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德国外交官:欧洲“自主”之路,既不追随中美,也不保持“等距”(德国外交事件)

导读: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关于“欧洲战略自主”的论述再次引发热议。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欧洲必须重新调整外交政策——既不偏向中美任意一方,也不是简单地在中美之间保持“等距”。真正自主的欧洲外交政策必须找到独立的“第三条道路”,同世界其他主要力量共存,以平等互惠为原则处理重大国际问题,在多极世界中引领自身向前发展。

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接受采访,引发了关于欧洲战略自主的新一轮讨论。马克龙表示,欧洲应成为美国和中国之外的“世界第三极”,而不是成为两国的附庸。一些欧美人士强烈指责马克龙的观点,称当前正值在危机之际,亟需北约全面协同一致,而马克龙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大西洋两岸的团结。

但与此同时,马克龙的言论也得到了另一些人的赞同。

图片来源:新华社

“欧洲自主”并不是个新话题。现任德国总理朔尔茨早在年担任默克尔政府副总理时就表示:“未来几年最大的外交政策挑战是,欧洲必须在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以及其他亚洲、非洲或拉美大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多次强调欧洲独立自主。年,默克尔曾说,“我们可以完全依赖他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句话当时激怒了不少人。她还指出,尽管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常常与美国一致,但并非总是如此。

朔尔茨政府继续坚持欧洲独立的路线。在2022年11月访华之前,朔尔茨表示,德国对建立全球政治集团不感兴趣,孤立中国是错误的。后来他强调,在世界日益多极化的进程中,欧洲应保持独立,且德国与欧洲应尽量与美国建立平衡的伙伴关系。他否认美国和中国之间将展开新的冷战,并表示德国与欧洲并不热衷于搞“民主”与“非民主”的对抗。

如果马克龙认为欧洲的战略自主已经实现,或许有一定道理。欧盟必须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让美国、中国等左右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欧洲毋庸置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使其势在必行。2022年,欧洲有4个跻身世界十大经济体。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减半,仅剩德国和英国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十。届时全球最大的几个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印度、印尼和巴西。即使是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也无法单独对国际局势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期九个欧盟成员国呼吁对欧盟共同外交和国防安全政策的决策方式进行全面改革,要求在关键的国防和外交问题上采用多数表决制,而不是全体一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同意用一个声音说话并不能表明采取何种立场。目前,欧洲在应该推行何种外交政策上往往意见不一。一些认为,欧洲应效仿冷战时期,拉拢美国,压制俄罗斯,把中国排除在外。但另一些则表示,这将导致欧洲在一定程度上盲目追随美国,并令欧洲卷入不必要的危机。

“跨大西洋主义者”总是强调美欧之间深厚的历史纽带、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欧洲秩序重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美国对维护欧洲安全的总体重要性、以及“华盛顿共识”所支撑的密切经济联系:平衡预算、放松监管、商品和资本自由流通、公平竞争。这些都没错,然而也有其他人士指出,拜登政府虽然仍宣称保障欧洲安全,但其实际行动已然背离了双方共识。

美国此前推出了《芯片和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筹措超1万亿美元投资计算机芯片和绿色技术领域企业,前提是有关企业必须在美开展业务,且不能与中国有太多的业务往来。这两项法案违反了WTO规则,可能导致欧洲企业迁往美国。而被广泛视为亲欧派的拜登政府正是这些政策的推行者。2024年美国又将迎来总统大选,那时又会发生什么呢?毕竟,美国已经有过一位称北约为“过时”、视欧盟为“敌人”的前总统特朗普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此,欧洲必须重新调整外交政策——在中美之间既不偏向任何一方,也不简单地保持“等距”。真正自主的欧洲外交政策必须找到独立的“第三条道路”,从而在未来多极世界中引领自身向前发展。在这个多极世界中,欧洲应该致力于成为一极,与美国、中国以及巴西、印度、印尼、非洲,甚至俄罗斯等新兴伙伴并立。这样的政策应当被囊括在德国政府目前正在拟定的“新对华战略”中。而即将于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次中德政府间磋商将是朝着“新欧洲道路”迈出步的合适时机。

所有重大全球问题的应对都应在以互惠为基础的独立政策框架内加以考虑。各国应当促进贸易往来,让企业能够自由进行贸易和投资,不受过多政府指令的阻碍。科技合作应该像文化交流一样蓬勃发展,而不必过分担心来自外部的负面影响。政治问题应根据欧洲自身利益来决定。在这一点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是对的,那些对欧洲不重要的问题不应该对欧洲与其他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之,欧洲也不应介入其他与中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争端,除非欧洲的利益受到威胁。将目光转向当前欧洲政治中最重要的问题——危机,这也意味着欧盟应该继续坚定地应对由此产生的挑战。

总而言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将为欧洲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带来繁荣。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Recalibration required"

责编 | 宋平 栾瑞英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秦迦勒、杨恒瑞、庄舒涵、刘芷彤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网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