要好好看看这些书,但心总是无法安定下来,空出时间和空间来容纳这些“良师益友”,于是就一直拖着,直到昨天。
7年前我从一名以技术为主的工作,转变为一名小部门的负责人。一直以来,我都是做技术为主的,谈不上有多聪明,但自己认真、负责、执着和协调能力,在工作中靠谱,于是得到领导认可,在岗位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工作的重心从解决技术难题,协调设备方、厂家、专业技术机构,设备检测和测试,写专利、技术秘密、技术方案,转变为经营指标、团队协作和关爱、安全、成本、部门发展,部门之前的利益关系、从领导那获取更多资源等等。
在开始转变的时候,我是没有充分意识的,或者说是迷茫的。我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工作的风格和要求的转变,我是很晚才反应过来。比如,技术追求正确和结果,做对了解决了才总结和汇报,但是管理不是,要求的是对领导的要求反应快,对错没有绝对答案,甚至有时候不是重点,态度、方法、交换、权衡、联络,这是工作的常态。
看到刘润老师《底层逻辑》中的”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我拍案叫绝,是啊,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技术是公理体系,武无第二,而管理逻辑推演,是文无第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思维逻辑,用刘润老师的观点来看,思维逻辑难度更大,更高级,如果我主要用第一种方法来管理,那就会有问题了。
我在管理岗位开始,对领导布置的一些工作理解上是有差距的,领导应该是不满意的,对我有宽容。好在我在部门技术发展上的把握准确,内部管理有条有理,给业主服务也可圈可点,在领导对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要执行的压力下,部门成功找到转型发展的两个点,并成为经营利润的突破点;从一个摇摇欲坠,一盘散沙的状态,自我调整重新起航。但随着技术短板问题的缩短,其他非技术因素就显得突兀起来。我知道出了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调整,其实现在想来,我也学不好的,这个也需要相应能力和天赋的。
我的现状和问题在哪?
1、 我工作很累,天天加班,我觉得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为了不被管理层抓住毛病,所有的材料几乎自己都要看看,最后把关。这个耗费了我很大的精力,也做得相对太仔细,有些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时间做。这方面还是我没有协调好,主要次要没有分清楚,必然会影响到部门的发展。
2、 我一直疑惑我的要求表达很清楚了,员工总没有理解,执行不到位。我的脾气也大了,在沟通上也会导致不顺畅。在有关系近的员工反应听不懂我说话时,我是差异的。我后来想了想,也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了,技术语言和管理语言是不一样的,前者言简意赅,直指重点,后者需要“废话连篇”,解疑释惑,反复宣贯,既要听员工心声,又要坚定自己的想法,我一直认为浪费时间的说废话和倾听,其实有他自己的作用。
3、 从员工的存量能力上自己下了定义,心太软,为员工着想太多。其实管理有管理要求,员工需要自我创新和发展,自己安排自己的路,不是我帮他想好,适应部门发展就留,不适应就调整。部门不是福利结构,我这方面做的不够。
4、 营销一直是自己的薄弱,还有些灰色地带,分寸感我一直不能把握。每个部门都有无法处理的事情,如果全部正规渠道,要不无法办理被员工骂无能,要不就是迂回处理。这个时候其实家教就很重要了,或者有人愿意教你,如果是官宦家庭出来,很快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从一开始就把握住法律底线,方式方法有理有据,有进有退,有选择有重点,保护好自己,同时也把事情处理干净,员工满意,领导满意,这其实是艺术,我拍案叫绝。呵呵,这个也是长期文化的熏陶的,不是你一做上管理岗位就会的,甚至说大部分人都是短板,在这方面有出众才能的,是稀缺资源。我就难了,一无家教,二无天赋,鼻青脸肿的居多。
5、 我工作中常指责别人的错误,批评工作不够好,一不满意,心生怒气,嗓门就大了。好在我的为人正直,公正,没有私心,有可信度,工作作风强硬,部门的绩效每年排名都不错,员工的不满也都在肚子里。我在工作中全勤投入,也投入了我的感情,这个我事后反省了,工作中我是一个“螺丝钉”,爱上整个机器是不对的,要求是做好“螺丝钉”的工作职责就好。
6、 工作8小时外的内容。如果你的工作纯粹就是上班8小时,业余时间没有其他内容,除非你自己有其他的别人没有的资源,否则工作是做不好的。这块内容也是要自己琢磨的,有人带着你最好。吃饭、麻将、打牌、唱歌、洗澡洗脚、旅游、送礼,大致离不开这些。这里面是一个世界,包含中国许多的文化,不亚于8小时内的工作。这些东西,你不懂不会,大致就没有人脉了。没有人脉,许多事情就没法得到非官方消息,不能比别人快一步,有纰漏无法补救也无消息,也拓展不了人脉,也不能更方便地拓展营销范围,最重要的事情在领导眼中,你的价值也低了。这方便我极不喜欢,也不擅长,不懂,还吃不消,从一开始,我就这样了,所以后面的果也是注定的。
7、 挨骂的能力,看到写这个词现在的我笑出来了。如果是从技术角度,那是对错之分,尤其在拼尽努力,干得像条狗一样,你个领导啥都不懂,情况也不了解,凭什么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批评。管理的艺术,其中一种就是表扬和批评。表扬的时候,是春风和煦,可以无中生有的表扬,可以提高N个级别的赞美,你可以感觉除了我没人做得这么好了。当然批评也可以让你进入深渊,不带一个脏字,让你堕入无底深渊。在一个组织健全的体制下,领导的批评大部分不会错,可能在分寸上,场合上、策略上、需求上程度不同,主要还是你没有站在领导的位置上,高度不够,认识不够,不懂领导意图,没做对为主。当然,也有领导批评错的,事后怎么沟通,怎么解释,怎么挽回也是一种水平。如果纯技术角度出发,就生硬和耿直了,你觉得你是对的,但实际错了。再说了在管理上,哪有对错之分,没有一个制度和管理是可以完全跟得上社会环境变化的,如果需要你错,那就错吧,其实背后就是一种利益的平衡罢了。
两年前,各种缘由单位任命了新的部门领导,我选择重新回到技术岗位。我觉得压在身上的大石头有人顶了,我松了口气。
退了一步,我就从数不完的事情中脱身了,有时间从旁边来看不同的人如何管理和操作。听闻他的风评不错,我只会和君子打交道,也是幸事。
部门管理的事情是做不完的,从任何一个体系口子出来的管理要求,如果要做好都需要费很多精力,除非你有很强大的管理班子去应付,实际人员不会有这种配置的,何况还有年年攀登高峰的经营指标。
如何取舍是有底层逻辑的,这是我看刘润文章的顿悟。这位新领导,常常挂在嘴边逻辑不通。但如何运用,各自理解不同。逻辑是要的,但是不用拘泥,这是我的观点。当我看到贾跃亭在离开中国最后坑了融创孙宏斌100多亿时,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他在投资前分析贾跃亭的逻辑是对的。所以说逻辑对也是认为判断的,不是包打天下,错的时候威力无穷,更何况有的事情是没有逻辑的。记得谁说某位投资非常厉害的人物,每次在大跌前,都会背痛,这个没法学啊。其实,从侧面反应出我的系统思考是不够的,工作中是有点片面的。
在这里底层逻辑,是指洞察力,指核心因素。部门工作做不完来,就关心核心要素。其他的只要部门有人完成就好,做得不好批评了,就再弄点浆糊美化一下,如果你有领导眼中的核心能力,这些也是无伤大雅的,关键还是完成经营指标,没有重大的负面东西就好。我好像反了了,因为营销能力不够,在其他地方我很细致和认真,但结果不在领导的期望上,总是不满意的。
还有一点,我远远不如的,就是对风险、阴谋、纰漏的敏感性,就像天生有这样的细胞似的。用新领导的话来说,我是都碰到好人了,是不是我的小辫子如果抓的话,一抓一个准?
《底层逻辑》中的数学思维
作为刘润老师的粉丝,最欣赏的是他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洞悉本质的能力,老师的文章非常的高质量,基于事实、逻辑清晰、观点明了,一件看不明白的事情,只有看了刘润老师的文章,大概就能懂了。
如果刘润老师都没能写明白的事情,其实地方也挺少能看到写明白的文章。
《底层逻辑》是在新书推出就入手了,陆陆续续地看了快2个月,经常是边读边思考,琢磨这个事情在个人身上是不是这样,商业逻辑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读得比较慢。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个智者对话,看他谈笑中展示商业江湖的各种门派心法,甘之如饴。
书籍主要有五大部分:
一、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争论上,可是内心的“对错观”到底是什么?我们是用什么尺子来衡?这里说出了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选择。
二、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是我们真的明白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的差异吗?我们思考的需要建立复利思维、概率思维、数学思维和系统思维,大脑是CPU也需要不断迭代和升级,提升运算速度。
三、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人生商业模式= 能力X效率X杠杆,做好时间管理,创造价值,锻炼好个人的本身,获取社会交换的价值回报,看透底层,就明白该在哪些地方发力。
四、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What,Why,How, 听懂对方到底在表达什么,想要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对反馈和行动。如果具备幽默的能力,会打比方,会更容易让人认同,我们也要懂得相处中的边界感。
五、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我们是生活在协作关系中的个体,必须遵守和善用相关法则。懂得这个社会的交易和分配法则,拿个人该拿的,建立哥特信用,是个人最大的资产。
刘润老师确实有一种特别的本领,一件事情可以高屋建瓴再聚焦到细小微观,也可以从一件日常小事讲到战略势能,这中间的幅度和弹性之大,往往是紧随起思想才可以到达,这个能力是旷日持久的练习和体感才能达到的。
记得最开始被刘润老师文章打动是《 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一堂MBA课》,那时就感觉作者有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大开大合,又能聚集微观,这对思维广度和深度要求极高,否则特别容易让读者思路跑偏。
一本底层逻辑,犹如一台电脑的操作手册,给我们解码人体大脑的CPU主机需要如何建设底层逻辑,有了高速CPU,才能跑复杂程序,才能关键时刻不宕机,性能优良,创造更多的信息价值,人也一样,需要不断升级迭代。
认清真正的问题——读《底层逻辑》(6)
数学是我从小到大特别憷的一块内容,前段时间看到有人记录高数方面的内容,觉得还像看天书。但最近看的一本书让我的狭隘思维稍稍发生一点松动,于是忍不住记下来,提醒自己以及可能不喜欢数学的你,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美,这样和生活息息相关。
这本书叫《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作者刘润,系润米咨询创始人,中国私人商学院《刘润·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撇去那么多亮闪闪的头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他是互联网转型专家,先后出版多本书,是跨界大咖。
作者大学学习的是数学专业,后期并没有从事该专业方面的工作,反而做管理、开公司,研究各种公司发展和职场战略。但他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对于他个人成长来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看透底层逻辑的思维基础。
所以,学习数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为了解数学题,也不是为了当数学家,而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 拥有数学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逻辑思维和掌握这种能力。
当然,书中提到的思维方法和模式还有很多,这里仅就数学思维做一下梳理,最重要的目的是加深我自己的理解。
下面看一下5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
这种数学思维源于本书前面提过的概率论,叫做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成功率是20%,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重复做这件事情5次就一定能成功呢?书中梳理了其中的概率,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95%的概率定义为成功,那么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需要重复做14次才能成功!
计算过程如下:做一次失败的概率为1-20%=80%=0.8。
重复做14次成功的概率能达到95%,如果要达到99%的成功概率,需要重复做21次。这就让我找到了“21”理论的来源,很多人和我们说过,重复21次,可以形成一个无意识的习惯;或者要养成一个有意识的行为,也需要至少21天的努力。
还有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正确的事情要重复做”,也是概率论的通俗表示。
所谓正确的事情,指的就是大概率能够成功的事情,而所谓的重复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指最少从14到21次(甚至更多)之间的定量反复行为。
在商业世界中,20%的成功率已经不算小,毕竟只要重复做14次,成功概率就能达到95%,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一次创业就成功的概率几乎不可能。了解这一点,在努力规避更多风险的同时,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创业。
有人问,在全才和专才之间,哪种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这里面也涉及到概率性的问题,创业要专注,如果分心做太多事,本来20%的成功率可能就只剩下1%,那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这个理论源于微积分。对于我这个数学盲来说,要了解微积分就太难了,这里举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一下这个高难度的概念。
比如一辆车静止不动,我们加一把油,这时候它会动一动,产生加速度,但还没有产生速度。当加速度累积到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是我们多次踩油门加油),才会产生相对均衡的车辆速度,有了速度并不会瞬间产生位移,只有当速度累积到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产生位移。
所以简而言之,宏观上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辆车从a点移动到b点,但微观上整个过程是从加速度开始累积的——加速度累积变成速度,速度累积变成位移,这就是积分。
注意:物体之所以会有位移,是因为速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累积;而物体之所以会有速度,是因为加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时间 。
了解微积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一点是 看问题的眼光,能从静态变为动态。即量变产生质变的原理。
把这种思维用在任何一个区域,都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产生原来如此的感悟。譬如学习和成长,绝非一蹴而就的事儿,有了这个思维做铺垫,便可真正理解罗马绝非一日建成的道理(当然咱们国家的长城也一样)。那么便能看到这样一条螺旋向上的通道:今天晚上努力学习了,但是一晚上的努力并不会直接变成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让努力累积一段时间才会变成真正的能力。而有了能力,并不会马上做出成绩,也得积累一段时间,才会在某次考试中脱颖而出,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成绩。有了成绩,下一步才会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或者领导的赏识。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累积的,就是积分的效应。当然,这只是从概率的角度来略作说明,但也很清晰了。
这种数学思维源于几何学。在几何学中,一旦制定了不同的公理,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公理体系思维。
书中有个例子,几何学有一门分科叫欧几里德几何,也被称为欧式几何,有五条最基本的公理:
(1)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
(2)任意线段能无限延长成一条直线;
(3)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圆;
(4)所有直角都彼此相等;
(5)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和,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这个例子看起来高大上,比较难理解,后来发现原来只是引子,重点在这儿:一、公理是具有自明性,并且被公认的命题;二、如果说公理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公理就是大树的树根。
用一家公司的发展规模来转换一下这种思维,就可以得出比较直观的模式: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相当于这家公司的公理,会决定这家公司的各种行为往哪个方面发展,比如,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行为等,就是在这些公理上生长出来的定理,它们构成了这家公司的公理体系。
注意: 公理没有对错,不需要被证明,是一种选择,一种共识,一种基准原则。
这种思维源于代数,从一个一个代表着点的数到理解生活的复杂性。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认知将枯燥的数字和富有艺术性复杂性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来回想一下学习代数的过程,最开始学的是自然数,包括零和整数,然后是分数。分数让每个整数之间不再隔离和分裂,而变的连续了。这就像在生活中一开始看事情看到的,大概只有对错大小,慢慢的才发现每个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会有前因后果,会有灰色区域。
在有理数之后,又学习了无理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且找不到任何规律。这让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复杂的,没有规律,不能试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定义,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所以作者说, 在不断地深入学习各种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一步一步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真没想到,枯燥的数字可以这样美。
再往前看,数除了大小,还有非常重要的属性即方向,在数学上把有方向的数叫做向量。这一点对于我们生活有什么启发呢?
这就提到了向心力,三个人在公司做事,能力都不错,合作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能力能往一个方向使形成合力,那么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按自己的能力往不同的方向使劲,那么,只会造成彼此的牵制,对于公司的发展来说,还不如把这件事完全交给其中一个人来做。
还记得《中国合伙人》吗?非常典型的三人合作创业的故事,他们磕磕绊绊地走来,有共识也有分歧,但又一次次因为共同的愿景而形成合力。
这种数学思维源于本书前面提到的博弈论。
我们每一天都要做大大小小的决策,比如早饭吃什么,晚饭做什么?如果这个决策只跟自己有关系,而不会涉及旁人,那自然影响不大。
一旦涉及到其他人的决策逻辑,就有了一定的博弈性质,被称为博弈论。
比如你请哪个朋友一起喝下午茶?可能就会借此讨论一个重要的决定。
还有,与朋友下围棋,我之所得就是你之所失,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在此类博弈中要一直保持清醒,要看到我们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引用到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我们在经营公司的时候也要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为了达成最优化的结果,而不得不牺牲一些局部利益或者在一些关键步骤上做出妥协。
除了零和博弈,还有一种叫做非零和博弈,讲究的是共赢技术。但要注意,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而建立信任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儿。
一个公司就代表着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内部错综复杂,要形成合力已是很难,若想让两个愿景、价值观都不同的公司建立信任,那更是难上加难。
远的不提,就说很多影视剧里涉及到的办公室博弈剧情,每人有本小黑帐,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时甚至不惜踩低就高。《我的前半生》虽然主打情感,但里面涉及到办公室明争暗斗的方方面面,就让人感慨“信任”两个字太难写。
对此,作者的建议是:第一,找到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第二,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
关于数学思维的认识和运用,学到这里算是完成一个小阶段。这里也借此向自己和不喜欢数学的人传达一个观念: 学习数学,重在训练数学思维,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拥有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
符合规律,正好又紧扣了这本书提出来的观点:了解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从而,才能收获真正的自在。
《底层逻辑》:抓住底层逻辑,认清事物本质
在这一部分。作者理清了一个“注射式洗脑”。即:为什么+观点。这一句型之所以被称为注射式洗脑,是因为当别人抛出这一句式时,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忽视掉对方的观点,而将关注点集中于为什么上面,而就是这一转变,恰恰使得人们对于别人的观点少了审查的步骤,而是直接的接受了观点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的判断。也就是这一转变,让人们被动的注射进了别人的观点而不加思考。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思考过程中,一个经常被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凡事都需要谨慎思考,谋定而后动。当他人使用上述的句式时,人们会因为对后面的观点无法区分或需要花大量的成本区分时,就会陷入懒于思考的困境,从而跟从了这一观点。这里,是需要人们谨慎对待这一陷阱。
而要破除这一陷阱,解决的方式其实就是对观点进行审查,哪怕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很大,也要进行下去。因为可能将这个观点审查完后,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有可能就不需要解释了,因为为什么基于的这个观点,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也就无需往下进行推理了。要时刻提醒自己,认清真正的问题。
刘润老师是著名的商业顾问,创办了润米咨询公司。在得到上开设了《商业通识30讲》、《商业洞察力30讲》、《5分钟商学院.基础》和《5分钟商学院.实战》等4门课程。除了《底层逻辑》这本书,还写了《商业简史》、《进化的力量》、《新零售》等书。
《底层逻辑》这本书刘润老师将《5分钟商学院》中关于底层逻辑的的内容的总结,并将从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社会写作这5各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世界的底牌”。
“底层逻辑”是这几年常常能看到的一个高频词。在我看来,底层逻辑是我们思考、做事、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石。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一套逻辑,而底层逻辑是那个最基础的、能够迁移到各种事情上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价值观。如果我们的底层逻辑不对,我们可能在很多事情上都会重复栽坑、重复犯错。
就像李欣频老师倡导的:要先查杀一下我们自己的“木马”。不然,我们就会一直重复遇到某一类问题,或是因为一个没解决,导致在其他方面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
所以,如果我们经常在类似的事情上遇到类似的坑,可能就要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底层逻辑就是有问题的。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矫正它,才好重新出发。
刘润老师说:“只有底层逻辑才有生命力。在面临变化的时候,底层逻辑能够应用到新的变化里面,从而产生新的方法论。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脱不花老师在“得到沟通训练营”中一直强调:“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这就是沟通的底层逻辑。在21天的训练营中,花姐每一堂课、每一次答疑直播的内容都是遵循着这条底层逻辑展开的。应对各种沟通场景的沟通公式要帮助我们的就是让我们能在与各种各样的人的沟通交流中都能不断地把良好的沟通无限持续下去、把我们需要保持的关系更好地维护下去。带着“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的底层逻辑,我们就会站在更高的视角,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沟通中各种难题,不怕失败、笑到最后。
刘润老师在《商业洞察力30讲》这门课中曾说:“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高手改变模型。”所谓模型、思考模式,都是一种帮助我们从底层进行思考的工具,我们只有把本质的问题、深层的问题想清楚了,做事情、解决问题才会事半功倍、游刃有余,也会减少犯低级错误或是重复栽坑的风险。
刘润老师本科的专业是数学,他说,对他帮助最大的课程是系统论。所谓系统,也是一种底层逻辑。当我们带着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去看待事情时,我们就不会仅仅只局限在一个点纠结。因为我们知道,暴露问题的地方,不一定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们底层逻辑不行,我们就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算这次把问题解决了,下次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别的地方,还是会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更大的问题。
所以认识底层逻辑、建立底层逻辑非常重要。这本书中最有感触的三章内容分别是: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和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刘润老师把“是非对错”这一课题放到第一章讲我想也是颇有深意的。我们很多人常常现在一种狭隘的、自以为是的对错观当中。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导致不是钻入牛角尖,就是怨天尤人。其实,我们能应该用一种更中立、不预设的态度来看待很多问题,即使是自己遇到的问题也要努力抽身出来好让自己更加客观地来看待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这样才不会现在所谓的对错中纠结,而忽视了全局、忘记了长远。
就像金韵蓉老师在她的一本书中向我们发出的灵魂拷问:“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当我们把视角拉大、视野放长远,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没有非黑即白的对错。只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才会有所谓的是与非、对与错。
刘润老师认为我们应该有三种“对错观”:一是法学家的对错观,二是经济学家的对错观,三是商人的对错观。当一件事情发生,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可以责怪的人,我们就要看“谁因此损失最大”。
这对我们的惯常认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当一件事情发生,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第一时间跳出来说:“这事儿不赖我,都怪他……”“都是因为他……,才导致我……”就算我们的理由都对,但又怎么样呢?受到损失的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自己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而不是指望别人改变。
这不是说我们不能维护自己合理的权益,而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全都推给其他人。
刘润老师说:“一件事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我们能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能承担的最大的责任,从无限游戏的角度,从为了自己更幸福的角度来看待成败得失,而不是陷在“这事儿不赖我”的思维定式中总是希望别人改变、别人认错。
当我们希望别人来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的生命主导权完完全全交给了别人。而事实上,我们自己才是那个最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那个人。
在这一章中老师讲的那个二战时盟军飞机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深受启发。
刘润老师的总结是:“普通人凭借飞回来的飞机的‘经验’,决定加强机翼钢甲。但是优秀的人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知道那些被击落的飞机应该是由于机头或者机尾中弹。”
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很着急,急着找原因、急着撇清自己。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马上认定,这就是问题所在。
就像学生时代我们在做数学题时,急着把题做完,却很少在解答完一道题之后,再想想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这是最好的方法吗?而那些会多想一点的人,往往都成了学霸。我们觉得完成作业就大功告成的人就只是应付作业而已。久而久之,我们与那些会多想一层的学霸距离也拉得越来越远。
从长远来看,和学霸距离拉远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时,我们养成的思想上懒惰的“习惯”,让我们既丧失了训练思考问题本质、系统思考能力的机会。
而当我们遇到真正棘手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因为缺乏缺乏思考的底层逻辑,而常常不是焦头烂额被动应付,要不就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提高思考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能参考刘润老师的意见在平时就有意识的练习思考,提升思考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体进化应该是每个渴望进步成长的人都关心的一个话题。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刘润老师依然用干货满满的总结和生动的讲解为我怎样推动个体的进化。
针对“个体进化”,刘润老师在他的另一本书《进化的力量》的序言中有非常好的诠释:
成功,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但是,面对“天择”逻辑的复杂性,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所以,面对变化,我们就用海量的“物竞”应对复杂的“天择”,这种力量就是进化的力量。
其实,商业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合的才能生存。”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物种从古至今演化的逻辑,也道出了商业世界进化的脉络。这世上,哪有什么基业长青,哪有什么永续经营,只有不断地进化、进化、进化。适合了,就被选择;不适合,就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有人说:“进化论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学。”
在这个看似越来越“卷”的当下,总有各种那个样的力量有意无意地推动着我们。想躺平,也会有有各种因素让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支棱起来。
躺着啥也不干,那肯定不是应对这个不断进化的世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个体,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并在这个位置上不断进行个体的进化。而不仅仅是和别人斗个你死我活。
因此,与其与随大流、不分青红皂白地和别人卷起来、大乱斗,不如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不断提升、进化自己。
带着这样的认知,再来读刘润老师关于个人进化的底层逻辑就会对自己更具指导意义和针对性。
特别是老师提到的可怕的勤奋、高效的可怕的勤奋。
看看那些已经聪明到顶点的人,他们往往还非常勤奋、努力。当资质比我们好的人还比我们用功、勤奋、努力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连站的地方都没了?
我想不是的。我们要在找自己热爱、擅长、机会的同时,花时间、花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如果我们的自己无法保持一种稀缺性,即使现在勤劳认真,可是被替代性太强,也会分分钟被人取代。
郑裕玲、黄子华主演的港剧《男亲女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郑裕玲饰演的业务能力极强的律师毛小慧和律师楼的其他同事产生了一点矛盾,大家集体“罢免”她,把她“赶出了”律师楼。
而在她不在的一个月里,少了毛小慧这个业务大拿,律师楼的客户因为毛小慧不在而转去其他律师楼。导致毛小慧所在地律师楼生意一落千丈,甚至山穷水尽到了连薪水都发不出的窘境。
无奈,大家?只好又把毛小慧请了回来,并需要靠她去挽回流失的客人。
这正印证了刘润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你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就要使自己在整个交易链条上变得更加稀缺。”
因此,勤奋是不够的,还要聪明地勤奋,还要努力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无法取代的稀缺性。
所以,我们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提高自己上、自我增值上,而不是患得患失、与人纠结、和人八卦上。
当我们能做有价值的事、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洞察并消除别人的痛点,我们就是不可替代、就有了稀缺性、就有了议价权、就有了话事权。
努力不一定有用,可能是努力?得不够,也可能是努力得方向不对。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并带着长远眼光,秉持长期主义,朝着对的方向前进,我们就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而什么是对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什么是正确的方向?那就要好好了解什么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这样的书看一遍是不够的,金句划了抄了也不够。需要我们带着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对照着学习和体会。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174天
关于“底层逻辑是一本洗脑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