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里是培养美感的专栏,希望通过我的可以提高你对生活中美的感知,这期我们来聊聊质感之美。
我们在设计中经常听到肌理或质感这些词。他们为设计带来了除去视觉以外的细节。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质感之美。
其实质感就是肌理,在西文中是texture的翻译。我觉得质感要比肌理更容易理解。但质感相较于视觉是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在视觉世界中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景物的动静都直接诉诸眼睛。当然质感也不例外,但质感却不根源于视觉,它来源于触觉。
我们的手指的神经接触物质表面所得到的感觉就是触觉。这种感觉与眼睛是不相干的,但是当我们用手去触摸的时候,眼睛也在同时看到这个动作,观察这个物质,因此产生了联动的作用。这是因为眼睛是高功能全方位的,而触觉本身很难达到了解环境的目的,经由触觉得到的情报传到大脑,与视觉得到的讯息相汇合,才产生决策性的功能。因此触觉是一种经验,经由视觉传向大脑而变成了视觉经验。
粗细,软硬及温度是触觉得到的直接讯息,对于一件我们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个行动就动手触摸,这是因为大脑希望我们增加新的经验记录,一旦熟悉了我们便不想摸了,因为大脑可以间接的通过视觉来做出判断,也就是以眼待手。
所以你会发现小孩子在到处乱看的同时,也会用手去摸去抓。他是在用视觉跟触觉的综合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所以我们对于质感的感觉是综合了视觉和触觉的经验。那既然是一个综合的感觉,比较抽象,我们应该怎么通过质感来欣赏美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还是要从周围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日用品着手。
你要知道质感这个词就是伸手摸料子而来的,英文中的textile指的是织物,就是使用纤维编织出来的料子,所以texture才意味着质地。这里除了材料有别之外,还有编织方式的分别。
你看我们到店里看到一块儿料子,首先是被色彩和花纹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们就想伸手去触摸。如果不摸,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因为手感的触碰会让我们感知布料的粗糙,柔软以及它的编制方式。
让我们回到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在质感的发展上其实有点过于极端化,从而丧失了对于质感之美的敏感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文化历来就是重视视觉的文化,因为我们有意躲避视觉美感,以免堕落的缘故,古人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说,就是要避免为美之艳丽所获,一般来说,触觉的美感是清淡的,不会造成情绪上的激动而影响行为。
质感之美在中国的例子除了布料,其实就是玉文化,古人以玉象征君子。因为玉有温润的手感,真正的君子看上去是严肃的,可一旦接近就有亲切之感。
玉在转变为视觉后是一种半透明,半反光,表面光滑细致的材料。“温”是导热慢的手感,看在眼里是质地细腻,色泽为暖色,与玻璃,水晶,玛瑙是不相同的,甚至与后世所喜爱的翡翠也大不相同。而“润”是滋润的意思,是在干枯的田地里加水气让生气恢复,所以润有生命的感觉。不像水晶等的事物,玉不但有生命,而且有善心和同情的观念,在手感上,玉的表面坚韧而有孔,所以在触摸的时候可以吸收手上的温度跟湿度。故在把玩时玉成为了手的延伸而无异物的感觉。
中国的玉文化跟织物文化是相通的。
但中国的文化发展到后期, 我们太注重光滑而失掉了对于质感世界的认识。我们喜欢绸缎,因为其表面光滑温润而不计较其纹理,我们对麻衣的粗面视为粗劣,认为是穷人的布料。
我们喜欢光洁而过度地使用漆,在一切器物,尤其是木器上用漆,其结果是丰富的物质世界被同化为光滑的漆面,而丧失了木材的朴素美感。在传统中国的价值判断中,凡不光滑的东西就是不好的。因此屋顶上的瓦也要上釉才好,砖瓦的陶质之美也只有在民间的建筑上找寻了。
我们自古以来就崇尚光滑至上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很早就发明了瓷器。瓷器有光滑的表面,比较厚实的胎体近乎玉质,一方面它有光洁的表面,同时也有温润的手感。瓷器自元代青花出现带进西方后,渐渐变成了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欧洲放弃了陶器的美感,向中国的瓷器投降了。
大体来说,以富庶的上层社会主导的品味是喜欢光滑亮丽的,这是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达到的情况,而平民社会的品味偏重朴素与自然。因为这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所能做到的,但从美感上来讲,这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瓷器注重广亮与图案,陶器注重粗糙与朴素,现代人追本溯源,才使质感回归于人性。
那我们今天怎么用质感来选择材料呢?最具体的例子可能是地板。地板是最接近于我们的面材。日本是最注重地面的民族,他们睡在地上,因此整座屋子都可以是床,至于地面铺的榻榻米,就是中国古代的席,席与全身都接触的材料,因此要考虑其触感与视感,而且要非常的清洁。
抛光的大理石或大瓷砖会让整个博物馆空间显得更加的空旷和整洁。
而木地板脚感比较温暖舒服,还能够欣赏不同木质纹理 。
美国中产阶级喜欢的毛毯,即使穿鞋也能感到轻软温暖,是视觉与触觉交互的最佳案例,毛毯有吸音的作用,还能保持室内安静。地毯是上层社会住宅中凸显质感的核心物件之一。
在西方社会中,街上的人行步道也很重视质感。欧洲的老城在19世纪水泥与沥青未发明前马路是用石钉铺成的,石丁是我发明的名称。因为每个石块不足10cm见方,但长约一尺。下面牢牢地夯实在土中,可以经久不坏,拼成弧状波纹使得有些古老的马路质感令人怀念不已。
总之,质感是一种语言,在我们培养审美的过程中,对于质感的总结和体验是举足轻重的,因为质感反映了材质,会与结构的理性发生关联,从现在起,多用手去触摸你身边的物体,感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丰富质感吧~
好啦,这期就先聊到这里吧,下期我们来聊一聊结构之美,我是小蚂哥,这里是培养美感的专栏,希望通过我的可以提高你对生活中美的感知,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