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济南市历城二中闻韶艺术馆,同学们在练习合唱曲目。新华社发
5月15日,珠峰站工作人员席振华给孩子们讲解科学仪器的功能作用。新华社发
5月14日,在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高三学生参加“螃蟹赛跑”趣味游戏。新华社发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总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行列。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需要正视的是,长期存在的教育功利化倾向,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影响着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亟待扭转和解决。
1.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然而,我们观念中长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理念已成为顽瘴痼疾,导致教育理念异化,教育实践被简单化为“考高分、拿文凭”的过程,严重阻碍了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以成人”和实现全面发展。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契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所学校。广大家长不能把是否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作为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的中心任务不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而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针对不同学段,科学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政策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评价既以教育价值观为尺度,又引导社会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科学的教育评价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则滋生偏离的价值导向。所以,要用好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确保教育的发展方向正确,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用人评价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在教育评价中的职责等,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共同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改革学校评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学校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落实党的全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作为评价学校及其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改革教师评价,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潜心教书育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
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和人民。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快转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招生模式等。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完善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把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对违规行为严肃问责。
3.以数字教育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总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功利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结构失衡、分配不合理。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市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功利化愈演愈烈。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支撑,有利于重塑教育评价,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和普及,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手段,而且改变了教育方式,扩展了教育资源,打破了唯学历和一次性教育的制度障碍。一方面,数字教育有助于通过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既实现“人人皆学”,又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数字教育有助于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习者成为自我塑造的主体,不再是被“教育”的客体,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求与习惯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强化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
以数字教育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关键在于以数字教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首先,借助互联网技术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大力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现终身学习教育的“全民性”和“服务性”。其次,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原则,整合线上线下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多机制的资源供给体系,引导全民养成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终身学习的习惯。再次,教育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制度保障;形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区域平衡、城乡一体,政策保障、依法治教的治理格局。最后,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探索多样态学习模式,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制度;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学习评价模式,适应多样性、多元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创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衔接、运行通畅的制度体系,服务人人成才,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激发全民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
教育功利化非一日之寒,扭转教育功利化亦非一日之功,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建设教育强国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党委统一、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作者:庄忠正,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