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穿过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完全建成后全程长达10065公里。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这是民族特色最浓郁的公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罗斯族、藏族、独龙族、傣族、景颇族、壮族、京族……几十个民族沿路而居。
这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公路,她从阿尔泰山奔腾而下,穿过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热带雨林,最终抵达蔚蓝大海。
这就是219国道!
从3月29日开始,我们沿着219国道,从雪山奔向大海,记录祖国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请点击
上午10点,珠海市人民医院第七批援藏医疗队队长王振疆与援藏医疗队队员陈冰、王彤旭行色匆匆地走出米林市人民医院急诊大楼,与年轻的当地医生尼玛益西一起登上越野车,向着30多公里外的吞不绒村疾驰而去——在那里,数十位患者正在焦急地等待着。
6月12日,王振疆(中)、尼玛益西(左)和王彤旭走出米林市人民医院的急诊大楼。
越野车上装着他们一大早就按照吞不绒村的村医提供的患者病情而准备好的便携式彩超、血压计等检测设备以及大量的药品。
大约50分钟后,汽车抵达吞不绒村,来不及寒暄,在村委会主任桑珠的带领下,白衣天使们立刻前往位患者娘姑的家。
6月12日,王振疆(右)、王彤旭(中)、陈冰(左)来到吞不绒村一户患者家中送医上门。
在略有些昏暗的房间里,89岁的娘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身上裹着厚厚的被子。娘姑已经不能说话,但看到几位医生走进房间,她的脸上泛起了笑容,眼里闪着光。
王振疆医生轻轻地拿起了娘姑的手,那双手修长而枯瘦,在不停地颤抖着。
“看到没有,手在抖,这可能是帕金森。”王振疆医生对尼玛益西说,随后,他拿出听诊器,开始了细致的检查。
“像这样长期坐着卧着,很容易形成血栓,还有(什么)?”王振疆问尼玛益西。
“肺部感染。”
“还有呢?”
“还有长期的那个......”
“压疮。”王振疆医生提示到。
随后,王振疆医生又开始认真地检查娘姑的脚,她的脚面和脚趾肿胀得很厉害。
6月12日,王振疆(右)为吞不绒村89岁的村民娘姑进行检查。
“个可能是血栓引起的,第二个可能是心衰引起的。”王振疆医生继续着检查,“还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尼玛益西转头用藏语向娘姑的女儿询问起来,在得到娘姑女儿的回答后,尼玛益西对王振疆医生说,“是,进食不好,营养不好。”
经过一系列认真细致的检查,王振疆医生给娘姑开了几种药,并把服药须知耐心地向娘姑的女儿解释,同时嘱咐她:“阿姨,你平常要帮她按摩脚,不然她肌肉会萎缩得很厉害。用热毛巾敷一下,然后轻轻地帮她这样按。”
给娘姑诊断完,正准备去下一位患者家,娘姑的两个女儿和女婿拉住了王振疆医生的手,“大夫,能帮我们也检查一下吗?”
“当然可以啊!”
“这个村子年轻人都上山挖虫草或者去外地务工了,剩下老人跟小孩,很多老人都有慢性疾病,但他们因为语言的问题、行走的问题,不大方便过来就医,我们就送医上门。”王振疆医生对记者说,经过多年援藏工作的摸索,他们针对西藏的特点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机制,而送医上门是这个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村医把村里病人的情况上报给乡卫生院,乡卫生院再把各个村的情况汇总之后上报到援藏医疗队,援藏医疗队根据病人的情况提供订单式的上门服务。虽然今年2月底才抵达西藏,但王振疆、陈冰和王彤旭已经参加了5次这样的送医上门活动。
6月12日,王彤旭医生在给珠杰检查身体。
6月12日,王彤旭(右二)、陈冰(右一)和尼玛益西(左一)在为珠杰诊治。
“送医上门对我们来讲算是个考验,我们要克服高原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的负荷,而且要背着比较重的仪器和药品走很远的路,但对于一个医者来讲,这是一种责任感跟使命感。”王振疆医生对记者说。
“我能够把自己毕生所学,带到这里,能够给当地的藏族同胞带来一些福利,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王彤旭医生说起自己参加送医上门活动的感受时对记者说。
“我太喜欢了,感谢把这么好的医生送到我家里来!”在第二位患者的家中,64岁的次仁旺姆对记者说。她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变形,行动不便。
6月12日,王振疆(左一)、王彤旭(左二)和陈冰(左三)走进64岁的次仁旺姆家中。她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变形,行动不便。
6月12日,王振疆(右二)在查看次仁旺姆的手指关节。
而对于已经38周的扎西央宗来说,白衣天使即将到来的消息让她激动了一天,早早就站在家门口等待。“昨天村医给我打电话说,今天县里的大夫要来给我进行产检,我特别高兴,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坐在家里就检查了,这太好了。”
6月12日,陈冰(右)在为扎西央宗进行产检。
“血压和心率都是好的,胎心150左右,很正常。”产科专家陈冰医生认真地为扎西央宗进行着产检,“看见没,这个地方是宝宝的心脏。现在头已经入盆了,都挺好的。”产检结束后,陈冰医生叮嘱扎西央宗,如果出现肚子痛的情况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6月12日,陈冰医生(右一)在给产妇扎西央宗做产检。
6月12日,陈冰(右)在为38周的扎西央宗进行产检。
6月12日,陈冰(右)在为扎西央宗进行产检。
6月12日,陈冰(右)在为38周的扎西央宗进行产检。
“我希望通过这种上门的形式,能够改变当地人的一些观念,她们产检的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我们尽量去上门给她们产检,给她们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告知她们哪种情况下你应该来医院了。”陈冰医生说,她认为目前亟待改变的,是村民的健康意识和就医意识,“你看像扎西央宗都快要生了,但只做过两次产检。”
6月12日,王振疆(上左)、王彤旭(上中)和尼玛益西(右一)协助陈冰(下右)为扎西央宗进行产检。
一家又一家,白衣天使们在村民的院子间不断地穿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从最后一位患者家中走出时已是下午快两点了。在村委会外,还有20多位患者在等待着他们。
下午3点多,所有患者都满意地离去,四位白衣天使疲惫不堪——从上午10点出发到现在,他们水米未进更别说休息。
6月12日,往返于村间的王振疆(左二)、王彤旭(左一)、陈冰(右)和尼玛益西(右二)。
在返回的路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两位老人在距离村子几公里的地方拦住了汽车,他们是普布多吉大爷和宗巴大妈,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白衣天使送医上门的消息,便等候在这里。于是,在路边的松树下,王振疆医生又带着尼玛益西为两位老人进行了诊疗。
6月12日,在距离吞不绒村几公里的路旁的树下,王振疆(中)和尼玛益西(右)为普布多吉诊治。
6月12日,在距离吞不绒村几公里的路旁的树下,王振疆医生(右二)和尼玛益西医生(右一)在给普布多吉检查身体。
6月12日,在距离吞不绒村几公里的路旁的树下,王振疆(中)和尼玛益西(右)为普布多吉诊治。
这就是三位援藏医生普通的一天,疲惫但充实,他们是庞大的援藏医疗队的缩影。
2015年,全国援藏工作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这改变了过去短期化、分散化的医疗援藏模式,实现从“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的转变。针对制约西藏医疗事业发展的人才、管理、设备等三个短板,加强相关科室建设;建立“传帮带”制度,培养本土医疗人才队伍;借鉴其他省市区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6月12日,王振疆(右一)和尼玛益西(右下)在吞不绒村为阿珍诊治。
6月12日,阿珍感谢王振疆(右)和尼玛益西(左)的诊治。
“得益于‘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很多西藏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免去了舟车劳顿,减轻了经济负担。”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格桑玉珍说,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区就能,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68.2岁提高至72.19岁。
“我们通过一种师带徒的方式去帮助当地的医生形成一个比较坚固的临床思维,一旦这种思维培养起来之后,他会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一直带着尼玛益西学习的王振疆医生对记者说,“我觉得我们援藏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他们这一批培养起来,从原来的输血模式,逐渐地向造血的方向去转变。”
6月12日,王彤旭医生在米林市人民医院走廊里询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6月12日出发前,王振疆医生在米林市人民医院库房领取药品。
“他现在是我的老师,以后肯定是恩师,”尼玛益西对记者这样评论王振疆医生与自己的关系。受益于对于西藏医疗人才的培养办法,尼玛益西从西藏大学毕业之后,又进入了华西医院规培了三年,“我很幸运能够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也希望把学到的东西,带给我故乡的老百姓。我觉得未来我们西藏的医疗一定会提高到跟内地差不多的水平。”
6月12日,王振疆医生(右一)在向患者达娃桑布(中)嘱咐用药方法。
6月12日,王振疆(右)在检查病人达杰(中)的手关节情况。
6月12日,王振疆(前右二)、王彤旭(前左一)、陈冰(前右一)和尼玛益西(前左三)在村委会会议室为患者诊治。
回到医院已经是下午五点,天上下起雨来,一丝凉意袭来,但那些患者满意的笑脸,他们看到白衣天使们走进家门时眼睛里放出的光芒,他们向白衣天使们告别时脸上难舍而又感激的表情,始终像一盆冬日的炭火一样燃烧在记者胸中,暖洋洋,热乎乎,从内向外洋溢着温暖和希望。
6月12日,诊治结束后,患者阿珍的女儿(右一)与王振疆(前左二)、王彤旭(左一)、陈冰挥手告别。
策划:刘洁、沈虹冰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费茂华、晋美多吉、邵泽东、杨植森
编辑:刘欣、吕帅、尹栋逊、郝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