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报告怎么写?

网上有关“书籍装帧报告怎么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书籍装帧报告怎么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版面结构

色感

字体

风格

案例:

文学类---《读者》 《萌芽》 《青年文摘》

科技类---《中国国家地理》 《大众软件》

时尚类---《时尚》 《瑞丽》 《世界时装之苑——ELLE》

正文:

每当设计或出版任何书籍时,我们都需在外观上下一些功夫。书的范围实在太广泛,我决定把目光聚焦在国内杂志上。

毫无疑问,在每本成功的杂志背后都需要成功的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包罗万象,具象的有结构、色感、字体等,抽象的有风格、读者群等。经过作者调查,在杂志中(尤其是较成功的)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就版面设计方面扫描中国国内杂志。因时间仓促及知识面狭窄,案例不多,仅供参考。设计知识资源网

版面结构

版面结构是指一种能够让浏览者清楚、容易地理解作品传达的信息的东西,一种将不同介质上的不同元素巧妙的排列方式。

文学类杂志中,因其文字叙述较多,而且一般表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版面结构相对朴素。仔细观察《读者》《萌芽》《青年文摘》,发现《读者》的版面结构更胜一筹。到底是文学类里的老大,为了避免单页全是字而造成的阅读疲倦《读者》合理的采用了分栏并且合理控制单页文章数量:一般都在2~3篇,这样就不会在视觉上产生单一感。适当的小插图让读者们在品位文字后感到回味;相比之下《萌芽》和《青年文摘》感觉略现呆板。

科技类杂志中的叙述性文字也不能少,由于其较为深奥必须配上不少的,并且由于其专业性图文搭配必须能让人一目了然,也就决定了其版面结构不能复杂花哨。《中国国家地理》的版面结构几乎全程仿照《美国国家地理》,所以说《中国国家地理》版面的成功不如说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成功。科技类中类似于《大众软件》这样的杂志是IT界里普及面比较广的,属于菜鸟与中级都比较爱看的,他的版面特点就是有色彩但不华丽,适合男性品位。能把握住这样的度,对版面设计者表示敬佩。

时下最吃香的也许就是时尚类了吧。时尚类期刊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面貌。老刊越来越华美,新刊层出不穷。从前的书报摊,一本一本的杂志排得整整齐齐,其中会有几本全彩铜版纸印刷、封面靓丽的时尚类杂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如今的书报摊,各种杂志多得放不下,一本叠着一本,能露个整脸的杂志都很少见,并且,一本比一本华丽,一本比一本鲜亮,让人眼花缭乱。《时尚》 《瑞丽》《世界时装之苑——ELLE》可谓是此类杂志中佼佼者。《时尚》与《ELLE》将自己定位在高档杂志,版面结构加重时尚家族的人文主义气息,瑞丽由于定位稍微偏中端其版式更偏可爱、温馨,但是感觉其凌乱且幼稚。

色感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版面被错误选择的配色方案所破坏。其实,配色方案是升华一个版面结构的有力武器。如果仔细地使用颜色,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颜色的选择取决于“视觉感受”。比如,女性相关主题的颜色通常使用粉色、淡紫色、亮兰色或桃红色。儿童相关主题的颜色通常使用暖**,天蓝色,橙**、红色、嫩绿色或亮紫色。医学相关主题的颜色为海水绿、翠绿色、暗色和灰色阴影。自然相关主题,或与社会传统相反的特殊配色方案可以使用一些暖色,比如红色、黑色、亮**等。配色方案应根据主题而不同。

文学类里,《读者》《青年文摘》常常使用稳重的藏青或墨绿色,即使有时会用较鲜艳的红色也会用周围的搭配来让它显得内敛。

科技类里,《中国国家地理》很明显使用了暖色比如红色、黑色、亮**,当然这一点估计是从《美国国家地理》而来。而《大众软件》更偏重采用明度较低透明度较高的颜色作为版面底色,而文字也常常使用与底色相配的颜色,这样大量阅读后不会觉得累。

时尚类里,粉色、淡紫色、柠檬黄亮兰色或桃红色很明显被大量用到。这些女性化的色彩不仅吸引了女性的目光,也透露出了时尚的味道。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时尚》《瑞丽》与《世界时装之苑——ELLE》达成了默契。不过经调查发现紫色用到频率似乎要比其他高。

字体

继配色方案之后,能够完美并适当表达思想的就是“字体”。字体被分为两类:Serif字体和Sans-Serif字体。Serif字体由Times New Roman, Caslon, Caxton, Souvenir等字体组成。Sans-Serif字体由Helvetica, Zurich, Verdana, Arial等组成。Serif字体通常被用作标题和头条,Sans-Serif字体通常被用作正文或重复性信息。其实在中文里就与宋体和黑体相对应。

通常来说,宋体传达出秀气、文采的感觉,所以在文学类---《读者》《青年文摘》被大量使用,黑体对于文学类的作用似乎只是作为标题显得醒目而已。而且被大量采用的是华文中宋,翻开杂志后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自然而然静下心来读书养心。奇怪的是《萌芽》里采用的字体比较多,幼圆、新魏和楷体都被用到,而且频率不低,可能是由于其读者群年龄偏低的缘故吧。

可能是为了表达严谨和理性,科技类里几乎只用黑体,不论是正文还是标题《中国国家地理》与《大众软件》无一不是如此。

黑体大行其道,宋体幼圆穿插其中是时尚类的特点。对比了一下,《时尚》《瑞丽》《世界时装之苑——ELLE》几乎都是用黑体作为正文,不同的是《时尚》和《世界时装之苑——ELLE》更偏重用华文中宋做标题,而在《瑞丽》里几乎看不到宋体的痕迹,标题大多是用变了粗细和大小的黑体,也出现了少量幼圆。

风格

作为设计师有时是反对风格的,固定风格的形成意味着自我的僵死,但风格同时有是性格、喜好、阅历、修养的反映,也是成熟的标志,以为“了解大同,才能独走边缘”。不过风格对于杂志来说似乎有些抽象,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所有具象的因素加在一起才能有风格,换句话说单纯的字体等不同是不能称为风格不同的。

笔者认为文学类中《读者》《萌芽》《青年文摘》都现知性风格,是同类杂志中比较理性的。而类似于《知音》《家庭》这样的杂志则更为贴心,或者可以说是温柔的风格吧。这大概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很难看到广大男半边天们手捧《知音》或《家庭》津津有味得阅读。

科技类中明显《中国国家地理》要比《大众软件》大气,毕竟前者接触的是广大自然,旷野和峋丽吹起自然之风。而大众软件由于其读者群年龄毕竟偏低,其风格可以说是跳跃中带有严肃。

《时尚》中的风格之别也是比较明显的:《瑞丽》活泼可爱感性,《世界时装之苑——ELLE》《时尚》则更成熟智慧理性,当然这与读者群有密切关系。前者读者年龄和购买力普遍较低,而后二者不论是品位还是钱包都比前者强。

尾声

目前中国的IT、科普、时尚类品牌期刊与国际同类品牌的质量已经相当接近;既出现了象《世界服装之苑》、《牛顿科学世界》这样的与国际大刊同步的品牌,也出现了象《时尚》、《中国国家地理》这样中西融汇,本土与国际结合的品牌。而像《读者》这样的大众期刊虽然没有非常华丽的版面设计,但依然很好的做到了包装与内容的和谐。

个人认为,由于杂志的流行性和普及面,比起普通书籍它的版面更加丰富。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信“书籍版面设计”会分出“杂志版面设计”这一支来。

《父母对话青春期》读后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优秀畅销书《算得快》背后的故事/尹传红

这是一本内页微微泛黄、两角起了褶子的旧书,版权页上印着:1963年5月北京第1版 1978年2月北京第2版 1978年2月北京第6次印刷。

这是一位跨越了漫漫路途、播撒了数学种子的“园外园丁”,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及随后的岁月里,它辗转走过了3个家庭、哺育了7个孩子。

这是一份饱含真挚情意、充盈时代气息的记录,它寄寓了一位老科普作家的理想、志趣和追求,也熔铸了他行进在科普创作道路上的艰难和辛酸。

我是那7个孩子当中的一个。当初哪里想得到,在幸会《算得快》20多年后,又会与它重逢,并与它的作者一家和新、旧两个版本的编辑结下了不解之缘!?

知识接力

还是先从两年前说起吧。

2002年2月,我回故乡柳州过年。到姑母家做客时,我在表弟的书柜里意外地发现了我那久违了的朋友——《算得快》,不由得惊喜地叫出声来:“哇噻,我的第一本数学课外书!”

已经阔别20年了,眼前这本黄乎乎的小薄册泛着一股陈味,又旧又脏。可我捧着它一页一页地翻看,却感到十分亲切、温馨。只是在一瞬间,书中那4位倾心速算、个性鲜明的小主人公——高商、李月珍、杜小甫和王星海,又在我的记忆中活跃起来……

瞧,这书的封面上写下了2种姓氏5个孩子的名字,还盖了一个印章,这是怎么回事?

最清楚个中缘由的是我的父亲尹远源。我跟他提起《算得快》,他仍还记得书的封面铺黄底,上边印着小数学迷(高商)的大脑袋瓜儿。前两天,就这本书的来历我再次打电话向父亲问询,他讲了几句后便感慨道:“这是当年你们几个孩子间的知识接力啊!”

大约是在1978年底,父亲从报上得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出的一本数学科普书《算得快》,很受欢迎和好评。一直怀才不遇、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随即跑到城里的几家书店寻觅,但都一无所获。于是,他便写信向北京的亲戚求助。

我的表伯赵一丁很快就把书寄来了,可并不是新的——在书的左上角,还写着我的表哥和表姐的名字(赵平、赵楠)。原来,《算得快》一面世就成了“抢得快”、“销得快”,北京城里竟然也脱销了——后来我听说,《算得快》早年的每次发行,两三天内便被抢购一空。

这本从北京“迁”往柳州的数学启蒙读物,一度成了我课外形影不离的“宝贝”。正是在阅读《算得快》的过程中,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说那一阵我跟大妹妹关系不好,老想“吃独食”,所以在书皮上就只写下我一个人的名字;还学表哥表姐注上拼音,又盖上了自个儿的印章。而大妹妹的名字(尹传剑),显然是由“主持公道”的父亲特意添上去的。我还记得,因为大妹妹用红笔在书中的插图上涂抹描画,我愤怒地训斥了她,我们的关系由此而变得更“紧张”了……

后来,小妹妹也长大了,于是在书皮上她姐姐的名字下方,用铅笔写下了自己的尊姓大名(尹传志)——我真搞不懂那时她为什么会那么“谦虚”。

再后来,这本书又“传”给了我的两个表弟黄璟和黄瑞。不过,他俩并没有在书皮上留下“墨宝”。顺便说一句,这哥俩对数学很感兴趣,且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老大还获得过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广西赛区第一名,现在德国工作……

吃了一惊

《算得快》让我记住了作者“刘后一”这个名字。

在我当年的想像中,他肯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兴许还在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跟陈景润做同事哩。但没过多久我就给弄糊涂了,因为父亲陆续买来的几本课外读物:《“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和《半坡人的故事》,作者都是刘后一,可这几本书跟数学一点也不搭界呀?

直觉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同一个刘后一写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故事体裁普及科学知识;故事铺陈中的人物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再有就是语言活泼、通俗、流畅,读起来非常轻松。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工作,在《科技日报》做编辑。1993年夏的一天,一个同事指了指靠窗边坐着的一位文静的女士,悄声对我说道:“知道吗?她叫刘碧玛,她爸爸就是写《算得快》的刘后一。”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说我可是刘老爷子的忠实读者,前几天还在报上看到周文斌写他的一篇文章呢(《刘后一和少儿科普》,刊于1993年5月29日《光明日报》),真没想到我会跟他的女儿做同事!

碧玛极易相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彼此熟识的朋友。她跟我讲了好些她父亲的故事。我在20多年前的那个猜测,总算得到了证实。

缘分还不止于此。想不到我先后竟然又在不同的场合结识了老版(1978年版)《算得快》的编辑郑延慧、新版《算得快》的策划编辑薛晓哲,以及早在70年代末就报道过刘后一科普创作成果的记者周文斌。人生可真是奇妙啊,与《算得快》相关联的这些“巧”,怎么都让我给碰上啦?

从那以后,我想拜会刘老先生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留下遗憾

1996年夏秋之间,我听说刘后一先生病了,便再次向碧玛提出去看看他老人家。第二天老先生让女儿捎来话说,谢谢我的好意,他很愿意见我,只是这一阵卧病在床,家里乱得很,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然而,此后不到半年便传来噩耗:老先生在参加科协组织的一次活动时,因脑溢血突发而匆匆离去。这一天是1997年1月24日。

未能见到“活生生”的后一先生令我痛悔不已。我想,那我就去为他送行,作一下弥补吧。岂料,1月31日那天上午,当我在10点20分从郊区匆匆赶到八宝山时,追悼会因故已提前半个多小时举行,没让我赶上。这样,阴差阳错,我再也见不到他老人家了!

不过,在后一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策划、编发了有关他的大半个版的纪念文章,发表在1998年1月27日的《科技日报》上,这多少让我得到了一些宽慰。也正是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对后一先生的品格、学识和涵养,以及多年来他从事科普创作所付出的辛劳和代价,所承受的艰难和重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郑延慧女士告诉我,70年代初她接手编辑需修改再版的《算得快》时,曾到刘后一家去过几次,发现身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的他处境十分窘迫。当时他一家5口,挤在两间大约8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床铺,难找别的空间。他常常只能在办公室里写作到深夜,而后就睡在办公室……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 。谁能想到,《算得快》这部累计行销逾1000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的畅销书,以及同样也很受欢迎的《“北京人”的故事》等科普佳作,竟然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写成的呢?

在女儿刘碧玛眼中,父亲刘后一是一个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而又十分“正统”的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有时连课本和练习本也买不起。寒暑假一到,他就去做商店学徒、修路工、制伞小工、家庭教师等,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之所以获得渊博的知识和后来写出大量的科普作品,大多靠的是刻苦自学。“父亲也并非‘完人’。虽然他在科普创作的天地中驰骋自如,但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却城府不深,缺乏圆滑的应变能力,这使得他与许多像入党啊、晋职啊等等好事失之交臂。”

与刘后一相交多年的周文斌先生,以十分赞赏的口吻称道他的这位老朋友“淡泊名利”,“有一种与世无争的超脱”,但同时又直率地指出:“我觉得这些优点的另一面即是他的弱点,那就是委曲求全,不敢据理力争,不敢当仁不让。他做了几十年的科研、学报编委和科普杂志(〈化石〉)主编的工作,写下了数十部总计200多万字的著作,可直到退休仍还是一个副编审。这一点,我感到不公,他的其他朋友也认为不公,而刘后一本人却忍了。这是我所深为遗憾的。”

在周文斌看来,这一遗憾的背后还有着一个更大的遗憾,那就是科普创作的被轻视。在科技界,有些人虽然对写科普作品不知从何下笔,更不了解科普创作的艰辛,可却对科普作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狂妄。他们视科普创作为“小儿科”,对科学普及的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可却自恃高明、自以为是。这正是我们科普事业的悲哀!“真愿意我们的科普界多一些像刘后一这样的‘副编审’,也真愿意我们的科普界不再有像刘后一这样的‘副编审’。”

园外园丁

“你写了那么畅销的书,若是在我们那儿,有一本就够吃一辈子的了。”80年代中期,有一位来访的外国朋友曾这样对刘后一说。回到家后,他苦笑着跟女儿提起过这事儿,但没说他是如何作答的。他真的会在乎他吃的“亏”吗?

女儿说,父亲长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然而所得到的稿酬并不多,甚至“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经常拿出稿酬买书赠给渴求知识的青少年,还曾资助了8个“希望工程”的小学生背起书包走入学堂,并将《算得快》等书的重印稿酬全部捐赠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希望书库”。

他其实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身外之物远远不及他所钟情的科普创作重要,因此,在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乃至刁难面前,他都能够泰然处之,而不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他曾写道:“有的人情愿穷聊闲逛、‘打百分’,却看不惯别人业余给孩子写东西……有的人以己度人,认为你写些科普作品,无非是为了出名,得稿费而已。甚至造谣污蔑,打击陷害。在我看来,我上过师范,学过教育学,为孩子们写作,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我的正业。作为国家干部,同时又是园外园丁,有何不可,有何不妥?”

在这篇题为《园外园丁》的文章中,他还戏称自己当年挑灯夜战的办公室,是他“耕耘笔墨的桃花源”。字里行间也透着欢快的笔调:“《算得快》出版了,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公园里,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还是可以为孩子们服务。不是园丁,也是园丁,算得上是一个园外园丁么?我这样反问自己。”当年,正是了解到一些孩子对算术学习感到费劲,他才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以诱发孩子们对算术的兴趣。而这,跟他的生物学专业压根就不沾边。

他的风骨着实令人敬重,那就是“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他跟女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搞古生物研究的人应该胸襟宽广、达观,因为宇宙无穷大,个人一生实在太渺小了,何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神,而况思其智之所不及,忧其力之所不能也!(大意如此。)

曾几何时,社会上有过这样一种论点,认为人才有“潜”、“显”之分。“潜人才”对社会的奉献远远大于从社会中获得的回报,而“显人才”则恰恰相反。一切客观公正的人都会承认,“潜人才”这一称谓于刘后一当之无愧!

在刘后一先生七周年忌日将至的2003年12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算得快》的最新版,开机便印15000册。半年时间不到,就在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欣闻新版《算得快》销售形势看好,又加印了11000册……

后一先生,我想您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简单的,才是完美的/星河

不久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薛晓哲编辑送我一本新版《算得快》,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对数学一直迷恋有加。高中时我曾整宿整宿地求解一些艰深的数学问题,其精力之旺盛甚至超过我现在通宵打电脑游戏的精神;而当那些难题的面纱云开雾散时,我的喜悦和兴奋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虽然我后来没能真的去搞数学专业,但还是阅读了大量专业和半专业数学书籍,每当我站在图书馆数学部分前,都会有一种抛弃现有的一切重新去学数学的冲动。

凡事都有源头,检点我的藏书,《算得快》几乎是我最早读到的数学科普书之一。平心而论,那时我还太小了,所以不敢说就是这本书让我走上了喜爱数学之路,因为我在阅读它时,学会的也许只是运算上的技巧;但这的确成为在我眼前打开数学之门的一把钥匙,我至今相信它对我后来的数学情结和惊人的记忆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让少年读者一开始能够迅速融入的自然是精彩的故事,但在阅读故事的同时,那些精湛的速算方法便被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我的脑海:在售货员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在加法算式里可以有选择地先加某些数,在高斯的故事里我第一次了解到那个从1加到100的主人公原来就是这位数学家(这恐怕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外国数学家),在加工木板的故事里我明白了工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设计先于施工的道理,在古代人计算两位数乘法的故事里我惊奇地目睹了阿拉伯人的“铺地锦”和印度人的“交叉乘法”……及至迅速通读完全书,那些速算方法便囫囵吞枣般地被塞进了脑子;但也有很多不明白、不清楚、不准确的地方,于是再读,再学,再算…… 按理说小孩子在读书时对正文后所附的习题往往会有所抵触,但由于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使我居然认真地跟随书中人物一步步寻找速算的方法。

速算的意义,在信息时代里,似乎显不出什么更多的作用。我们拥有众多的计算机器和记忆机器,我们借助各种装置来“照顾”我们的大脑;我快捷的运算能力和精湛的记忆能力,往往只能勉强与那些由电池供电的装置打个平手……有人曾对我说过:技术的进步往往会使一些原本属于人的本领丧失甚至变得无用——这一论述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目前我还算不错的速算本领,似乎大多用于在商店结账或者在餐厅买单时能很快地复核正误,尽管在这点上我仍会经常让朋友们惊讶。在这里我不想假设这样的情景:身陷深山,远离文明,手边没有计算器而急需获得某个数据……这种假设没有意义,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毕竟属于非常规情形。

科普宣传册的优点

青春期是孩子完成人生蜕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孩子有各种变化的时候,说明孩子进入青春期。养育青春期孩子话题是目前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各种青春期养育冲突,游戏冲突,观念冲突,导致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事件,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用一个上午的时候,我读了一本《父母对话青春期》这本书,感想颇多。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艺霖老师,是一位有丰富教育背景的老师!她是一名10岁男孩的妈妈,本书的定位是科普书。

从这本书的封面,鲜艳的**特别有视觉的冲击力,用一个像对话框凸显出书名,也非常的有独特性和有趣味性,封面上的图像是一只大熊和一只小熊亲昵的依偎在一起,封面的蓝色字体写着推荐人的名字,比如:鞠萍姐姐,李海峰,秋叶大叔,杨韶刚,张梅岭联袂推荐,封面设计来自一本好书。

封面上的一句话,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就不跟你说话?特别对于加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有共鸣,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书,一探究竟,找到破解青春期之法宝。

从内容来阅读,本书的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识别,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对话卡在哪里,第二章清障,拆墙建桥,与青春期孩子这样对话,第三章重启,修复亲子关系,让爱在对话中流动,第四章懂得,看见彼此,亲子共赢,第五章赋能,每一句话都可以是青春期孩子的加油站。

每一个章节都用四个小节来深入浅出,有理论,有案例,有场景,有出处的,抛出问题,分析原因,给出具体可行的小工具,实用性,可操作性,非常落地的方法。对于家长来说,也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工具指导与青春期孩子互动。

青春期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青春期就如毛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它一定要蜕下那一层茧壳才能获得新生,那是青春期孩子必经一段成长过程,这也是青春期孩子在探索自己,我是谁的一个过程。身体的发展和心理日渐成熟的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不可缺少,不可忽视,不能缺少。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会发生与父母各种冲突呢?

1,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每一个年龄都会面临转折点,父母与孩子都是一样的,更年期的父母面临工作生活的压力,情绪容易焦虑不安,担忧与惶恐,青春期的孩子面临学业的压力,情绪容易烦躁和暴怒,想成为自己又处处被父母限制和干扰,因为是两个时代的人,不同观念,不同的角度,不同需求,就容易爆发出天雷地火的激励冲突。

2,父母的爱之深,责之切,天下每一对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待,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孩子听父母的,一个孩子不听父母的,无论结果是怎么样,父母赢得孩子结果都是悲剧,作为父母更多的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和现实的情况,协助帮助孩子,成为孩子人生的引导者。

首当其冲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永远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家庭的多元化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六大心理基本需求,是做好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父母你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孩子,比如:自律,爱学习,真诚,完整的人格,思想,信念,价值观。

3,青春期孩子的内容内三角: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这样的内三角是青春期孩子学习的内动力,这样的稳定有力量的内三角是必须从小建立的,孩子的第一个自信来自于身体的自信,按照儿童发育的过程,正常成长,过早过晚都会影响孩子对自信的建立。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爱,来自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形成安全感最重要的感觉,被安全友好温柔的对待,父母的语言就格外的重要,有了安全感,有了一席之地就会有归属感,有了这两种感觉的时候,孩子才能有能力去探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非常用力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价值感的建立来自于孩子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一个被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孩子是没有价值感的,一个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做的孩子是没有价值感的,一个只被照顾不被他人需要的孩子是没有价值感的,而这些不是在青春期才要的,是孩子从一生就需要,这样的内动力发展到青春期越来越强的力量,如果没有,那么孩子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也没有目标,没有斗志的。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每一个孩子都要经过青春期的历练和成长,父母的眼界决定这孩子的未来。反观对青春期孩子各种不满的父母们,迷茫中带着自责,愤怒中带着无助。

这也是很多很多来咨询的青春期家庭个案的根源问题。只有父母有了觉察,发现了与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主动想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终止停止这种不良的互动模式,创造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就能与青春期孩子和谐共处。

然而,青春期的家庭个案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改变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们付出大量的精力耐心和爱心。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多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个孩子。

1.科普宣传册文字配图或者几乎是纯图的方式展现,够新鲜,够直观。

2.科普宣传册会把要宣传的东西几乎全部整理出来,更具有专业性,更具有说服性。

宣传册包含的内涵非常广泛,对比一般的书籍来说,宣传册设计不但包括封面封底的设计,还包括环衬、扉页、内文版式等等。

关于“书籍装帧报告怎么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下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