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了,疯起来,释放我的多巴胺!专家提醒:取“乐”有道,莫让“快乐密码”变毒药(怎么能释放多巴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徐尤佳

“考完啦,考完啦!”伴随着悠长的铃声,又一年的高考落下帷幕,在杭城各个高考考点外,考生们纷纷走出校门,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喜悦。

是和家人们一起庆祝,和兄弟们一起打游戏开黑,和姐妹们一起逛街旅行,还是最后一次在校园里留念……向过往的岁月告别,去体验更加广阔的世界。

对考生们来说,人生中从来没有哪个阶段像高考后的这几天一样,让人彻底地表达释放激动、兴奋、喜悦等情绪,网上也有“高考前,高考后”的一系列对比梗图,“高考结束的那晚你干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每年也会固定上热搜,当回首过去,“高考后的释放”将会和紧张的高考一起,成为自己记忆中最“靓丽”的一段时光。

为什么高考后的两三天让人如此难忘?

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孟意琳解释,除了心理上的感性原因外,从医学角度讲,这段时间人会经历一个“多巴胺”高峰,给人带来强烈的精神和感官冲击。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多巴胺是一种合成于大脑或肾脏中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它可以作用于大脑各个部分,包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海马体等,对解决问题、复杂思维、记忆、智力和语言都很重要,在运动、认知、睡眠、调节内分泌等活动中都有参与。

把多巴胺和“产生快乐”联系在一起的认知源于多巴胺参与大脑奖赏机制的过程。有研究证实,当我们在内心对即将或者可能获得的奖赏,达到的目标有某种期许,又或者是令其感到新奇,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在期待的过程中,多巴胺水平会持续升高,让你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当需求被满足或目标终于达成时,多巴胺会快速给你带来兴奋和活力的感觉,某种程度上,高考实际上就是一个有着“超长进度条”的“多巴胺任务”。

在许多人看来,多巴胺是“快乐密码”,是一种可以“制造幸福”的物质,有同学就要问了:如果我让体内的多巴胺的分泌始终保持高水平,那是不是天天都有开心又有干劲了?

这个想法大错特错。首先,临床研究发现多巴胺水平异常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分泌过量会过度消耗体力和热量,甚至猝死,像“亨廷顿舞蹈症”就是多巴胺分泌过多而导致的疾病,另外多巴胺功能亢进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多巴胺分泌水平过低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动力完成工作或学习,临床研究发现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人群中就有多巴胺水平分泌过低的症状,而多巴胺水平严重过低会导致手脚不自主地颤动,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

其次并不是所有有益活动都会产生多巴胺,各种上瘾行为(吸烟、酗酒、、沉迷电子游戏、药物滥用等)也可以快速产生多巴胺,因为多巴胺是一种“奖赏”激素,它会鼓励让你一直去做那些感觉兴奋和刺激的事情(无论好坏),以获得同样的愉悦感,长期沉迷于此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与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然后又刺激你去寻求更多的多巴胺型快乐,造成的恶性循环。

生活中,无论是手机里的短和手游,时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盲盒、扭蛋、抽奖等活动,还有今年爆红的以浓烈色彩、缤纷混搭为卖点的“多巴胺穿搭”风潮,都利用了多巴胺的作用机制,人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在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大脑就开始分泌多巴胺,产生“快乐”,但很快这种太过容易获得的“快乐”就会消失,并伴有更大的遗憾,空虚、失落,一直到下一次类似行为的到来。

而且根据最新研究发现,许多实验动物在完全没有任何新鲜刺激的情况下,其大脑的新皮质区域仍然会定期地释放多巴胺,研究人员认为,多巴胺的定期释放会让生物们在缺乏明确奖励的情况下仍然有动力出去觅食或者自由活动,这会提高生存概率。换句话说,多巴胺的作用被拔高了,与其说它是“快乐密码”,倒不如说是一种让生物不至于整天躺平的一种“分子闹钟”。

总而言之,当神经细胞产生多巴胺时,人们能体会到快乐,但这种快乐不是持久、稳定的快乐,而是一种易于消退的快乐。多巴胺并不是“快乐密码”,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能让人感受兴奋激动,激发动力,也让人永无满足,甚至走向极端。长久而稳定的快乐并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坚持、自律,之后才会收获。

在了解多巴胺的产生和作用原理后,我们就可以开展对策,避免自己陷入“成瘾陷阱”,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

在日常中给自己树立目标,专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当目标实现的时候再奖励自己一些多巴胺型的快乐。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然后给与自己多巴胺型的娱乐奖励,比如吃一顿大餐,打半天游戏等,这种正向的成就感有助于摆脱低级廉价的神经刺激,建立良好的多巴胺循环。

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产生兴奋感,研究表明跑步10分钟就能增加大脑中流向双侧前额叶皮层各个位点的局部血流量,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增强执行能力,跑步本身的煎熬,也能带来一种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快感。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