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植物的类型有哪些?

网上有关“草坪植物的类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草坪植物的类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冷地型草种

冷地型草种又叫寒季型或冬绿型草坪植物,主要分布在寒温带、湿带及暖温带地区。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5~24℃。冷地型草种的主要特征是:耐寒冷;喜湿润冷凉气候,抗热性差;春秋雨季生长旺盛,夏季生长缓慢,呈半休眠状态;生长主要受季节炎热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干旱环境的制约。这类草种茎叶幼嫩时抗热、抗寒能力均比较强。因此,通过修剪、浇水,可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1)匍茎剪股颖(本特草)

科属禾本科,剪股颖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秆基部偃卧地面,具有长达8厘米的匍匐枝,有3~6节,节着土生根,秆高达30~45厘米。叶片扁平,线形,先端渐尖,长5.5~8.5厘米,宽3~4毫米,两面都具有小刺毛且粗糙。圆锥花序卵状长圆形,绿紫色,老后呈紫铜色。花期夏秋两季。

习性匍茎剪股颖分布于我国甘肃、河南、浙江、江西等省,以及欧亚大陆的温带和北美。性喜冷凉气候,喜潮湿,不耐炎热、寒冷,抗旱能力差。匍匐枝发达,蔓延能力强,耐频繁低剪。在80%的郁闭度下和微酸至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良好。在华北地区全年绿色期为250~260天。

繁殖及栽培采用播种和栽植匍匐枝来繁殖。播种地面应特别平整,播后覆土切忌过深。在养护管理中,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修剪,防止草茎生长过高,否则基部叶会因不通风透气而枯黄,甚至死亡。

用途可用于游憩草坪、运动场草坪和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处。

(2)草地早熟禾(六月禾)

科属禾本科,早熟禾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须根系,具细根状茎。秆直立,光滑,呈圆筒形,高50~75厘米。叶片条形,柔软,宽2~3毫米。圆锥花序开展,长13~20厘米。

习性草地早熟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东、江西、四川各省,以及北半球的温带地区。该草适宜在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生长,抗寒能力很强,在-30℃的寒冷地区也能安全越冬。耐旱性和耐热性较差,在缺乏水分的情况下或在炎热的夏季生长缓慢或停滞,叶尖变黄,绿化效果较差。要求排水良好、质地疏松、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在含石灰质较多的土壤上生长更为旺盛。根状茎繁殖迅速,再生力强,在人流量有限的情况下,能耐践踏。全年绿色期270天左右。

繁殖及栽培采用播种和铺栽草块来繁殖。养护管理必须细致,及时修剪、施肥和喷水,其寿命可达5年以上,如果养护粗放,3年后生长势会逐年变弱,靠近地面处会出现较多的枯叶,整个草坪质量变劣。采用切根法和土壤刺孔法进行更新,可避免过早出现衰老现象。

用途可用于运动场草坪,也有作为放牧草种。

(3)小羊胡子草

科属莎草科,苔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细长根状茎。秆基部具黑褐色呈纤维状裂开的旧叶鞘。叶片短于秆,长5~15厘米,宽1~3毫米,扁平。穗状花序卵形成矩圆形,长8~25毫米,宽5~10毫米,淡白色。

习性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河南及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前苏联和日本也有分布。该草耐寒力强,抗旱性好,耐盐碱、耐瘠薄,在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耐荫能力中庸,耐践踏能力较差,不耐炎热高温。春季3月初开始返青,11月下旬枯黄,全年绿色期260~270天。

繁殖及栽培一般多在春秋两季采用植株分栽法进行穴栽或条栽,亦可播种繁殖。在养护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清除杂草,因为此草与杂草的竞争力差,如果杂草侵入,草坪有被毁的可能。

(4)匍匐剪股颖

科属禾本科,剪股颖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平卧地面,秆高15~25厘米,有3~6节匍匐枝,节着地生根,须根多而弱。叶片扁平,线形,先端尖细。

习性匍匐剪股颖原产美国俄勒岗州,80年代初自日本引入我国,在北方地区生长表现好。该草喜冷凉、潮湿的环境,耐寒性和耐荫性较强,与杂草竞争能力也强,不耐炎热干旱和盐碱土壤。具有一定的耐修剪、耐践踏能力。繁殖容易、生长迅速,容易形成厚襟草层,但会出现“毡化”现象和孳生病虫害。

繁殖及栽培可以播种或分栽植株繁殖。在养护管理中,要注意满足水分的供应,尤其在夏天,如浇水不及时,会出现黄尖现象。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能延长观赏期。

用途匍匐剪股颖株丛低矮,叶色嫩绿,在园林中可以用作观赏草坪,也可以用作运动场草坪。

2.暖地型草种

暖地型草种又称夏绿型草种。生长最适温度为26~32℃,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其主要特征是早春开始返青复苏,入夏后生长旺盛,进入晚秋,一经霜打,茎叶枯萎退绿,性喜温暖、空气湿润的气候,耐寒能力差。在暖地型草种中,只有野牛草类似于冷地型草的性状,不耐炎热,但能耐-39℃的低温,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北部生长良好。

(1)结缕草

科属禾本科,结缕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根系分布较深,一般可达30厘米以下。具坚韧的地下根状茎及爬地生长的匍匐枝,茎直立,高12~15厘米。叶片革质,长3厘米,宽2~3毫米,扁平,具一定的韧性。总状花序,花果穗呈绿色,有时略呈淡紫色。结实率较高,种子成熟后易脱落,外层附有蜡质保护物。花期5~6月。

习性结缕草原产亚洲东南部,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等温暖地带。我国北起东北的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西至陕西关中等广大地区,均有野生自然群落,其中以华东的山东胶州湾向南至江、浙沿海地带较为集中,有些地方本草与其他草种自然混在一起,是我国暖地形草种中最主要的草坪植物。该草适应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耐高温、耐瘠薄,耐磨、耐踏,不耐荫,并具有一定的韧度和弹性。适宜于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上生长,在微碱性土壤中亦能生长良好,与杂草的竞争力强。春秋季生长旺盛,炎热的夏季能保持优美的绿色草层,冬季休眠越冬。长江以南地区,4月上旬返青,12月中旬前后遇霜则逐渐枯黄,绿色期为260天左右;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绿色期一般为170~180天。

繁殖及栽培采用无性方法和有性方法均可进行繁殖。如果采用有性方法,种子应于播前进行处理,通常采用湿砂层积催芽法和5%氢氧化钠溶液浸种法。生长期内,需增施过磷酸钙、硝酸钾等磷钾肥,可提高草坪的耐磨性。

用途结缕草用于公园、庭院、街头绿地等处铺设游憩草坪,也可铺设运动场草坪。作为护坡固土草坪植物也很好,并能与狗牙根、假俭草混栽。

(2)马尼拉草

科属禾本科,结缕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地下匍匐茎姜**,节间下聚生较多须根,根细长而弯曲;秆高10~15厘米。叶片宽2毫米左右,革质,叶鞘常宿存于基部。总状花序短小,初为紫色,渐转为**。花期3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后易脱落。

习性我国青岛市1981年从日本引入栽培,现已在黄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中南地区广泛推广种植。该草喜光,亦耐荫,与细叶结缕草相比,它较能耐寒、耐干旱、耐瘠薄,较耐践踏,具有弹性。覆盖度高。与杂草的竞争力强。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在青岛地区,每年3月下旬开始返青,到12月中旬前后枯黄,绿色观赏期长达270余天。在华南部分地区可冬、夏常绿,在华中、华东等地,绿色期比当地细叶结缕草长约50天左右。

用途多用于铺设游憩草坪和运动场草坪,也可用作防护草坪。

(3)细叶结缕章(天鹅绒草)

科属禾本科,结缕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具地下横生匍匐茎;节间较短,秆直立,纤细,高10~15厘米。叶片丝状内卷,长2~6厘米,宽0.5毫米。总状花序顶生,常覆没于叶丛之中,不易发现。花期6~7月。种子稀少,成熟后易脱落。

习性主要分布于日本及朝鲜南部地区。我国早年引入栽培,目前已在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广泛种植,在石家庄以北的华北地区越冬仍有困难。该草喜阳光,不耐蔽荫,与结缕草相比,耐寒能力稍差。植株低矮、密集,容易出现馒头形突起,使草坪外观起伏不平。茎叶富有弹性,耐磨、耐踏性稍差。与多数杂草竞争力强。在华南夏、冬季均不枯黄;华中、华东地区一般于4月初返青,12月遇霜后枯萎。

繁殖及栽培种子稀少,多采用无性方法来繁殖和铺设草坪。新铺设草坪的前两年,叶片平整而不密集,外形似天鹅绒地毯一样十分美观。但进入第三、第四年后,草丛会逐渐出现馒头状突起,使绿色期缩短,叶尖枯焦。所以从第二年或第三年起,要加强养护管理,建立定期修剪制度,每年至少修剪2~3次,第一次修剪与5月中、下旬抽穗起薹结合,控制起薹,刈断嫩头,促其横向萌发新植株,第二、第三次修剪均在夏季旺盛生长期内进行。

用途此草种色泽嫩绿,草丛密集,外观似天鹅绒地毯,平整美观,是最优良的观赏草种之一。一般多用于小型庭院绿地铺设观赏草坪,也可铺设在纪念物、雕塑、喷泉周围,或与花卉、地被植物配置一起,或用其铺设在医院、疗养院供病员休息活动。

(4)野牛草

科属禾本科,野牛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根状茎或细长匍匐枝,茎秆细弱,高5~25厘米不等。叶片线形,长10~20厘米,宽2毫米,两面均疏生有细小柔毛,叶色绿中透白。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2~8枚,长5~15毫米,排成总状,雄小穗含2花,无柄,呈两行覆瓦状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形似刷子;雌小穗含1花,大部分4~5枚簇生呈头状花序。种子成熟后常脱落。

生态习性野牛草原产北美洲,1981年引入我国栽培,是目前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主要草种之一。该草喜阳光,也耐半荫,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在我国东北、西北的寒冷地区,能露地安全越冬。4月中旬返青,10月下旬枯萎。

繁殖与栽培野牛草可用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通常以无性繁殖为主。一般雨季进行,仅需5~7天即可成活。养护管理粗放,可不修剪或少修剪,省工省时。

用途野牛草可以作为防护性草坪、游憩草坪或特殊用途草坪的草种。

(5)狗牙根(爬根草)

科属禾本科,绊根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低矮,具根状茎或细长匍匐枝,长57~83厘米,每支11~12节,节间长短不一,分蘖1~5支。秆高10~30厘米。叶扁平线条形,长1.8~8厘米,宽1~2毫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叶色浓绿。穗状花序3~6支,呈指状排列于茎顶,绿色,有时略带紫色。花期5~6月。种子成熟易脱落。

习性广泛分布于南、北温带地区。我国华北以南广大区域均有分布,常见于矿野、路边、江河湖边、林缘边等处,是我国中南部野生乡土草种。喜光,稍能耐半荫,耐践踏,喜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须根少而浅生,遇夏日干旱气候,容易出现焦叶。侵占力强,在肥厚的土壤情况下,容易侵入其他草种中混生蔓延。耐盐碱,在瘠薄的石灰土壤上亦能生长。种子有一定的自播能力。

繁殖与栽培此草种子稀少,且不易采收,所以多用无性方法来繁殖铺设草坪。由于根浅生,须根少,在夏季炎热缺雨的情况下,应增加浇水次数。

用途适宜公园、庭院、专用绿地等作游憩草坪大面积栽培,亦可铺设运动场草坪,或作防护草坪的草种。由于狗牙根的草茎内蛋白质含量较高,又可作为放牧草地。

其他草坪植物可参考表9。

表9主要草坪植物简介

表9主要草坪植物简介(续)-1

表9主要草坪植物简介(续)-2

表9主要草坪植物简介(续)-3

调查常见的十种动植物各十种,观察它的形态结构

1、藻类、无根茎叶组织分化的原植体植物、有光合作用色素、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萌发不形成胚。

2、菌类、异养原植体生物、无光合作用色素、孢子生殖为主、细胞壁成分以几丁质为主、部分种类有纤维素壁。地衣、藻类与真菌的复合共生体。

3、苔藓植物,高等有胚植物,有拟茎叶体分化,生器官多细胞,有异形世代交替现象,孢子体常寄生配子体上生活。

4、蕨类植物、高等有胚植物,孢子体、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有维管组织,形成维管系统,各式中柱。

5、裸子植物,胚珠发育形成种子,颈卵器简化,受精过程出现花粉管。被子植物,出现真中柱、散生中柱,胚珠发充形成种子、果实,有双受精现象,形成三倍体胚乳。颈卵器退化,形成胚囊。

6、被子植物发展至最高级,其它特征还有,精子无鞭毛,心皮形成子房保护胚珠。花粉管仅具输送精子的作用。子房在各式种样的花中,有花被、苞片等保护结构。被子植物在中生代出现等。

扩展资料:

食用价值

实际上,所有人类的养分来源大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着陆生植物。绝大多数的人类的养分依靠谷物,尤其是玉米、小麦和稻米,或者是其他主食如马铃薯、木薯和荚果等。其他被食用的植物部分还包括水果、蔬菜、坚果、香草、香料和食用花卉等。

由植物制成的饮料包括咖啡、茶、葡萄酒、啤酒等。糖主要是由甘蔗和甜菜中得到的。食用油和植物牛油来自玉米、大豆、芥花籽油、红花、向日葵、橄榄等等。食品添加剂包括阿拉伯树胶、瓜尔胶、刺槐豆胶、淀粉和果胶等。

粮食作物

粮食指植物可供人类食用的部分。狭义的粮食单指谷物(cereal),即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广义的粮食还要包括豆科植物的种子,以及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茎部。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大类谷物,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中国在先秦即有五谷之说,指稻、黍、稷、麦、菽物种作物,其种子称作稻米、黍米、粟米、麦粒、菽豆。

蔬菜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谷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生活中所指的蔬菜,常和“水果”分开讨论。不过也常和水果合称为“蔬果”。

另外,和“野菜”不同的地方,在于蔬菜经过人类长时间的育种,提高了口感、营养价值,甚至抗病力等特征,和原本的野生种已有明显差异,人类食用的频率也高得多;而野菜则多半未经过人类驯化,几乎均为野生种,人类也较不常食用。

水果

水果是指可以生食,多汁液,有酸味或甜味的果实,像苹果、橙、葡萄、草莓、香蕉及柠檬、蓝莓等。但在植物学的定义上,也有一些不是水果的果实,例如玉米粒、小麦粒及番茄。

香料

香料,又名辛香料或香辛料,是一些干的植物的种子、果实、根、树皮做成的调味料的总称,例如胡椒、丁香、肉桂等。它们主要是被用于为食物增加香味,而不是提供营养。

用于香料的植物有的还可用于医药、宗教、化妆、香氛、或食用。香料很少单独使用,大部分以数种数十种成分调和构成。有时,香料也指制造香味用的材料。

油料作物

人们做饭时使用的烹调油是从一些油脂含量很高的油料作物的果实或种子中提炼出来的。常见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棕、花生、大豆、芝麻、油菜、向日葵等。花生豆类以及一些干果的仁都是很好的油料。我国种植较广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油菜等。

糖料作物

用于制糖的作物称为糖料作物。糖料作物主要有两种:一是甘蔗,它是一种高高的绿色的茎;一是甜菜,它是一种长在地下的好大的根。人们榨取他们的汁液,把汁液收集起来转化为糖的结晶。在我国,北方一般以甜菜为原料制糖,南方则常以甘蔗为原料制糖。

百度百科-植物

杜鹃 花冠阔漏斗形,5花瓣,花萼大,5深裂,叶子卵状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茎圆柱形

马褂木 花被片9 叶端常截形,两侧各具一凹裂

樱花

形态特征

树冠卵圆形至圆形,单叶互生,具腺状锯齿,花单生枝顶或3-6簇生呈伞形或伞房状花序,与叶同时生出或先叶后花,萼筒钟状或筒状,栽培品种多为重瓣;果红色或黑色,5-6月成熟。

落叶灌木。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叶片三角状卵形至棱状卵形,长2~6cm,宽0.8~2.5cm,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基部1对裂片分裂较深,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长柔毛;花白色,直径约1.5cm;萼筒外有长柔毛,萼片内外两面无毛或内面顶端有毛。梨果深红色,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山桃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达10m,干皮紫褐色,有光泽,常具横向环纹,老时纸质剥落。叶狭卵状披针形,长6~10cm。锯齿细尖,稀有腺体,花淡粉红色或白色,果球形,径 3cm,肉薄而干燥。花期3~4月果期7月 。

旱柳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m胸径80cm。树冠倒卵形。大枝斜展,嫩枝有毛后脱落,淡**或绿色。叶披针形或条装披针形,先端渐长尖,基部窄圆或楔形,无毛,下面略显白色,细锯齿,嫩叶有丝毛后脱落。雄蕊2,花丝分离,基部有长柔毛,腺体2。雌花腺体2。花期4月:果熟期4~5月 .

芦苇

形态特征

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茎秆直立,秆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一40cm,小穗有小花4—7朵;颖有3脉,一颖短小,二颖略长;第一小花多为雄性,余两性;第二外样先端长渐尖,基盘的长丝状柔毛长6—12mm;内稃长约4mm,脊上粗糙。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

海桐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米。枝叶密生,树冠聊。叶多数聚生枝顶,单叶互生,有时在枝顶呈轮生状,厚革质狭倒卵形,长5-12厘米,宽1-4厘米,全缘,顶端钝圆或内凹,基部楔形,边缘常略外反卷,有柄,表面亮绿色,新叶黄嫩。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或带黄绿色,芳香,花柄长0.8-1.5厘米;萼片、花瓣、雄蕊各5;子房上位,密生短柔毛。蒴果近球形,有棱角,长达1.5厘米,初为绿色,后变**,成熟时3瓣裂,果瓣木质;种子鲜红色,有粘液。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金银木

形态特征: 金银木为落叶性小乔木,常丛生成灌木状,株形圆满,高可达6米。小枝中空,单叶对生;叶呈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叶两面疏生柔毛。花成对腋生,二唇形花冠。花开之时初为白色,后变为**,故得名“金银木”。浆果球形亮红色。花期5月至6月,果熟期8月至10月。

大叶黄杨

[形态特征]

大叶黄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梗,花绿白色。蒴果球形,淡红色,假种皮桔红色.

紫穗槐

形态特征

紫穗槐是豆科紫穗槐属,落叶灌木。高1-4m,丛生、枝叶繁密,直伸,皮暗灰色,平滑,小枝灰褐色,有凸起锈色皮孔,幼时密被柔毛;侧芽很小,常两个叠生。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25,卵形,狭椭圆形,先端圆形,全缘,叶内有透明油腺点。总状花序密集顶生或要枝端腋生,花轴密生短柔毛,萼钟形,常具油腺点,旗瓣蓝紫色,翼瓣,龙骨瓣均退化。荚果弯曲短,长7-9mm、棕褐色,密被瘤状腺点,不开裂,内含1种子,种子具光泽,千粒重10g。花果期5—10月。

桂柳

形态特征: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披针形,鳞片状,小而密生,呈浅蓝绿色。小枝下垂,纤细如丝,婀娜可爱。总状花序集生于当年枝顶,组成圆锥状复花序;花粉红色,夏秋开花,有时一年开三次花。蒴果10月成熟,通常不结实。柽柳的老枝红紫色或淡棕色。由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叶子变得很小,像鳞片一样密生于枝上,每个叶子只有1—3毫米长。在绿色的嫩枝顶部生出圆锥形的花序,花小而密,粉红色,淡雅俏丽。柽柳的花期很长,从每年的5月到9月,不断抽生新的花序,老花谢了,新花又开放了。几个月内,三起三落,绵延不绝,所以有的地方也称它“三春柳”。

鳖、泥鳅、青虾、龙虾、牛蛙、塘角鱼、河蟹的生活习性

1、甲鱼的生活习性

鳖是变形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鳖无鳃,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统。肺大而多泡,海绵状,对水中生活十分适应。鳖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满了用于水中气体交换的毛细血管,随着水流从口中的吞吐,也可进行水中气体交换。所以,鳖在冬眠期潜栖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状鼻孔伸到贴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维持生命。由于鳖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较长时间潜栖水底。

在温暖地区的水系,鳖的生长期很长;在北方地区,每逢北风呼啸霜铺地、草衰苇败绿水寒的季节,鳖潜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动。鳖平时潜栖在水底泥沙上,头颈藏在体内,双目炯炯窥视水底世界,当鱼虾等游到它的身边时,则突然伸颈袭击,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节,波平浪暖,绿菌铺地,它们常常爬到岸边晒太阳。在风平浪静的炎夏中午前后,常浮到水面,把管状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气。稍有风吹草动,立即潜入水中。在温暖季节,每到气压低的阴雨天,鳖也纷纷游到水面呼吸,有时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阴云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涨水、惊涛拍岸时,常有几十公斤的老鳖探颈张望。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地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鳖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赃等。 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切不可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吃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长生。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就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养鳖,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00克左右。为了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在人工养殖中常采用加温措施,打破鳖的冬眠习性,加快生长速度。

2、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营底本生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软泥的地方。由于生活于光线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触须来寻找食物。泥鳅可生活在溶氧极小的水或淤泥中,除进行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当水温高、气压低或密度过大、水中溶氧不足时,可跃出水面吞吸空气,行肠管呼吸。泥鳅的适宜生活水温为20-30℃。当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及天旱水浅时,往往潜入泥层度过不良环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气候恶劣等原因外,几乎不到水的中、上层活动、冬季池水干涸时,钻入软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肤湿润,并行肠呼吸维持生命。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体、水丝蚓、藻类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质等。幼体阶段捕食动物料,然后转为杂食性,成鳅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在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上升到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生长迅速。一旦超过32℃,食欲则减退。平时多在夜间摄食,生殖期间则在白天,而且雌鱼摄食明显增加。

3、青虾的生活习性

青虾生活在淡水,且能适应低盐度的水域。水质要求中性或偏碱性。青虾在水温上升时,在沿塘边、河岸浅水处活动,秋冬季向深水处移动,由于深水的溶氧、饵料生物条件的影响,青虾很少进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虾适应的潜伏深度为1-1.5米。青虾的游动能力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丛中攀缘爬行。白天喜隐蔽,晚上出来活动觅食。越冬期间则潜伏于水底的石砾、泥穴、树枝或草丛中,清明前后出来活动。

青虾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不同。幼体孵出后,从第一次蜕皮到第八、九次蜕皮的阶段为幼体发育期,总的时间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蜕皮1次,每蜕一次皮,虾体即长大一次,这一阶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机碎屑和单细胞藻类,特别是藻中的丝状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着性藻类,其他还包括水中的无节幼体和昆虫幼虫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黄和豆浆。经4-5次蜕皮的幼体,即可投喂煮熟的鱼肉或其他切碎的动物性饲料。仔虾阶段后为幼虾阶段(变态结束到性成熟前),生活习性转入底栖。每隔7-11天蜕皮1次,这一阶段为35-45天。这一阶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虫、蠕虫、动物尸体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轧碎贝类、鱼虾、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及豆饼、米糠、水草、菜叶等植物性饲料,包括鱼粉、蝗蚓、蝇蛆、小蛤等,植物性饲料则包括豆饼、豆渣等。青虾成虾特别喜食糖糟。在饲料不足时,青虾会自相残杀。

青虾贪食,生长快,适口的饲料投入后,2-3分钟即能充满全胃,但总的摄食强度取决于水温。一般3月份,当水温达14℃时即开始摄食,4-10月摄食强度最大,12月进入越冬阶段,即很少摄食,只在气温回升时少量摄食。

鳖、泥鳅、青虾、龙虾、牛蛙、塘角鱼、河蟹的生活习性

1、甲鱼的生活习性

鳖是变形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鳖无鳃,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统。肺大而多泡,海绵状,对水中生活十分适应。鳖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满了用于水中气体交换的毛细血管,随着水流从口中的吞吐,也可进行水中气体交换。所以,鳖在冬眠期潜栖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状鼻孔伸到贴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维持生命。由于鳖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较长时间潜栖水底。

在温暖地区的水系,鳖的生长期很长;在北方地区,每逢北风呼啸霜铺地、草衰苇败绿水寒的季节,鳖潜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动。鳖平时潜栖在水底泥沙上,头颈藏在体内,双目炯炯窥视水底世界,当鱼虾等游到它的身边时,则突然伸颈袭击,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节,波平浪暖,绿菌铺地,它们常常爬到岸边晒太阳。在风平浪静的炎夏中午前后,常浮到水面,把管状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气。稍有风吹草动,立即潜入水中。在温暖季节,每到气压低的阴雨天,鳖也纷纷游到水面呼吸,有时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阴云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涨水、惊涛拍岸时,常有几十公斤的老鳖探颈张望。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地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鳖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赃等。 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切不可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吃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长生。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就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养鳖,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00克左右。为了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在人工养殖中常采用加温措施,打破鳖的冬眠习性,加快生长速度。

2、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营底本生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软泥的地方。由于生活于光线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触须来寻找食物。泥鳅可生活在溶氧极小的水或淤泥中,除进行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当水温高、气压低或密度过大、水中溶氧不足时,可跃出水面吞吸空气,行肠管呼吸。泥鳅的适宜生活水温为20-30℃。当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及天旱水浅时,往往潜入泥层度过不良环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气候恶劣等原因外,几乎不到水的中、上层活动、冬季池水干涸时,钻入软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肤湿润,并行肠呼吸维持生命。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体、水丝蚓、藻类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质等。幼体阶段捕食动物料,然后转为杂食性,成鳅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在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上升到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生长迅速。一旦超过32℃,食欲则减退。平时多在夜间摄食,生殖期间则在白天,而且雌鱼摄食明显增加。

3、青虾的生活习性

青虾生活在淡水,且能适应低盐度的水域。水质要求中性或偏碱性。青虾在水温上升时,在沿塘边、河岸浅水处活动,秋冬季向深水处移动,由于深水的溶氧、饵料生物条件的影响,青虾很少进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虾适应的潜伏深度为1-1.5米。青虾的游动能力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丛中攀缘爬行。白天喜隐蔽,晚上出来活动觅食。越冬期间则潜伏于水底的石砾、泥穴、树枝或草丛中,清明前后出来活动。

青虾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不同。幼体孵出后,从第一次蜕皮到第八、九次蜕皮的阶段为幼体发育期,总的时间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蜕皮1次,每蜕一次皮,虾体即长大一次,这一阶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机碎屑和单细胞藻类,特别是藻中的丝状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着性藻类,其他还包括水中的无节幼体和昆虫幼虫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黄和豆浆。经4-5次蜕皮的幼体,即可投喂煮熟的鱼肉或其他切碎的动物性饲料。仔虾阶段后为幼虾阶段(变态结束到性成熟前),生活习性转入底栖。每隔7-11天蜕皮1次,这一阶段为35-45天。这一阶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虫、蠕虫、动物尸体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轧碎贝类、鱼虾、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及豆饼、米糠、水草、菜叶等植物性饲料,包括鱼粉、蝗蚓、蝇蛆、小蛤等,植物性饲料则包括豆饼、豆渣等。青虾成虾特别喜食糖糟。在饲料不足时,青虾会自相残杀。

青虾贪食,生长快,适口的饲料投入后,2-3分钟即能充满全胃,但总的摄食强度取决于水温。一般3月份,当水温达14℃时即开始摄食,4-10月摄食强度最大,12月进入越冬阶段,即很少摄食,只在气温回升时少量摄食。

4、龙虾的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卵和幼体除外。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白天潜伏在水体可陷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试验证明,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11℃的条件下生存,在水温5℃的条件下存活3周,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9℃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死亡。该虾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会打洞,据观察,在较软的池底泥中越冬过程中,这种虾会打洞。

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在养殖或越冬过程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体和卵胚的死亡。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水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卵、蛹、螺、蚌和鱼肉等。人工饲养中,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

红螯螯虾从稚虾生长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蜕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孵出的稚虾,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较短,在1-2天蜕壳1次,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就延长。在蜕壳期间,该虾最容易受敌害生物或同类侵食,是该虾引起死亡的危险期,若在此期间人为捕捉、搬动、水质差或缺氧则易于死亡。

5、牛蛙的生活习性

牛蛙属变温动物,一生经过产卵,卵孵为蝌蚪,生活于水中,后经完全变态成为幼蛙,开始两栖生活。牛哇喜栖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上,将头露出水面,遇惊扰便潜入水中。牛蛙常常是几只或几十只群居共栖,在适应环境后,一般不再迁移。每年4月-9月,牛蛙开始抱对产卵,受精卵3-4天孵化为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为为幼蛙后,过着水陆两栖生活。冬季水温降到10℃以下时,牛蛙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进入冬眠。待气温回升到10℃以上,又出来觅食。

牛蛙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在自然条件下,蝌蚪的生存的 水温为2-35℃;最适于生长发育的水温为23-25℃;水温超过35℃蝌蚪便陆续死亡,温度低于15℃时、蝌蚪不摄食;水温低于9℃时便进入冬眠状态。成蛙摄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 0-30℃,最适温度为25-30℃。秋季水温降至18℃以下时,食欲与活动减弱;15℃以下停止摄食;9-10℃开始冬眠。当水温超过32℃时,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弱,水温超过35℃时,牛蛙陆续死亡。

牛蛙皮肤没有防止水份蒸发的保护组织,因此不能长时间离开水,在干燥的空气中或日晒过 久均能造成牛蛙死亡。皮肤的温度直接影响牛蛙的生殖、排卵,蝌蚪的生长、发育需在水中进行,因此水是牛蛙不能缺少的生态需要。牛蛙一般具畏光性,昼伏夜出,喜欢栖息在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向阳环境。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喜欢弱光,更喜欢蓝光。

牛蛙蝌蚪以有机屑及浮游动物等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陆生动物为食。捕食时,选择安全、僻静和饵料丰富的浅水处,或陆地上,耐心等待,当发现被捕食对象活物时,则以猛扑的方式跳跃捕捉。在离蛙较远时,则轻轻爬向目标,伺机捕捉。在饵料缺乏时,牛蛙有大吃小的现象。

6、塘角鱼的生活习性

塘角鱼也叫革胡子鲶:头部扁平,头后侧扁,鱼体光滑无鳞。体色深灰色或黑色,体两侧具有灰黑色蚀状斑块,胸腹部白色。口宽、横裂、齿利,口稍下,有触须4对,上下吻各2对。上下颌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细齿。

原产非洲尼罗河流域,喜温怕寒,适宜生长和水温为18-32℃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32℃,15℃以下摄食量很少,生长慢。当水汩降至临界7℃时则会冻死。

生活在水的下层,夜间活动敏捷,摄食旺盛。由于革胡子鲶鱼具有树枝状(又称珊瑚状)的鳃上呼吸辅助器官和皮肤呼吸功能,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浅水和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其体表保持湿润,离开水几天仍能生存。由于革胡子鲶的胸鳍外缘有一根坚硬粗壮的硬刺,能在陆地上爬行,它能越过障碍物,从一个鱼池迁移到另一个鱼池。它的四对口须颇长,且能灵活转动。

革胡子鲶是以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贪食,且一次吃饱,具有群聚争食的习性。

7、螃蟹的生活习性

自然生长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隐居。在食物丰盛、饱食时,它们为躲避敌害,常常营穴居生活。没有穴居条件时,它们便躲在石砾或草丛中隐居。河蟹通常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时,它们常隐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在海水中繁殖。蟹苗进入淡水后,一般在饵料丰足的河湾、湖泊中生活18个月左右,性腺逐渐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开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区产卵,这就是生殖洄游。交配后的雌蟹不久便可产卵,卵一串串贴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积在腹部,直到孵出幼体。这类蟹称“抱卵蟹”。河蟹一次可产数万至百万粒卵,并且能产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经过4个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达90%左右。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形状像水蚤,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经过五次蜕皮,大约35天就长成蟹苗(大眼幼体),蟹苗再蜕一次皮,成幼蟹。刚脱壳的蟹称软壳蟹,它无力摄食和防敌,1-2天后壳才渐硬,这时才渐渐活动,脱壳后蟹体显著增大。河蟹繁殖后,身体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的食性很杂,它荤素均吃,并且喜欢吃鱼、虾、螺、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早等动物性食物,也残食受伤或刚蜕壳的同类,抱卵蟹在饥饿时还取卵当食。在自然环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为水草,所以植物食性为主。

河蟹十分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在食物丰富时可以吃得很多,而没有食物时,几天甚至一个月不吃,也不至饿死,这是因为在饱食后,会把多余的营养贮存在肝脏中,刚脱壳的“软壳蟹”就是预先贮存的营养来维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间,才停止或减少摄食。

河蟹不仅贪食,而且有抢食好斗的习性。为了争抢一顿美餐,经常会互相残杀。

1、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 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 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度~25度,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2、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集于有微流水之处。田螺届杂食性,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田螺喜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3、蜈蚣的生活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蜈蚣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并沿、柴堆以及瓦缝隙间,或阴暗的角落里。特别喜欢在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于腐殖质、石块、瓦砾之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度时停食,零下7度进入冬眠期。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蠕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其它如牛奶、面包等也可作蜈蚣的食物。

关于“草坪植物的类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2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