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科普知识

网上有关“儿科科普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儿科科普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最近有一位家长咨询,宝宝腹泻,大便水样变,伴有发烧,白细胞基本正常,从病史看明显是一种病毒性腹泻基本明确,却被诊所,医院不同医生使用抗生素,甚至两联抗生素,最可怕的是使用了宝宝禁用的阿米卡星抗生素,这些抗生素有什么危害,还有哪些抗生素宝宝需要远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听力,还累及肾脏,那该有多悲惨。

1、病毒性感冒,有鼻塞流涕,咳嗽流涕、打喷嚏。

2、虽然有发烧,但是体温有时自行退烧,即使发烧不能以体温高低来判断是否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3、秋季腹泻,大便蛋花汤样,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的呕吐腹泻疾病,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否则更容易导致菌群失调,导致腹泻迁延不愈。

4、毛细支气管炎 是一种以合胞病毒感染为主的病毒性疾病,不能以喘憋轻重来判断是否细菌感染。

5、血液化验没有细菌感染依据,尤其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超敏CRP不高,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有时白细胞不高,超敏CRP高(在30以下)一点,可以结合临床或者体温反复复查血常规超敏CRP再决定,动态观察,再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

6、中性粒细胞升高,有细菌感染一定依据,但不是全部,如果白细胞超过1.5万以上,中性粒细胞高,往往是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高,淋巴细胞减少,有时是流感病毒感染早期血象特点。

1、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还不成熟,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有时超乎我们想象,抗生素药物很容易造成肝肾功能以及耳朵听力损害,尤其婴幼儿不能表达,所以出现了问题还不能及时发现,所以小儿使用抗生素需要慎重。

2、 氨基糖甙类药包括常见的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等。

3、不管此种药物经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局部创面敷用、中耳滴药等途径,均可对儿童内耳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孕妇使用该药可经胎盘损害胎儿的听力。不要以为口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就没有关系,一旦副作用发生很难恢复。

1、宝宝年龄下,个体差异比较大,即使很小的剂量很短的疗程,均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耳毒性反应。

2、有些宝宝具有一定家族遗传特点,有些家长本身具有听力不好的基因,更容易发生听力下降耳聋事件。

3、高烧脱水状态下,有效循环容量不足,更容易发生药物毒性副作用。

4、长时间疗程治疗,较高的剂量均可导致更严重副作用。

1、年龄越小,在没有细菌感染指征情况下,尽量不用抗生素治疗,过早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而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过敏体质。

2、如果真有细菌感染情况下,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如果这两者过敏,可以选用阿奇霉素类抗生素。

3、对于没有药物名称,自行混合配置药物,或者灌肠药物不建议使用,因为里面成分家长完全不知道,否则置宝宝于危险之中。

4、能选择儿童制剂不要使用成人制剂,看是成分一样,甚至有些成分可以使用,但对于儿童就是禁忌使用,毕竟成人药物研究副作用是在成人,而不是儿童。不能认为儿童是成人的缩写版。

5、对于没有抗生素可选择余地情况下,可以先查听力检查,再考虑使用。对于怀疑出现听力下降应该及时停药并做听力方面评估。

6、对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说明书建议慎用,但是医院里儿科医生基本上就是禁用,但是很少基层卫生室甚至诊所还在使用,谁会接受哪怕只是万分之一耳朵听力下降甚至耳聋风险。

我们家长们了解太少了,所以这些对儿童有耳朵毒性药物还在儿童身上使用中,家长多一分了解,孩子就多一分用药安全保障。请远离这些对儿童有耳毒性抗生素吧。

把复杂的儿科临床问题通过科普变得通俗易懂,请关注@柯大夫儿科科普教育,欢迎转发和分享,一起加入儿科科普的大家庭,家长有相关话题和问题可以留言探讨,柯大夫在空余时间会针对典型问题给予答复。

身体到底有多大的抵抗力?针对教育小孩的 科普教育知识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棘手”情况:

懂事而且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突然反复发热,不能上学,到医院住院、输液,做了各种检查均正常,却依然发热。偶然间发现孩子测量体温有“密招”。原来,孩子让自己发热,不怕抽血扎针受罪,目的只是为让妈妈来医院看看她……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突然频繁跌倒发作,脑电图、头颅影像检查都是正常的,后来精神心理科就诊,诊断精神分裂症,根源在于父母关系……

几岁的孩子,从头、颈部、胸部、腹部,到胳膊腿,哪里都是疼的,做了相关检查没有问题,才想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原来,孩子妈妈走了……

9岁男孩,1月以来,不能行走,可以蹲着走,扶着走,不伴肢体无力,肌电图、头颅MRI、脑电图均正常。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喜欢弟弟?

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营养、运动、睡眠、生活环境、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等。

诸多音响因素很好理解,家庭关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冷战、吵架,就会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增大,孩子就会焦虑、紧张。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如果加上心理疾病遗传易感因素,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太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5、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6、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的孩子,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孩子们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去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孩子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差。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而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不足,孩子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2、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普遍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忽略孩子的品德发展、人格教育、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或者家长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时,会使孩子们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混乱、情绪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发现并及时为孩子们排除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1、沟通和交流,消除逆反心理。

首先培养孩子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多一份理解。

最后,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需要得不到满足等。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分析孩子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以勤补拙、扬长避短,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克服自卑。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

其次是提高孩子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

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

最后是教给孩子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例如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长者、看心理医生)等。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爱听故事,家长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1、注意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

2、注意不要用钱和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

3、注意不要过分亲近孩子。

4、注意不要勉强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情。

5、注意不要对孩子太苛求甚至打骂。

6、注意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

7、注意不要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8、注意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9、注意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父母情绪稳定,很小的宝宝机会看妈妈的脸色)。

10、注意帮助孩子分析他的处境。

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亲切、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对于心理、思想发展不够完善的孩子来说,当我们板着脸用尖刻的语言、高亢的声调对他们说话时,他们会受到惊吓,感到害怕,心灵就会有创伤。(遗尿,害怕关门)

我们用微笑和亲切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被赞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存在。

在孩子获得成功的时候,能及时给予赞扬,说一句:“你真的很不错”;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行!”

积极的情绪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有愉快的心情,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需要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

陪孩子聊聊天,听孩子说说自己对学校事情的看法,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孩子心理压力的释放有益。(例如肥胖、被同学嘲笑)

多陪伴孩子,带孩子一起晒太阳、做运动,增强体质。运动不仅可以让大脑放松休息,还可以让大脑更加灵活,对多动、抽动障碍、偏头痛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

等孩子长大的时候,不会抱怨父母陪伴太少,我们做父母的也不会因为错过最好的沟通机会而遗憾。

父母在孩子心中注满爱,孩子心中充满爱,从而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宝宝能趴着睡吗 没事,趴着睡的宝宝聪明,宝宝都这样

许多幼儿好像一年到头都在感冒、发烧,每个月要看好几次医生,做父母的不免会忧心忡忡地问:“我的孩子常常生病,是不是抵抗力太差了?还是我不会带孩子?”

抵抗力从哪里来

身体要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必须靠各种完整的免疫防线与机能,也就是白血球、抗体及无缺口的皮肤及粘膜。

免疫力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病后,人体内产生对抗此种病原体特殊抗体,当此种病原体再来侵犯时,抗体就可以联合白血球将病原杀死,而免于生病。此种免疫力,有的可以持续很久(如麻疹抗体)有的是暂时的(如感冒抗体)。打过预防针后,身体接受刺激也会主动产生免疫力,此种免疫力,一般而言具有终生效力。

免疫力的第二种来源是“被动”而生的。例如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的婴儿)接受母体留下的许多抗体而产生免疫力;又如注射了免疫血清蛋白后(即某种疾病的抗体),可能会对某些少数的疾病状况产生短暂的抑制作用。

人体内的多核白血球,先天就具有噬菌的本能,淋巴球也可以制造出各种抗体,有的抗体在婴儿出生时已具有相当的数量,有些却要到幼儿6岁左右才能达到标准量。

抵抗力随着年龄而增加

新生儿虽然有母亲给予的一些抗体,可免于某些疾病发生,但是,因为新生儿的白血球功能不好,而且“补体”(存于血清中,能够增加抗体的作用)的成分很低,无法配合抗体作用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因此幼儿抵抗力极差。一般人以为新生儿有母亲给予的抗体,可以不生病,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观念。新生儿较少生病是因为被保护得较周密,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少,一旦被病原体侵袭,不但会生病,且会病得很严重。

到了4至6个月以后,婴儿从母体接受的抗体会逐渐消失,自己也开始有能力制造抗体。白血球也渐趋成熟,不过因为生活接触面逐渐扩大,感染病原体的机会愈来愈多,也就时常生病了。随着年龄再增加,由于疾病的一再刺激,体内抗体增多,抵抗力也慢慢地增强,五六岁以后,生病的次数就会开始慢慢减少了。

常生病并非没有抵抗力

有些幼儿一再地感冒、发烧,并不是因为没有抵抗力,而是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比别人多。例如:在空气中和拥挤的人潮里,到处充满了病原体,尤其感冒病毒的种类太多了,只要是没碰过的,碰到了就有机会发病。其他如:兄弟姊妹多、生活空间(家庭、邻居、学校)狭小也会增加得病的机会。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大人从外面回来,还没洗手就抱小孩,很可能就把沾在手上的病毒传染给孩子。每个幼儿的体质及所处环境也许有差异,有的人生病次数较少,而有的人就较多。但一般而言,“小病不断,大病不犯”,有惊无险地长大后,父母亲就不再有这方面的困扰了。

常跑小儿科的大部分是半岁到4岁的幼儿,以后生病的次数就从每年约10次减少到每年一两次,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

真正抵抗力差的人极少

真正抵抗力不好的幼儿是指三天两头反复发生一些较严重、化脓性感染的幼儿,例如:常患中耳炎、肺炎、脓胸、皮肤化脓、严重气管炎、或是常要住院而且发育不良,这些病都是较“毒”的细菌所造成的。如果幼儿仅是常常感冒、发烧、咳嗽,几天就过去了,这多数是普通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而不是免疫缺陷问题。

如何避免幼儿常生病

许多家长以为,让幼儿多吃补品、补药、健康食品或维他命等,可以增加抵抗力。有的医师和家长也以为常为幼儿打“免疫血清蛋白”,可以让幼儿不受感冒的侵袭。其实,这些都作用不大,因为维他命与抵抗力无关。抵抗力是来自白血球和抗体,而绝大多数的幼儿都不会有免疫缺陷的问题。只是,一旦接触到未碰过的病原体,而体内尚无对抗该病原体的抗体时,自然会感染发病。所以,问题在于接触病原体机会的多少。不过,如果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一旦发病,就可比别人痊愈得快。

谣言:

有研究人员对350个健康宝宝进行睡姿研究,经过大量对比论证得出,趴着睡的孩子智力发育的速度是其他睡姿宝宝的数倍。

辟谣内容:

《小儿科医学》期刊报告,研究人员对350个健康宝宝进行睡姿研究,发现趴着睡的宝宝智力发育较快,但是躺着睡的宝宝也能够慢慢赶上趴着睡的宝宝。认为趴着睡容易突然窒息,躺着睡则更安全。但是这个研究并没有说明日后趴着睡的宝宝更聪明,智力更超群。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遗传与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睡觉的姿势决定了宝宝的聪明与否。

说起宝宝睡觉姿势,无外乎趴着、仰着、侧着三种,外加一个手舞足蹈式。究竟哪一种睡觉姿势更好呢?我们主要谈谈趴着睡的优缺点,有些宝宝喜欢趴着睡,脸朝向一侧,双手放在头两边。这种姿势和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的蜷曲姿势一致,会让他觉得有安全感,更容易睡得熟。趴着睡可以防止宝宝睡觉时溢奶,防止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发的呕吐及窒息,还可缓解肠胃不适。同时,可使宝宝受抬头挺胸的带动,锻炼颈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肌肉群,有利于翻身和爬行训练。另外,还能防止宝宝睡成扁头、偏头。

趴着睡最大的危险,就是宝宝口鼻有可能会被被子、睡袋等东西捂着,导致宝宝窒息死亡。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宝宝,由于头颈肌肉无力,自己转动头部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床褥过于柔软,很容易因为窝住头部发生窒息。对于小宝宝来讲,长期趴睡会压迫内脏,比如对心脏、肺部的压迫,影响呼吸与循环功能,趴着睡的宝宝呼出的二氧化碳大部分都会被自己吸入,不利于呼吸健康。这些都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不适合趴睡的宝宝有患先天性心脏病、肺炎、感冒咳嗽时痰多、脑性麻痹的宝宝,以及某些病态腹胀的宝宝,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胎便阻塞、坏死性炎、肠套迭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腹部肿块等疾病的宝宝,不适合趴睡。

患胃食道逆流、阻塞性呼吸道异常、斜颈等的宝宝可以尝试趴睡,以帮助缓解病情。下巴小、舌头大、呕吐情形严重的小孩,必须趴睡。另一种状况要特别注意,幼儿有痰时,常常会呕吐,一旦有呕吐,要让幼儿趴下,使食物流出,才可再躺下,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宝宝趴睡的注意事项:

1、新生宝宝脐带没有掉落前不要趴睡。

2、宝宝的被子和枕头等不宜太软,防止宝宝陷入堵住口鼻影响呼吸。宝宝周围也不要放毛绒玩具、毛巾等容易堵住口鼻的物件。

3、不要让宝宝穿着前面有扣子或者突出物件的衣服趴睡。以免压迫到胸腹部。

4、月份小的宝宝趴着睡时,须有家长在旁边照看,查看宝宝口鼻是否被堵住,帮宝宝转换睡姿。一般3、4个月以内的宝宝还不能完全有力地翻身,趴睡容易有窒息的危险,更需注意。

目前并没有研究能说明哪一种睡眠姿势对宝宝智力有影响,哪种睡姿对宝宝来说最好并没有科学权威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要让宝宝长时间保持一种睡姿,会影响宝宝的头型和脸型发育。建议可以三种睡姿轮着来,宝宝怎样觉得舒适就怎样睡,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帮助宝宝长高的重要因素。

辟谣专家: 张骅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复核专家: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副主任,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关于“儿科科普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下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