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网上有关“中药名词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药名词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其又别名为平和的药物。

?

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宋徐铉《题白鹤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中药的发展史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 中药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你好,中医 (十四)中医的医药

我所了解的中医典故并结合前四章所学知识点和第五章道德的知识点加以的道德观念如下:

一、典故:

1、医和诊瘐——医和是指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他提出了“六气病源”的理论,认为外邪侵犯人体,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而产生疾病。而诊瘐则是医和的故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因病重而请医和诊治,医和诊断他的病情属于“风入中焦”,并开出药方,成功地治愈了诊瘐的疾病。

2、橘井泉香——相传在三国时期,湖南有一位名医叫张仲景,他提倡“扶阳抑阴”的治疗原则,认为人体内部阳气的充足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他常常在自家的橘井泉旁治疗病人,橘井泉香的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医重视扶阳的思想,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

二、结合前四章所学的知识点和第五章道德的知识点来看,这些中医典故体现了的道德观念:

1、尊重生命:中医典故中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如“橘井泉香”中张仲景用自己的医术拯救病人,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2、人文关怀:中医典故中强调了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如“刮骨疗毒”中关羽的坚强意志和勇气,体现了对病人的关怀和支持。

3、社会责任感:中医典故中强调了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如“悬壶济世”中壶公的行医行为,体现了医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发展历史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里说的“寒、热、温、凉”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医药是用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诊断疾病的物质。中医的医药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故称为“本草”或“中草药”。中草药学是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 从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到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自汉代到现代,中草药已达5000种左右。中草药学的发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显现出独特的作用,推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古老的中草药为何表现出具大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

(一)

? 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天人相应的表现。天地人源自一体,宇宙中的自然物有生命和无生命之别,相互联系,且均遵循五行规律。所以,天人同气,六气五行;天地的物质四气五味与人之五脏六腑相应。

? 性与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超越了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奠定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素间.至真要大论》指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五味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

综合五味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酸收涩 ,苦燥湿 ,甘缓急 ,辛发散 ,咸软坚。《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

?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五味的确定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二)

? 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性味合参”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 (三)

?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在医药方面表现在: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饮食药物,物有四气五味。故有“医食同源”,生存饮食与治病用药都是通过调理人体气机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五味”与归经学说存在内在的联系,表明中草药的“味”与六经有着相应的关系,影响人体气机变化。此外,五味之间也循五行规律。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本草为天地之物,集天地之精华,不同物种其性各有所长。天之气不仅与人之气相应,也与本草之气相应,故本草之气也与人之气相应,天人物气相通,人之健康不仅要顺天气,也要用本草养生和治病。

? (四)

? 传统的中草药药理作用是从药物的性和味来表述的。现代中医发展中,习惯用现代科学的化学成分观点来说明中草药的药用效果。我们应该注意中草药是利用其多种成分的混和作用人体的治病效果,而不是仅用其中某一种成分的作用效果。中医治病讲究药方,药方是由多味药搭配而成,治病成分是很难分析了解清楚。现代化学科学知识告诉我们:(1)纯净物的性质是明确的,而混合物的性质是不明确的。(2)影响物质的性质因素,不仅有温度、压强,还有浓度大小及混合物成分对象等。(3)人体生理活动中,有机成分为主,其中蛋白质种类繁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因素更加复杂。(4)混合物的性质,并不是由某一种物质决定。某些特定的混合物质组成,在变化的条件下,会构成一定的变化模式。如缓冲溶液。尽管现代医学病理学说不断发展,但是其学说的认识并不完善,决定了理论对实际现象描述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从宏观的整体方向去探索医药治疗,这就是中医医药的方向。

中药的发展已有千年之久,使用至今,仍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上述中医医药特点是其传承千年,为何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寒、热、温、凉”是对中药学中药物作用的原始分类。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无论食物还是药物,凡有味道者,必有特性,不是属于寒凉,就是属于温热。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人、因时、因地的灵活运用,才能使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

1、 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如身体内寒气较重、气血两亏的虚弱之人,要不分季节多吃温热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葱、韭菜、生姜等,这样身体才会产热,使机能兴奋、增加活力,血脉畅通。

2、 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气候的变化说到底就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温度高时人要多吃寒凉的食物清热,温度低时要以温热的食物保暖祛寒。

3、 在什么地方就吃什么地方的食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因气候、地理的不同都生长着不同的食物,最明显的就是炎热之地多盛产寒冷质的水果,如香蕉、西瓜、甘蔗等,而寒冷地区多生长洋葱、大葱、大蒜以及土豆、大豆等平、温的食物。

关于“中药名词解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下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