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网上有关“阔叶植物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阔叶植物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阔叶植物是针对针叶植物而言,针叶植物是指松柏类植物:黑松、黄花松、红松、鱼鳞松、龙柏、真柏、地柏、侧柏等,针叶植物的叶面都附有一层油脂层,所以都比较耐旱。而阔叶植物则反之。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阔叶植物 界 :植物界 分布区域 :热带亚热带 植物分类,植物分布, 植物分类 阔叶植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 世界上有至少28000种阔叶植物,其中包括1000多种的合欢树和600多种不同类型的橡树。一些阔叶树为常绿植物,但是它们中大多数的树叶都会在冬季或气候变得炎热或干旱的时候掉落。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温带地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构成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是冬季落叶的喜光阔叶树,同时,林下还分布有很多的灌木和草本等植物。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 我国温带地区多为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分,降水不足,适应于这些环境特点,多数树种在干旱寒冷的冬季,以休眠芽的形式过冬,叶和花等脱落,待春季转暖,降水增加的时候纷纷展叶,开始旺盛的生长发育过程。组成我国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栎属(Quercus)、水青冈属(Fagus)、杨属(Popl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桤属(Alnus)、朴属(Celtis)和槭属(Acer)等。很多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也是跟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森林类型,很多行道树和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等都是以这种森林类型为主。 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过渡森林类型,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该森林群落内物种丰富,结构复杂,所以优势树种不明显。亚热带地区也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主要是在秋冬气候变干、变冷,相对比较高大的并处于林冠上层的落叶树种此时叶片脱落。第二或者第三亚层的常绿树种比较耐寒,有时林分内的常绿树种的成分增多,树木较高,形成较典型的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混交林。 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苦槠(Castanop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冬青(Ilex chines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该森林群落保存有很多重要的珍贵稀有树种,很多是第三纪孓遗物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如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连香树(Cercidiiiphyllum japonicum var. sinense)、水青树(Tetracen tron sinense)、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和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 常绿阔叶林 该植被型分布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高温潮湿,冬季降水较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林木个体高大,森林外貌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壳豆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 在森林群落组成上,更趋于向南分布的水热条件约好,树种组成越是以栲属和石栎属为主,在偏湿的生境条件下,樟科中厚壳桂属的种类更为丰富。常绿阔叶林树木叶片多革质、表面有光泽,叶片排列方向垂直于阳光,故有照叶林之称。 硬叶常绿阔叶林 我国硬叶常绿栎林通常是指由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其中绝大多数种类生长于海拔2 600 m~4 000 m之间 (李文华, 1985; 杨钦周, 1986; 梁红平, 任宪威和刘一樵, 1990), 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以及西藏的东南部。该植被型中的树木叶片很小,常绿,坚硬,多毛,分布区主要在亚热带,夏季高温,植物为适应夏季环境条件常常退化成刺状。并这里虽然具有明显夏季雨热同季的大陆型气候特征, 却与夏旱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区的硬叶栎类完全相同。从物种多样性看, 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林种类远比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丰富得多, 而且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杨钦周, 1988)。 喜马拉雅地区高山栎组植物在形态及对干旱生态环境的适应上, 与地中海区冬青栎有很大相似性 (李俊清, 1996c; 贺金生, 陈伟烈, 王勋陵, 1994)。我国学者曾将高山栎类误定为冬青栎, 实际上,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类除川滇高山栎 (Q. semicarpifolia) 分布在阿富汗、印度的库蒙(Kumeng)、不丹和缅甸北部之外, 其余种类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 (杨钦周, 1988)。Pons & Ver (1971) 和Barbero, Loisel & Quezel (1992) 通过花粉化石研究表明, Q. ilex 可能起源于渐新世, 认为第三纪时冬青栎遍布南部欧洲, 而那时地中海型气候尚未形成。另外, 冬青栎传粉受精作用发生于7月, 这一事实也支持这一假说。冬青栎较高的生理可塑性也说明它是在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过程中保留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直到今天冬青栎主要分布于地中海盆地, 但很有可能不是地中海起源的 (梁红平, 任宪威, 刘一樵, 1990)。 许多古植物化石研究表明, 冬青栎自中新世晚期开始一直分布在欧洲, 似乎并未分布到东亚, 这说明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类与地中海硬叶栎类没有直接联系 (杨钦周, 1988)。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自上新世中晚期就大量存在, 在青藏高原和地中海之间, 在欧亚大陆与北美之间曾经发生过植物交流和传播, 喜马拉雅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 可能是二者在发生和演化上具有相同的祖先而且平行发展。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林, 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热带植被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直接衍生和残遗的类型, 有些种是第三纪的残遗植物 (梁红平, 任宪威, 刘一樵, 1990; 杨钦周, 1988)。但关于二者的发生过程和传播途径, 至今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需要在植物学、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各方面研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植物分布 落叶阔叶林 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温暖地区。在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地方,落叶阔叶林过渡成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中国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和华北各省。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从地理区域的分隔来讲,主要分布于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森林,大致分布在南、北纬度22°~34°(40°)之间。主要见于亚洲的中国长江流域南部、朝鲜和日本列岛的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西北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北美洲的东端和墨西哥,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西的部分地区,大洋洲东部以及纽西兰等地。其中以中国长江流域南部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面积也最大。 硬叶常绿阔叶林 我国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西部和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线及横断山脉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森林类型,约从北纬20°左右的岷山南部起,南抵北纬26°左右的澜沧江、怒江的中游,东经约103°,往西止于中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吉隆地区,见于川、滇、黔、藏四省。其分布的范围主要为海拔2600~3700m上下,大多在山地阳坡或石灰岩基质上。

苔藓植物(Bryophyte)属于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在全世界约有23,000种苔藓植物,中国约有2800多种。(见『种类分类』)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苔藓 别称 :moss 界 :植物界 门 :苔藓植物门 英文名 :Bryophyta 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 种类 :8000多种 作用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拼音 :tái xiǎn 起源演化,形态特征,概括性特征,多样性,生长环境,分布范围,栽培技术,种类分类,中国种类分类,主要科目,代表植物,主要价值,古代苔藓复活,氧气来源, 起源演化 关于苔藓植物的来源问题,尚无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起源于绿藻,其理由为:含有相同的光合作用色素;相同的贮藏淀粉; *** 均具有2条等长的顶生鞭毛;孢子萌发时所形成的原丝体,与丝藻也很相似;绿藻的卵囊与 *** 囊的构造可与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 *** 器相比拟。 另一种观点是由裸蕨类植物退化而来,裸蕨类出现於志留纪,而苔藓植物出现于泥盆纪中期,要比裸蕨晚数千万年。从进化顺序上说,它们很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但是,上述两种观点至2017年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由于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依附在配子体上,但配子体构造简单,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喜欢荫湿,在有性生殖时,必须借助于水,因而在陆地上难于进一步适应和发展,这都表明它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另类苔藓 形态特征 概括性特征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 结构简单 ,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有一定阳光及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 *** 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比较高级的种类,植物体已有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植物体的内部构造简单,假根是由单细胞或由一列细胞所组成,无中柱,只在较高级的种类中,有类似输导组织的细胞群。苔藓植物体的形态、构造虽然如此简单,但由于苔藓植物具有似茎、叶分化,孢子散发在空中,对陆生生物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植物界的演化进程中,苔藓植物代表着从水生逐渐过渡到陆生的类型。 多样性 中国的苔藓植物十分丰富。全世界有苔藓植物23000种,中国约有2800多种,占全世界的12.2%。 中国苔藓植物的特点是: (1)特有类群丰富。根据近几十年调查的结果,仅见于中国的特有苔藓属和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仅少数涉及邻近地区)的东亚特有苔藓属共35个,占中国苔藓植物属数的7.09%。它们共含有48个种、亚种或变种,占中国苔藓植物种总数的2.2%。这些特有属、种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长江流域中游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区存在3个分布中心; (2)在系统发生上居关键位置的类群多,如原始类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属(Takakia)的两个种;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叶藻苔(T. cerahylla)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察隅、波密及米林县的高寒山地都有发现; (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 生长环境 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养护期间,应给予一定的光亮,每天喷水多次,(依空气湿度而定)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另外,就是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最大的种类也只有数十厘米,简单的种类,与藻类相似,成扁平的叶状体。 苔藓 分布范围 苔藓植物分布范围极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成片的苔藓植物称为苔原,苔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局部生长在树木线以上的高山地区。 苔藓生长地 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能够抓紧泥土,有助于保持水土。可作为鸟雀及哺乳动物的食物有助于形成土壤苔藓植物可以积累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和浮尘,分泌酸性代谢物来腐蚀岩石,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 栽培技术 苔藓常采用营养繁殖,但也可在培养基上进行孢子繁殖。进行营养繁殖时常用以下3种方法: 穴栽:五六株栽一穴,间隔一定距离种植在平整的地面上。 片植:将苔藓一片片铺设在预先平整好的土地上,稍作镇压,适量淋水,使之与土表紧密相连。 断茎:苔藓再生力很强,将苔藓切成细段,均匀地散布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再覆上一层细土即可生长。 苔藓刚栽植时竞争能力很低,其他高等植物容易侵入,因此,刚栽植时应加强除草。当苔藓植物密被基质表面后,杂草就几乎不能侵入。苔藓植物对空气湿度要求较严格,在管理中要采用一些喷灌或喷雾装置来适当调节空气湿度,以利于苔藓生长。大多数苔藓植物适于偏酸性的土壤,可以采用泥炭土作为酸性基质。 种类分类 苔藓植物门包括苔纲(Hepaticae)、藓纲(Musci)和角苔纲(Anthocerotae)。苔纲包含至少330属,约8000种苔类植物;藓纲包含近700属,约15000种藓类植物;角苔纲有4属,近100种角苔类植物。世界约有23,000种苔藓植物,中国约有2800多种。 中国种类分类 中国的苔藓植物的3目6科21属112种。3个目是泥炭藓目、黑藓目及真藓目(Bryales);6个科是紫尊藓科、天命藓科、葫芦藓科、壶藓科、长台葬科及四齿藓科。 主要科目 泥炭藓目(Sphagnales),配子体茎常多分枝,侧枝丛生,强枝上升,弱枝下垂。茎结构简单,皮部细胞大形,无色透明。叶由单层细胞构成,包括两种形态的细胞,小型绿色细胞行光合作用,大型无色细胞壁有螺纹加厚和小孔。仅有泥炭藓科(Sphagnaceae),泥炭藓属(Sphagnum),约300余种,多分布于北温带。中国的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泽地区,常见的有泥炭藓。 黑藓目(Andreaeales),配子体小型,茎直立,黑色,具紧密排列的叶。仅有黑藓科(Andreaeaceae),两个属,中国仅有黑藓属(Andreaea),疣黑藓分布于陕西、安徽和福建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 *** 向阳的花岗岩面。真藓目(Bryales),配子体茎直立或匍匐,常有明显的茎、叶分化。是苔藓植物中科、属、种最多的一个目,遍布全世界。中国常见的有葫芦藓,生于田园路旁等潮湿土壤上。 黑藓科植物为多生于高山寒地岩石上的小型藓类植物,多呈深褐色或灰黑色。孢蒴成熟时四瓣或八瓣纵裂,是该类群植物的特殊形态特征。与藻藓、泥炭藓等藓类植物在系统学研究领域方面,均有各自独特的系统学位置。分布:我国云南、西藏有分布,多见于海拔3500~4000米以上高山岩面。欧洲、亚洲、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有分布。 代表植物 泥炭藓属 泥炭藓属(Sphagnum)是泥炭藓目的植物。泥炭藓目中只有泥炭藓科(Sphagnaceae)1科。 泥炭藓属是水湿地区或沼泽地区的藓类,植物体灰白色或灰**,有时紫红色,丛生成垫状,上部不断生长,下部逐渐死亡,无假根。茎直立,顶端分枝短而密集,成头状,侧枝丛生,有下垂的弱枝与上仰的强枝两种。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无中肋,叶细胞有两种:一种是含有叶绿体的细长 小型细胞,彼此相互连线成网状,是活细胞;一种是大型无色,细胞壁有螺纹加厚及小孔的死细胞。活细胞环绕着死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死细胞具有吸水和贮水的作用。茎横切面呈圆形,构造简单,分为皮部与中轴两部分,皮部细胞大形,无色,透明。中轴细胞小形,多为厚壁或薄壁。 泥炭藓 泥炭藓的 *** 器和颈卵器,分别生于主茎顶端不同小枝上。 *** 器球形具有长柄,生于小枝的叶腋处。颈卵器也有柄,生于小枝的顶端。泥炭藓的孢子体亦由孢蒴、蒴柄和基足3部分组成。孢蒴球形,上部有1圆形蒴盖(operculum),蒴盖外无蒴帽,孢蒴内有1半圆形蒴轴。造孢组织覆罩于蒴轴上面。造孢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四分孢子。蒴柄不延伸,极短,基足基部膨大,埋于配子体内。当孢子体生长时,生有孢子体的小枝顶端,也随着孢子体的生长而延长,发育为假蒴柄(pseudopodium),而将孢子体举于枝外,成熟后的孢蒴紫褐色,由蒴盖处裂开,成横裂。孢子散出体外,孢子萌发成为原丝体,原丝体为片状,每1个原丝体只形成1个植物体(配子体)。 泥炭藓属植物约有300多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北温带分布较广。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部高寒地区。 黑藓属(Andreaea) 黑藓属是属于黑藓目的藓类。黑藓目中只有1科2属,中国只有黑藓属。 黑藓属是生于高山、寒地或两极地方的小型藓类。植物体棕色或黑棕色,直立丛生 。茎纯由厚壁细胞构成,无分化的中轴。叶片细胞亦为厚壁,细胞内含有油滴。中肋1~2.条或退化。雌雄同株或异株。孢子体的孢蒴长卵形,有蒴帽(calyptra),无蒴盖,有蒴轴。孢蒴成熟时孢子囊壁四纵裂,但顶部与基部仍互相连线。蒴柄极短,基足插入由配子体延伸形成的假蒴柄内,孢子散落后萌发成为原丝体。原丝体为片状。 黑藓 全世界约有123种,中国种类不多,常见于1800米以上高山的花冈岩石上。 葫芦藓属 葫芦藓属(Funaria)是真藓目中最常见的藓类。真藓目在藓类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遍布世界各地,是藓类中的1个大目。今以葫芦藓属的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为例,可以看到本目中的一般主要特征。 葫芦藓为土生喜氮的小型藓类。经常习见于田园、庭园、路旁,遍布于全国。植物体高约2厘米左右,直立,丛生,有茎、叶的分化。茎短小,基部生有假根。叶丛生于茎的上部,卵形或舌形,排列疏松。叶有明显的1条中肋,整个叶片除中肋外都是由1层细胞所构成。茎的构造比较简单,自表皮向内分作表皮、皮层和中轴3层组织。表皮、皮层基本是由薄壁细胞所组成。只有中轴部分的细胞比其他部分的细胞纵向延长而已,但并不形成真正的输导组织。茎的顶端具有生长点,生长点的顶细胞呈倒金字塔形,它能三面分裂,生成侧枝和叶。葫芦藓为雌雄同株植物,但雌、雄生殖器官分别生在不同的枝上。产生 *** 器的枝,顶端叶形较大,而且外张,形如一朵小花,是为雄器苞,雄器苞中含有许多 *** 器和侧丝, *** 器 棒状,基部有小柄,内生有 *** , *** 具有两条鞭毛。 *** 器成熟后,顶端裂开, *** 逸出体外。侧丝由1列细胞构成,呈丝状,但顶端细胞明显膨大。侧丝分布于 *** 器之间,将 *** 器分别隔开侧丝的作用是能保存水分,保护 *** 器。产生颈卵器的枝,枝顶端如顶芽,其中有颈卵器数个。颈卵器瓶状,颈部细长,腹部膨大,腹下有长柄着生于枝端。颈部壁由1层细胞构成,腹部壁由多层细胞构成。颈部内有1串颈沟细胞,腹部内有1个卵细胞,颈沟细胞与卵细胞之间有1个腹沟细胞。 葫芦藓属 葫芦藓在生殖季节里,生殖器官成熟时, *** 器的 *** 逸出,借助水游到颈卵器附近,进入成熟的颈卵器内,卵受精后形成合子。合子不经过休眠,即在颈卵器内发育为胚,胚逐渐分化形成基足、蒴柄和孢蒴,而成为1个孢子体。基足伸入母体之内,吸收养料,蒴柄初期生长较快,而将孢蒴顶出颈卵器之外,被撕裂的颈卵器部分,附着在孢蒴的外面,而形成蒴帽。蒴帽于孢蒴成熟后即行脱落。 孢子体的主要部分是孢蒴,孢蒴的构造较为复杂,可分为3个部分:顶端为蒴盖(operculum),中部为蒴壶(urn),下部为蒴台(apophysis)。蒴盖的构造简单,由1层细胞构成,覆于孢蒴顶端。蒴壶的构造较为复杂,最外层是1层表皮细胞,表皮以内为蒴壁,蒴壁由多层细胞构成,其中有大的细胞间隙,为气室,中央部分为蒴轴,蒴轴与蒴壁之间有少量的孢原组织,孢子母细胞即来源于此。每个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四分孢子。蒴壶和蒴盖相临处,外面有由表皮细胞加厚构成的环带(annulus)内侧生有蒴齿(peristomal teeth)。蒴齿共有32枚,分内外两轮,各16枚。蒴盖脱落后,蒴齿露在外面,能行干湿性伸缩运动,孢子借蒴齿的运动弹出蒴外。蒴台在孢蒴的最下部,蒴台的表皮上有许多气孔,表皮内有2~3层薄壁细胞和一些排列疏松而含有叶绿粒的薄壁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后,孢子散出蒴外,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为原丝体。原丝体是由绿丝体(chloronema)、轴丝体(caulonema)和假根构成。绿丝体的特征是每个细胞内含有多数椭圆形的叶绿体,其细胞的端壁与原丝体的长轴成直角,它的机能是进行光合作用;轴丝体的特征是每个细胞内叶绿体较少,多呈纺锤形,其细胞的端壁与原丝体的长轴呈斜交,它的机能是产生具有茎叶的芽;假根是由不含叶绿体的无色细胞构成,细胞的端壁亦是斜生,他的生理机能是固著与吸收作用。葫芦藓每一个孢子发生的原丝体,可以产生几个芽。每一个芽都能形成1个新植物体。当植物体生长一个时期后,又能在不同的枝上形成雌、雄生殖器官,进行有性生殖。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从葫芦藓的生活史看,也和地钱相似,是孢子体仍寄生在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但与地钱不同的是孢子体在构造上,比地钱较为复杂。 主要价值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苔藓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 许多苔藓植物都能够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缓慢地溶解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所以苔藓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 苔藓植物能够促使沼泽陆地化 苔藓植物可促使沼泽陆地化,故被称为“地表塑型师”。泥炭藓、湿原藓等极耐水湿的苔藓植物,在湖泊和沼泽地带生长繁殖,它们的衰老的植物体或植物体的下部,逐渐死亡和腐烂,并沉降到水底,时间久了,植物遗体就会越积越多,从而使苔藓植物不断地向湖泊和沼泽的中心发展,湖泊和沼泽的净水面积不断地缩小,湖底逐渐抬高,最后,湖泊和沼泽就变成了陆地。 苔藓植物的指示作用 许多种苔藓植物可以作为土壤酸碱度的指示植 岩生黑藓 物,像生长着白发藓、大金发藓的土壤是酸性的土壤;生长著墙藓的土壤是碱性土壤。 苔藓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群集生长和垫状生长的苔藓植物,植株之间的空隙很多。因此,它们具有良好的保持土壤和贮蓄水分的作用。有些苔藓植物的本身,还有贮藏大量水分的功能,像泥炭藓叶中大型的贮水细胞,可以吸收高达本身重量20倍的水分。 用作肥料及燃料 泥炭藓(Peat mosses)可以用作肥料有可以增加沙土的吸水性,还也可以晒干作为燃料,用来发电。 药用价值 有些种类的泥炭藓还可做草药,能清热消肿,泥炭酚可治皮肤病。 古代苔藓复活 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南极洲的西格尼岛采集了岩心样品,并按不同的深度切片,然后拿回实验室分析。他们在孵化器中对样品进行加热,并用光照射,看是否会有什么东西长出来。一开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这些南极洲岩心样品中,最深的一层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 实验室中长出来的古代苔藓 科学家在南极海岸上钻取远古苔藓的样品 能够重新开始生长冰冻植物材料,冰冻时间一般不超过20年。动物界则更加短暂,丰年虾能在干燥、冰冻的条件下存活数年;缓步动物门的水熊,一类微小的动物,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中休眠近十年的时间,然后再复活。 令研究者们惊奇的是,岩心样品中最古老的苔藓也开始了生长,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并在文中写道,或许更加古老的苔藓也能够重新开始生长。据介绍,南极洲最古老的苔藓堆有差不多6000年的历史。 氧气来源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什么给了地球足够的氧气使其能孕育动物和人类。研究人员周一称他们找到了答案:所有这一切均始于苔藓。 法新社美国迈阿密8月15日报导,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刊登的研究报告称,约4.7亿年前,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慧型生命得以蓬勃发展。 “想想如果没有这毫不起眼的苔藓,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这真是令人激动。”报告合著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蒂姆·伦顿说。 伦顿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出人意料地多产,它们大大提升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报导称,地球大气中出现氧气是在距今24亿年前,被称作大氧化事件。 不过直到4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才达到21世纪的水平。 报导称,有科学家推断,是森林提高了氧气水平,但《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的这份研究并不认同。 为了窥见过去的地球,研究人员采用了电脑模拟的方法进行估算,在约4.45亿年前,地球上的地衣和苔藓所产生的氧气占总氧气量的30%。苔藓的蔓延增加了沉积岩中的有机碳含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随之提高。 研究称,氧气含量的增加“使得地球上演化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可移动的智慧生物”。

关于“阔叶植物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30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