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质量,才能驾驭质量(质量的认识和感悟)

原创成思听 乔诺之声 2022-09-30 21:00发表于上海

企业经营了十多年,依旧要靠各种营销来发展客户,而不是老客户转介绍,一定有“妖怪”

经验告诉我们,当客户购买的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很多人其实是不会说的,只会残酷地默默离开你。

因此,质量就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妖怪”之一。

本文将分享,质量这只“妖怪”的5个盲区和真相。

盲区一:“我们的质量是最好的”

很多人认为,自家的产品就是最好的,即使不是Top 1,最少也在前三。放眼同行,质量领先,客户反馈,也是“好评满满”。

但,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贝恩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80%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满足客户需求和体验的,但实际上只有8%的客户如此认为。两者之间,存在10倍的落差。

10倍,一个惊人的差距,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因为我们总是开着“十级美颜”看自己的质量。

在产品的客观使用场景中,一般只要没有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大量的客户都是沉默的。所以看起来,好像客户抱怨不多,质量数据也不错。

举个例子,我们购买服装的时候,往往会冲着一个品牌去下单,因为“知名企业”代表着质量的保证。

然而实际上,却经常会发现剪裁不到位、码数不精准、甚至脱色掉色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服装行业是很“卷”的,从业人员和企业家都很拼命很努力,但是这种质量现象却经常发生。

所以,很多公司根本没有认识到质量问题在恶化,只是看起来,对客户的需求把握得很好,响应速度很快。

在实际场景中,很多客户的抱怨,都会被就地解决,就地闭环。大量的问题,都被一线业务团队或质量团队就地消化,并没有上升。

企业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导致客户用脚投票,就是因为质量的度量体系,没有对准客户真正的需求,而且也没有客户声音的反馈渠道。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质量的度量体系是否盯住了客户的感受和体验,是否和客户感知一致?质量反馈的信息通道是否顺畅,是否能无阻碍地传递给管理层?

质量真相:

质量标准一定要对准客户的应用场景、感知和体验。

质量要始终围绕客户,不要根据自己的视角定义。关于质量评价,标杆企业是怎么做的呢?

1、用户大会

通过用户大会,直接听到客户的声音、渠道的声音,甚至邀请最终用户一起来参会,一起来吐槽公司,当这些动作变成标准动作,就可以听到客户的真实声音。

2、VOC调研

公司每年会做一次广泛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比如了解最满意/最不满意的TOP3是什么?

VOC调研会覆盖3000多个样本,覆盖客户的主流角色,拿到广泛数据,如硬件质量、质量、服务质量等,用这些数据做公司自身时间轴的比较,看是变好还是变坏。

同时,也会和行业内友商做比较,看看是什么水平。这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做调查,非常客观,调查报告的宣导会覆盖全公司,从最高层到全员。

3、度量体系

最后的呈现,就是标杆企业度量体系的设计,其中包含了三个层次:用户感知(NPS、客户满意度等)、结果质量(事故数、返还率等)和过程质量(发现缺陷密度、设计变更次数等)。

标杆企业参照业界标准,构建了一套规范性、完备性、科学性、和业界标杆具有可比性的TL9000体系。

盲区二:质量部为质量兜底

多数企业对质量问题最关心的是:批次问题。

年,某制造企业一批次产品召回率高达20%,这么高的召回率,问题出现在哪里?

追责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研发部抱怨,采购部对供应商管控不够;采购部抱怨,设计容量不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终的结果是,质量部“背锅”,责令质量部加强质检。

大多数企业的共识:建立质量部不是为了评估质量,而是为了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部真的能对质量问题兜底负责吗?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公司的一把手说:“质量部,你要把质量抓一抓。”

实际上,质量部抓质量,只能加强检验,达到防止残次品流出的效果。但真正的质量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

就像感冒了拿冷毛巾敷,看似快速有效,实际上“体质问题”没解决,病因没解决。

受到专业度的限制,质量部权利上可用的资源有限,就像“压在山下的猴子”,从能力和授权角度,都无法对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所以,让质量部门兜底质量问题,相当于天方夜谭。那么,谁为质量负责?

从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角度来说,谁最懂业务,就应该谁对质量问题负责。

质量问题产生在哪里,谁就该为质量兜底。因为业务(研发)最清楚,质量产生的源头在哪里。所以,真正该为质量负责的是研发团队。

具体怎么做?来看一家企业的变化。

去年,我开始服务于一家零售企业,当供应商出了问题后,是这么解决的:

首先,公司知道单凭采购部门一家,是搞不定根本问题的。导入IPD后,成立了跨部门重量级团队,由产品线牵头,拉通采购、研发、制造一起努力,采购指导供应商、研发负责优化设计、制造负责优化测试参数,三方努力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还优化了自己的产品,做了一些容性容差类的设计,提高了产品的工艺参数窗口。

质量真相:

业务(研发)一把手是质量责任人,质量部构建的是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的能力平台。

如果某一个产品质量不好,一定是对应的产品责任没有拉通,项目组要对此负责;

如果整个公司的质量水平不高,质量管理体系质量部要对此负责。

盲区三:质量标准可以让步

如果公司的标准合格率是99.9%,一批产品合格率是98.9%,仅仅低0.1pct,该怎么处理?

这个时候,可能市场部会要求发货,仓库觉得库存越来越大,你会怎么办?

首先来说,标准是怎么确定的?是否合理?我们要从客户视角来定标准,既然已经制定了标准合格率是99.9%,那么98.9%就意味着,残次品的增加,即货物无形隐患也会增加,质量问题也会增加。

如果我们迫于市场压力、库存压力发货,我们将亲手击穿自己的质量标准。

标准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定义的。降落伞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没有达到100%的合格率,就会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生命)。所以质量标准一定要严格,不能降低。

质量标准降低,不仅会引发已发货的质量隐患,此外,还会使公司质量文化发生问题,每次降低一点、每次降低一点,最后就会发现降低很多。

质量真相:

对质量标准的坚守是我们的自尊心,任何侥幸在海量发货面前都是必然。

拿我自己做个例子。

之前开发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工程师们做同行评审。这个动作什么时候才算完成,才能往下走呢?是最后一轮评审,发现问题数为零的时候。很多公司的同行评审,只评一两次,最多三次就差不多了,这是不够的。

在日常工作中,把每个动作做到无缺陷,才是我们说的高质量。所以,质量标准不要轻易打破,只要打破一次,后续的变化会非常明显。

盲区四:质量与成本不可兼得

很多人说,质量和成本是一对矛盾:做好质量牺牲成本,做好成本牺牲质量。“提高质量水平,那就要提高成本;不是要降本嘛,降低一点质量喽。”

这其实是一个偷懒的想法,没有用创新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火箭的成本够高吧,马斯克是怎么在1/10成本下做到质量的极致?

Space X通过创新做到:

1、10次回收,以前没人敢做,Space X首创了回收,降低了成本。

2、设计上保证系统的可用性,采用“7 2”个发动机,即使2个有异常,火箭依旧正常使用,而且多发动机方案下,单个发动机功率变小,制造简单而且成本低。

3、用商用级器件替代航天级器件,但通过三套并行工作,运行时三选二即可。同时,每个芯片做“1 1”备用,确保可用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

4、航天研发的批量应用少,所以研发分摊很高,用敏捷迭代的开发过程,快速反应问题、快速改进,研发的成熟度快速实现。

通过以上典型的设计,Space X极大降低了成本。

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身和瓶盖也做了结构优化,瓶身材料比较薄,但罐装可以加压,瓶盖也优化,一样保证了运输条件和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都是靠创新的设计做到了:质量和成本兼得。

因此,研发、制造、采购、供应的伙伴,都要创造性地找到质量和成本兼得的方案,二者不可得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思想上的懒惰”。

质量真相:

所有征战全球的企业,都做到了极致质量和成本。

盲区五: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很多公司高管、质量主管遇到质量问题时,都会下意识让加强检验,因为见效最快。虽然大家都知道,质量能力真正提高不是这样的,但在行动部署上还是会这样做。

比如手机的跌落测试,高度从1米变1.2米,次数从1次变3次。

检验无法从源头解决问题,针对于质量的源头,有些车企的高质量喷漆,做得就比较好。

对于用户来说,车身漆的任何气泡都无法接受。

所以在车身漆的质量工作上,研发阶段就做大量的 DOE实验设计,五层漆,用什么样的配方、烘烤时间、温度曲线等,做了大量实验,最终找到最优方案,基本实现0缺陷。

因此,设计保证质量,而不是检验保证质量。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质量真相:

设计决定了质量的基因,后道环节再努力,都是打补丁。

认知质量真相,才能走出质量盲区。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质量管理?三个建议可供参考:

个建议是,做事情要贵在坚持。

我们有相当多的企业,从质量工作的阶段问题驱动式,走到第二阶段过程规范性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困惑期。

如果在做过程预防,做流程建设、标准建设时,效果不太明显,要保持定力,要长期主义。

因为标杆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几年以后就会见到效果,效果是长期性的,且是恒定的。

第二个建议是,管质量要抓好度量。

为什么我们的感知会跟客户不一致?是因为没有做好度量。度量是质量管理的作战地图,是评估自身质量水平,找到质量改进机会、工作优先方向的利器。

度量工作一定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是数据获取通道的建设。

第三个建议是,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从管到理,明确奖惩导向,解决驱动力问题。要让大家重视质量,并且敢在过程中暴露质量问题,而不是藏着掖着,到最后产生巨大的不良后果。

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质量工作,如果只做一件事情,应该做什么?”就是去抓质量管理的机制,特别是抓奖惩机制,并且亲自身体力行。

质量机制的建设,是企业一把手不可让渡的责任。

品质消费浪潮之下,对标国际、国内标杆企业,中国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而质量管理的高水平,并非一日“炼”成,对于自身企业来说,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旧任重道远。

— END —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01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0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