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画以传情
2022年12月9日,阿根廷队守门员马丁内斯(前)在卡塔尔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的点球大战中扑出荷兰队球员范戴克的射门。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古往今来,垂则为钟仰则为鼎的礼器,精工良驽的兵器,都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祭祀和作战场合中的重要存在。历史上对于器物的重视和使用有着它深刻的原因和悠久的传统。
摄影师在世界杯赛场安装遥控相机
今天,现代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在我正在用蓝牙键盘往手机里打字,无线耳机里和快递虚拟客服交流的同时,抬起脚,给向我飞奔而来的扫地机器人让开了路。这些都依赖于人们对新事物的创造和使用。对体育赛事摄影而言,先进技术的赋能、特殊器材的使用也会为摄影领域打开一片新天地,创造更具震撼力的作品。
里约奥运会终点摄影地沟前安装的遥控相机 新华社/法新
体育赛事的举办地点相对固定,比如一个开放的体育场或是一个室内的体育馆。体育赛事的内容也相对固定,参赛选手在特定的场地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由于组成因素固定性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体育赛事摄影新技术的尝试就有了丰富的实验对象。人们在观察和拍摄体育赛事时也从水平的地面逐渐转移到建筑物的高空马道、进入游泳池和公开水域的水下,发现了更多、更新颖的拍摄角度。大约从代数码相机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广泛使用开始,专业媒体机构对以科技为主导的拍摄手段和特殊器材的使用和探索就从未停止。
东京奥运会泳池边摄影位置摆放着拍摄设备和遥控操作系统
20多年来,水下相机、遥控相机、全景相机、3D相机、小型运动相机都在不断对体育赛事摄影这个主体进行着大量的试探,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前所未见的特殊视觉效果的影像内容。
2008年8月13日,美国选手迈·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男子200米蝶泳决赛中入水。新华社记者 丁旭 摄
技术提升的捷径是对各类技术整合利用的结果。还记得那台被装在一个皮质盒子里的海鸥120双反相机吗?当父辈们在颠倒视角的取景器里捕捉你可爱的模样时,他们手中有时会拿着一根黑色的机械快门线,当按下快门线一端的按钮时,你笑着或是糟糕、清晰或是模糊的形象被定格在了一张底片之上,在多年后成为了人世间美好的追忆。作为早先的技术产品,快门线是为了避免手指直接触碰相机而影响成像稳定性而使用的,这条快门线在过去的时间里不断延伸着它的长度,直到有一天它彻底消失了,与无线电技术结合,诞生了无线触发的相机遥控设备。遥控相机尤其在体育赛事摄影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在足球比赛的球门后方频繁出现,去“帮助”守门员捕捉没能击出而落入球网的皮球;它们在田径跳远的沙坑侧面列好队伍,将高高跃起的选手一个又一个贴在蓝色的天空或是寂静的黑夜之上;它们又常会在百米终点正面成群结队的集结,一个又一个飞人在它们猛烈的炮火合奏面前显得更加兴奋。
年8月5日,中国选手朱亚明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决赛中获得银牌。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年里约奥运会田径赛事场馆——阿维兰热体育场屋顶总共架设了近50台相机,地面的遥控相机在同一单元比赛日的峰值也有近150台左右。年东京奥运会高空相机的总体使用数量更是在里约奥运会的基础上增加了50%以上。从里约奥运会到东京奥运会,比赛泳池底部的水下相机也一直保持着8-10台的安装总数。遥控相机几乎覆盖了摄影师们绞尽脑汁而想出的所有特殊角度。
里约奥运会游泳赛场泳池安装的水下遥控相机 新华社/法新
遥控相机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将相机并入网络环境进行控制,产生了可调整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感光度等各项拍摄参数的远程拍摄系统,随之与电力驱动云台的结合,终于有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替摄影师们去随时旋转架设在体育场高空马道桁架上的镜头,改变焦距、变化拍摄角度,遥控位置拍摄到的照片通过网络传输同步到编辑平台进行编辑,一套新的远程机器人相机操控系统诞生了。
北京冬奥会冰球场馆高点相机安装现场
远程机器人操控系统可以在一些特殊位置预先架设相机,再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对相机进行参数设定和机械操控实现远程拍摄。借助这样的手段,在体育场屋顶的马道可以拍摄到高空俯视赛场的画面、在冬季两项靶场的尽头可以正面捕捉到运动员射击的瞬间。为了拍摄运动员水下的动作画面,有的体育馆泳池也曾设有专门的水下观察视窗,摄影师可以隔着窗口进行拍摄。今天,安装在泳池底部的远程机器人系统可以轻松地完成这样的任务。技术利器的优势,使得一名在泳池岸边位置的摄影师拥有了可以透视水面的观察力,使得一名在场馆地面位置的摄影师有了“停留”在体育场馆上空俯瞰自己和他人的神奇能力。由此,观察同一件事物的新视角带来了对事物本身的新思考,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语言描述出新的画面,也对体育赛事的内容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
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场馆拍的美联社记者在使用遥控相机系统进行工作。
这些不断被探索出的拍摄角度属于非常规的观察视角,打破了人们的视觉习惯,因此这样的体育赛事图片也带来了新的感官体验,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内容结构上,同样丰富了体育赛事摄影产品的层次。随着机器人相机在特殊角度的拍摄作业中更广泛的应用,赛事主办方,如国际奥委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行为准则,此类技术也渐渐由最初的惊艳转变为体育赛事摄影拍摄和运行里的一种常规动作。
2022年2月14日,中国选手王诗玥(左)和柳鑫宇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冰上舞蹈自由舞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徐子鉴 摄
粗略回望一下近代相机的发展旅程,从机械到电子、手动到自动、胶片成像到数码存储,越来越多的无反相机取代传统的单反相机.....相机本身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技术的革新,各个层面的进化几乎达到了饱和。如果说之前是相机为了迎合使用者而去进行改变,在未来的日子里,它或许会被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而包围,并产生更多的嫁接演化。
年7月31日,美国队球员利拉德(上)在东京奥运会篮球小组赛对阵捷克队的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孟永民 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体育赛事摄影可以借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启新的篇章。例如,输入选手的面部头像,相机便可在比赛期间进行锁定模式跟踪拍摄,那么2006年柏林竞技场的众多摄影师也就不会错过齐达内和马特拉齐的那一次“亲密接触”。到那时,摄影师手中的相机还会错过足球世界杯上每一个进球瞬间吗?甚至于还需要摄影师必须亲自到场,拥挤在摄影位置汗流浃背辛苦地拍摄吗?时间是我们不能真正握在手中的东西,正因如此,对于摄影,一些遗憾也由此显得珍贵。然而,在时间
里使用先进科技利器的人们却可以在体育赛事摄影中实现更多的不可能。
2022年2月7日,中国队球员康木兰(左一)在北京冬奥会女子冰球小组赛对阵瑞典队的比赛中破门得分。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正所谓,器以载道,画以传情。影像所独有的记录表达以及传递信息的功能,在体育赛事摄影中也将因科技的叠加而获得巨大力量。在体育赛事摄影团队中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学会掌握和使用这些科技利器,在这场未知的科技风浪中未雨绸缪,在这场寻找彼岸的航行中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