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文并摄
“这个是荷花的花冠,这个是莲蓬,中间这些小点点是毛刺……”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四年级的许京尧向记者介绍画作。和常见的绘画作品不同,许京尧的画中清晰标注着荷花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植物介绍。同在四年级就读的李芊煜画的是蒲公英,“我觉得它小小的,很美。”李芊煜家的鹦鹉很爱吃蒲公英叶子,她常常要去路边寻找,对这种植物十分了解,她在画里,对蒲公英的每个部位都进行了“放大”描绘,并标注名称介绍。
许京尧和李芊煜采取的记录方式叫“自然笔记”,即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对自然的认识、体会和感悟,这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自然教育方式。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园立方合作伙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龙潭西湖公园,举办了一场以“自然笔记”为主题的自然教育科普活动。东城区板厂小学的学生们走出教室,深入自然,通过实地观察,学习知识。
“自然笔记”课结束后,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的师生们与中国青年报IP形象青小豹在龙潭西湖活动现场合影。
给孩子们上这堂“自然笔记”课的,是北京树行途生态教育科技课研部教师毕晓泉,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然笔记的作品展现的是视、听、嗅、味、触感受后记录下来的翔实结果,创作的过程带有探究性质。学生不论是在观察还是在探究原理时,都要保持严谨。“在绘画时要尽可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不可过于随意或卡通化”。毕晓泉认为,孩子们科学测量、翔实记录,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促进了“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记者注)。
“自然笔记让人们对于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多了一份关注,在观察与记录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它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龙潭西湖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马思桐说。
五年级4班的许杨创作山茶花自然笔记用了大概一个小时。其中,画画仅占20分钟,其余时间她都在查阅资料。现在她不仅知道了山茶花的主要产地、花期以及成长的适宜温度等,还意外发现了它的“亲戚”茶梅,了解了两种如此相像的植物该如何区分。
不仅掌握植物知识,学生们与自然的情感也在观察和绘画中发生了更紧密的连接。四年级1班的李思睿画的是千屈菜,他认为,千屈菜虽然不起眼,但为公园的美化做出了贡献;许京尧画荷花的同时,也将蜻蜓点缀其间,试图画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意氛围。
龙潭西湖公园有长堤,有小岛,更有荷花芦苇,有柳树成荫,依托园内天然的自然风光和资源,自2015年开始,公园开始尝试自然教育相关活动。马思桐说:“孩子们的笑脸和家长们的肯定,让我们更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心,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活动的动力。”
东城区板厂小学年开始和龙潭西湖公园合作,首次开展的活动就是“自然笔记”。马思桐表示,公园为自然笔记的开展提供场地,自然讲解师、园林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还为活动提供保证。
从刚接触自然笔记无从下手的茫然,到练习多了之后的游刃有余,再到发现某一物种细微特征后的兴奋……孩子们在创作自然笔记时的变化,时常浮现在毕晓泉的脑海。“这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笔记对孩子的影响,坚定了我持续讲解自然笔记的信念。”她说。
不过,开展自然笔记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毕晓泉坦言,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笔记的老师需要兼具自然和美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有挑战;同时,由于创作自然笔记需要走出教室,学生的安全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在板厂小学美术教师陈卓看来,开展类似活动时间和场地是主要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开展自然笔记活动,时间有些紧。”她说,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安排这项活动,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在没有找到合适场地时,学校会利用社团活动的时间,给孩子们普及、渗透相关的科学绘画知识。此外,学校还开设写生类的课程,不去户外时,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花瓶中的花朵或者植物布景,学习绘画。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将课堂拓展到大自然中。毕晓泉认为,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自然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专注力和思考能力等,同时自然环境也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理解个体与团体的关系、锻炼坚强的意志、懂得并更珍惜生命。
“生态建园、科普惠民”是龙潭西湖公园的发展方向,除了自然笔记,龙潭西湖公园还持续打造“家门口的自然课”系列主题活动,内容涵盖身边常见的植物、昆虫、鸟类、原生鱼类及矿石、节日文化等。通过自然游戏、自然观察、绘本剧等方式,帮助参与者掌握自然知识,培养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真正做到保护自然环境。截至目前,龙潭西湖公园已经开展了各类主题的科普活动近200场,受众6万余人次。
“在网络异常畅通的年代,孩子们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马思桐表示,公园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这里不仅有亭台轩榭、花草树木,更有和它们和谐共生的鸟、兽、虫、鱼等。“身处公园之中,沉下心来即可感受自然赋予的美好、愉悦与安宁。”马思桐说。
责任编辑:邹艳娟,李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