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哪里?(中国在哪里可以买到海马)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络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国”。我不想知道其出自哪里,我也不想考证,我只知道这句话逻辑性上完全说不通。

“中国”是对我们汉族来说一直是一个概念性的名称,哪怕现在我们也叫中国,但这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我就不对“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的所指做详细的介绍,网上多的是,随便搜搜都能找到。而且那也是别人的赘述,我还要说一下我的观念:“中国”是以起源于黄河流域并发展壮大到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地理单元作为基础,秉持着“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样的精神内核,遵循着孔孟之道、中庸之道、自然之道的道德理念,以“海纳百川”、“滴水穿石”、“知行合一”的包容务实态度处世的一群人,所建立的一个社会。

先从物质基础上,稍有地理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地理上也有个叫中国地区的地方,但是我们会认为它那里就是中国吗?显而易见的不会。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想也不用想的,只有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里,才会叫中国,才能叫中国,才能代表中国,才能背负的起中国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称谓。

我们的先祖从部落时代一直筚路蓝缕的走过来,一直到封建时代结束,我们都没正儿八经的自称过中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却一直以中国人自居。中国,天下之中也。在当时我们所知的世界里,只有我们当的起这个称呼,我们有最稠密的人口、最先进的技术、最严密的、最灿烂的文明。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展而来的,作为现今的中国那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不是充话费送,而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开拓而来的。现在的我们不止完全占有着江河流域,而且还有更北方的黑龙江流域和更南方的珠江流域。也就是说,这片中国的基础仍然在。

再说说精神内核,以前听过一个说法,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种说法说对也不对,说他对是因为咱们的确没有西方神祇信仰的那一套仪式感。有人肯定要说你说的不对,我们有祖宗信仰,每次祭祖祭天,这就是信仰仪式。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不是信仰,信仰的定义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祭祖是出于我们的人性道德和实用主义,并非我们的信仰。

说他不对是因为我们的确有信仰,不是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仅仅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我们的信仰不是通过仪式感来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内核。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与天斗的神话开始,到《史记》中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再近代我们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我们这般不认命、不服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对抗这不公,是为了“天下大同”,这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真正的信仰。正如《论语》里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不是一种红眼病,而是对不公的一种焦虑。

网络上经常有句玩笑话,“神经病啊,我不要面子了啊”,面子一词在中国无比重要,它不仅仅代表着个人的尊严,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社会度量。这个我就不深入讲了,我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在海外华人团体,这群人还其他人种等少数族裔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在一个是依赖该国的社会福利生活的,而是不断进取来创造价值的,这是为了面子、为了公平、为了和所在国的国民享受一样的生活待遇,甚至是更好的。

再反过来说我们自己,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我们都很熟悉。近代那么多思想主义我们都没接受,而却接受了马教主呢?历史书上是说伟大领袖毛主席看清了中国实情,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懂,为什么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而其他的都不行?因为社会主义的下个目标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和中国人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终极信仰-“天下大同”是完全契合的,他是这片土地的选择,这个的选择,更是中国人的选择。所以说在精神内核上,也可以说在信仰上,我们不存在什么断代,一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

一个文明的存在,自然有其众所周知的外在表现。可能有很多人说瓷器、文章、华服等等,这些的确是,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很简单的东西,那就是文字。

文字对一个文明来说,其重要性无用多言。我们中国人都常会听到一句话,“字如其人”。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同样的,字也如其及其国民。汉字演化至今,始终是保持着方块形的轮廓,符合我们外圆内方的行为准则。以这种文字为载体发展而来的文明,自然有其方圆特色。

忠信仁孝礼义廉耻就不多说了,简单的来说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庸。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是简单的以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来看这个世界,而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黑和白是共存的。可以看一下太极图案,黑白互抱而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很好的总结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看下隔壁家的韩国国旗,虽然他们自称小中华,但是却理解不了中庸的精髓,国旗上的太极纹却没有最重要的两点,估计也就是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泾渭分明,想搞好平衡。不过也能理解,毕竟不是真正的中华,没有基础也没有内在。

中庸,最重要的是中,你只有处在中才可以庸,即持中而正,不然都只是庸。有了这样的价值观,那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国文明。这份价值观断过吗?断过!什么时候?恰恰是宋代,而不是宋亡之后。宋代的局面,作为中国人多多少少都知道点。先是和北方的辽比寿命,赢了,接着是和金比,又赢了,但是最后没比过蒙元,输了。当然这是有历史原因在里面,这里也不多做解释。宋代在文化上当真是璀璨夺目,但是却失了中庸。

在中国当家,你却不止要软实力强,硬实力更要硬,不然也就无法支撑起外圆内方这一文化核心,你就背负不起“中国”这个名号。最终宋代表现出来的就是一软到底,失去了中正。而明代则在我看来可能是吸取了宋代的教训,方正过头了,失了圆润,刚极易折不过如是。清代很多都是对明代的继承,但更为保守,且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金字塔尖,没有像印度一样走进种姓社会,就得好好感谢民族信仰和文化内涵了。所以说,中国在不在,就看能不能真正的中庸。现在来看,中国依然在,且必然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是不是一直都在,要看他是不是一直在发展,我们细看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一直在发展。可能这里有些人就不同意了,清代就没发展,落后的让我们从世界顶点跌落到世界冰点,让我们遭受了百年国耻。

我就简单说三点,首先是人口,这个无需多说,这个是实打实的;其次是版图,这里可能又有很多人要说了,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割了那么多土地,还有脸说?虽然我个人也不喜欢清代,但这里还是要说下,直到最后一位清帝逊位,中国的领土面积还是保持在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而且清代割出去未能收复的基本上是嫁给“中国”带来的嫁妆,“中国”的核心区可是一块不落的全齐活着。最后是民族融合,这个融合不是像五胡乱华时期那么暴力,是一种和风细雨的渐进过程。看看当今世界此起彼伏的民族事件,著名像美国的黑人问题、苏格兰公投、加泰罗尼亚独立等,这些都是一个难以抚平的伤痛,这样就会庆幸这个民族融合有多重要。

那么是什么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是兼容并包的务实态度的中国人,一直向前看,力求走得更远。发生过的事也不会去懊悔,我们只会默默的用汉字记载在史书里,当成我们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的实用经验主义添砖加瓦。真正的中国,不是一两个朝代能代表的,而是你我他这样有着精神内核传承、外圆内方态度的中国人一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的,而不是靠着什么莫名其妙的血统、狭隘小气的算计得来的。

从基础、存续、表现和发展四个方面看,“中国”是一直存在的。怎么看“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都不像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先祖刚刚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有什么?什么都没有,还不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出来的,靠着文字的记录,一点点的把经验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我们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站住脚了,我们开始细细打量周围的一切,开始有华夷之辨,我们有头脑有拳头,就是这块的老大,我们就是中国。

在后面几千年的演变中,在华夷秩序中,我一直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直到近代,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似乎背负不是中国的称谓了,因为有了列强的存在,我们心态就有点失衡,开始怀疑起我们自己了,我们还是不是中国。是,我们理所当然是,我们的人还在,我们的精气神还在,我们的物质基础还在,我们的“中国”自然还在,谁一路走来还没有个休息的时候,何况我们一直走了五千年了,中间又不是没有休息过。

最后送上《文明五千年》做个小结。

巍巍中华,昌兮盛兮。

三皇五帝,开脉嗣继。

夏禹成汤,礼周强邦。

春秋战国,秦扫八荒。

楚汉相争,终为至尊。

三分归晋,风骨犹存。

南北朝易,始有强隋。

盛唐空前,五代相替。

宋夏辽金,蒙元归一。

明扬四海,康乾犹威。

中华破立,共和建极。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