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普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年西城区六五环境日
6月5日是六五环境日,今年,我国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大气、土壤、水体、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这些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领域,有哪些“热知识”“冷知识”?每天“亿点点”小知识,让您也成为环保知识达人!
土壤篇
土壤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多种功能。它能过滤、净化并存储水,还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保证物质循环。可以说,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任何繁荣的自然或农业生态系统都是从土壤开始的。毫不夸张地说,土壤的“健康”关乎着人类可持续的未来。
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成因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
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固废。
二是农业生产活动如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和农膜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的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的影响后才能确定。
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稀释,容易因不断积累而超标,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难治理性: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消除,有时需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
被污染的土壤如何修复?
目前,土壤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这3种。通常来说,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性和受污染程度来选择相对应的技术。此外,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也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进行土壤修复。
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指的是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或分离。目前,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客土法、挖掘填埋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
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指的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对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进行氧化还原、鳌合或沉淀,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或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或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目前,常用的化学修复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生物联合修复,如引入蚯蚓、种植超富集植物等。
防治土壤污染,我们能做什么?
开展垃圾分类,不乱丢垃圾、不乱抛弃废旧电器、减少白色污染。对旧电池、旧电子产品、过期药品和护肤品等垃圾分类回收,使其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土壤的危害。
减少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或使用可以完全降解的全生物降解袋,外出购物时也可以自备环保袋。
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不随意取土,多参与植树活动。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转自:西城生态环境
来源: 青春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