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水果的季节

网上有关“各种水果的季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各种水果的季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春季水果

1月:木瓜、樱桃、红香蕉、草莓、番茄、柑橘橙、杨桃、番石榴、青枣、甘果蔗、无花果、牛奶蕉、柑桔、鹤首瓜、柿子等。

2月:木瓜、血橙、香蕉、杨桃、青枣、樱桃、草莓、番荔枝、甘果蔗、番石榴、 牛奶蕉、柑桔、鹤首瓜等。

3月:枇杷、樱桃、红香蕉、草莓、杨桃、青枣、番荔枝、甘果蔗、番石榴、 牛奶蕉、柑桔、果桑、鹤首瓜等。

2、夏季水果

4月:枇杷、樱桃、草莓、荔枝、番茄、甘果蔗、番荔枝、蛇瓜、果桑、番石榴、 牛奶蕉、鹤首瓜、柠檬、山竹、芒果、四月李子、羊角蜜瓜等。

5月:芒果、樱桃、油桃、荔枝、香蕉、蛇瓜、番茄、番荔枝、黄皮、番石榴、 牛奶蕉、果桑、鹤首瓜、李子、西瓜、桃、香瓜、柠檬、莲雾、火龙果、油梨、羊角蜜瓜等。

6月:芒果、樱桃、香蕉、火龙果、柠檬、杏、黄皮、番茄、桃、香瓜、荔枝、番荔枝、蒲瓜、果桑、番石榴、 牛奶蕉、鹤首瓜、李子、西瓜、台湾莲雾、菠萝、火龙果、油梨、榴莲等。

3、秋季水果

7月:芒果、葡萄、番石榴、香蕉、百香果、柠檬、番荔枝、西瓜、菠萝蜜、桃、番龙眼、哈密瓜、牛奶蕉、番茄、荔枝、蒲瓜、黄皮、李子、枣、香瓜、莲雾、菠萝、火龙果、油梨、龙眼等。

8月:芒果、晚熟樱桃、哈密瓜、木瓜、菠萝蜜、香蕉、龙眼、榴莲、黑提子、杨桃、番茄、番荔枝、蒲瓜、番龙眼、番石榴、 牛奶蕉、鹤首瓜、日本甜柿、枣、西瓜、香瓜、柠檬、菠萝、火龙果、油梨、百香果等。

9月:香蕉、芒果、菠萝蜜、哈密瓜、山楂、香瓜、番荔枝、木瓜、榴莲、鸡蛋果、百香果、杨桃、番石榴、番龙眼、牛奶蕉、鹤首瓜、日本甜柿、西瓜、葡萄、柠檬、油梨、菠萝、火龙果等。

4、冬季水果

10月:山楂、香蕉、芒果、杨桃、柚子、桔子、无花果、苹果、梨子、猕猴桃、晚熟葡萄、冬枣、石榴、橙子、柚子、龙眼、甘蔗、香蕉、芒果等。

11月:甘蔗、苹果、荸荠、橘子、柚子、台湾青枣、火龙果、橘子、葡萄柚、冬枣、猕猴桃、石榴、梨、木瓜、香蕉、榴莲等。

12月:血橙、橙子、苹果、台湾青枣、柚子、榴莲、冬枣、台湾青枣、火龙果、猕猴桃、梨、木瓜、百香果、杨桃、草莓、菠萝、油梨、红香蕉、车厘子等。

扩展资料:

一、木瓜

木瓜(学名: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蔷薇科木瓜属,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10米,叶片椭圆卵形或椭圆长圆形,稀倒卵形,长5-8厘米,宽3.5-5.5厘米,叶柄长5-10毫米,微被柔毛,有腺齿;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暗**,木质,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

二、枇杷

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其花可入药。

树高3~5米,叶子大而长,厚而有茸毛,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别名又叫芦橘、芦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

三、芒果

芒果是杧果(中国植物志)的通俗名(拉丁学名:Mangifera indica?L.),芒果是一种原产印度的漆树科常绿大乔木,叶革质,互生;花小,杂性,**或淡**,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核果大,压扁,长5-10厘米,宽3-4.5厘米,成熟时**,味甜,果核坚硬。

四、葡萄

葡萄(学名:Vitis vinifera?L.)为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叶卵圆形,圆锥花序密集或疏散,基部分枝发达,果实球形或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五、草莓

草莓(英文学名:strawberry、拉丁学名:Fragaria × ananassa Duch.),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茎低于叶或近相等,密被开展**柔毛。叶三出,小叶具短柄,质地较厚,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绿色,几无毛,下面淡白绿色,疏生毛,沿脉较密;叶柄密被开展**柔毛。

聚伞花序,花序下面具一短柄的小叶;花两性;萼片卵形,比副萼片稍长;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椭圆形。聚合果大,宿存萼片直立,紧贴于果实;瘦果尖卵形,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24节气中的夏至是什么意思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农历四月份,山下已经春去夏来,生长在庐山山顶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大诗人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山上的节气比山下要来得晚一些。这是因为,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气温的不同造成了气候的差异,进而影响自然植被的生长,属于典型的地形因素对气候产生影响的现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经度地带性,维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

如果一个人在暑假的时候,从中国北方的秦皇岛,坐火车一路向西北地区进发,他会看到车窗外的风景由郁郁葱葱的树林,渐渐过渡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最后变成沙海茫茫的荒漠。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从中国东部海边越往西走,越靠近大陆内部,离海洋越遥远,湿润的气流难以到达,降水量越来越少。虽然纬度位置和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相近,但水分条件差异明显,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带,自然带这种因经度变化而变化的分布规律叫作 经度地带性 。

若一个人从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一路向北,穿过欧亚大陆,到达北冰洋沿岸,他会看到自然植被带的变化过程大致是,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自然景观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从赤道到两极,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温下降,降雨量总体也在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与气候相适应的植被类型。自然植被带随纬度发生变化的规律叫作 纬度地带性 。

垂直地带性 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发生更替。白居易诗中的庐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顶的气候便与山脚下明显不同。相对于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气候来说,庐山山顶春天来得更晚,夏季更短促,秋天到得早,冬季更漫长。庐山位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脚的自然植被带(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海拔升高,植被带逐渐过渡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再到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高山草甸。

与庐山自然带变化规律类似的还有中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山脚下的自然植被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只不过横断山脉的海拔更高,主峰贡嘎山海拔高度超过7000米,在高山草甸带之上出现终年不化的冰雪带。从炎热的山脚攀登到雪山顶,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类似于从云南跋涉到北极,又仿佛经历了春夏秋冬,再加上山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所以当地人用“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来形容山里的气候。

从庐山与横断山的对比可以看出来,山峰越高,所拥有的植被带类型越齐全,假设在赤道附近有一座足够高的山峰,从山脚下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就会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植被变化类似。此外,山峰所在的地理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就越简单,比如,位于南极大陆的山无论多么高,都会完全被冰雪覆盖,找不到任何其他植被带,这种情况下,雪线高度降为0米。

雪线 是常年积雪区的下限,雪线的海拔高度随纬度位置的升高而降低。对于同一座山峰而言,雪线在阴坡和阳坡,或者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高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北半球的山峰,南坡(阳坡)由于光照好,气温略高,冰雪融化速度较快,雪线比北坡(阴坡)高。一座山的迎风坡水汽丰富,降雪量大,积雪来不及融化,雪线高度比背风坡低。坡向靠气温和降水量差异影响雪线位置,二者发生冲突时,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气温的影响,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实际的雪线高度比北坡低。此外,雪线高度还受局部地形的影响,同一海拔高度条件下,若一个地方坡度很陡,积雪存不住,容易滑落到更低的位置而融化掉,雪线高度就会比坡度缓的山坡高。雪线高度还有季节变化,一般夏季比冬季略高。

除了以上大尺度大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规律之外,还有许多更小尺度的差异性,它们难以总结成普遍适用的规律,但却无处不在,比如一座人工水库附近比远离水库的地区气候更加湿润,植被更加茂密,一栋房子的房前和屋后气温和湿度也会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差异是大自然的主旋律。

大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科学家通过长期悉心地观察和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便于人们学习,当我们运用知识时,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修正,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科普知识气象小知识

在北半球,夏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你对夏至节气的含义有深入了解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24节气夏至的含义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夏至的由来和意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民用土规测量日影,确定夏至。据《遵宪抄本》:“日北,昼长,日影短,故称夏至。至,极也。”在这个夏日,太阳直射地面,直射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北回归线(北纬23° 26 ')。在北半球的所有地方,这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越往北,这一天就越长。比如海南海口一天的长度是13个小时左右,杭州是14个小时,北京是15个小时左右,黑龙江漠河是17个小时以上。夏至之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民间有“吃了夏至的面,一日短”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魏在《北池夏至》中写道“云至昼峰,夜漏从此”。此时,南半球正处于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期:“一期为鹿角溶解之时;等待蝉开始歌唱;等三个半夏。”虽然和麋鹿同属一个家族,但古人认为它们属于阴阳。鹿的角是向前生的,所以属于太阳。仲夏那天,殷琦出生,杨琪开始衰落,所以正面的鹿角开始脱落。但因为是阴,所以在冬至的角度脱落。由于阴气的感觉,雄性的蝉会在夏至时振翅歌唱;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草本植物,因生于盛夏的沼泽或水田中而得名。于是,在炎热的盛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开始衰落。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为三个“小时”,一般是初三天,中五天,末七天。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迅速,生理生态需水量大。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很大,有“夏至的雨滴值千金”的说法。一般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的降水一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年谱》记载:“六月三时雨。田家以为甜,满城相贺。”可见人们在1000多年前就对这次降雨的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夏至是什么?

夏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地球上所有地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向开始,在除南极和南极圈极夜区以外的西北方向落下。

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凌晨2点42分开始破晓,4点45分太阳升起。晚上19:46太阳落山,晚上21:49天完全黑了。完全黑暗只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时间是15个小时。如果继续往北走,黑夜会进一步缩短。北欧的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奥斯陆等城市,午夜的天空依然明亮,你可以在夜空下看书。当我们到达北纬66.4°以北的地区时,我们可以看到午夜的太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在那里人们可以享受24小时的日光浴。

夏至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运行速度略慢,导致一年中太阳在北半球的时间比南半球长8天,所以北半球的夏天略长。

夏至的特征

夏至是白天最长,太阳角度最高的时候,但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靠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积累,还没有达到最大。俗话说“暑热难耐”,真正的炎热天气是从夏至和立秋开始计算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国各地气温最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然而夏至不热”,“夏至三庚,头落”。夏至虽然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过后,气温还会继续上升,大概二三十天就是最热的一天了。入夏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强烈,午后至傍晚经常形成雷雨。这种热雷雨来去突然,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被田地隔开的夏雨。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巧妙地借用南方的这种天气,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东升西下,路有晴而晴”。

夏季习俗谚语

1.夏至不下雨的时候是干燥的。

2、清明高粱小满谷,芒果芝麻夏至豆。

3、进入夏至六月,黄金季节跳动。

4.夏至东南风18天后下大雨。

5.夏至起东南风,平地撑船。

6.夏至,锄头不能歇。

7.夏至有雨,仓房有米。

8.冬至太冷,夏至又太冷。

9.夏至狗无处可去。

10.夏至,无处可去。

1.爱玩夏至,冬至夜睡。

12.霜降始于冬至,长江枯于夏至。

13、夏至烂,梅雨一餐。

14.夏至无尘,有尘,大黄风吹四十五天。

15.夏至雨滴价值数千美元。

16.芒种按日种,夏至时种。

17.夏至的雨应该是初秋。

18.夏至的杨梅满是山红,酷暑的杨梅会出没。

19.春满绿,夏至半,秋无人,冬无人。

20、芒种焦鸡,夏至烂草鞋。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什么意思?

1.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有哪些习俗?

2.2019夏至科普知识,二十四节气夏至是什么意思?

3.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节气是什么意思?

4.夏至节气是什么意思?

5.夏至节气的历史是怎样的?

6.关于2019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着怎样的传说?夏至吃狗肉的故事?

7.夏至节气是什么意思?

8.二十四节气和夏至有哪些习俗?

9.详细讲解二十四节气——夏至

10.与二十四节气和夏至有关的习俗

1.气象科普小知识

1 科学家根据味觉与食品温度的关系,将食品归纳为喜凉食品和喜热食品。通过大最试验,得出了喜凉食品和最适宜温度为:冰淇淋为-6℃,水为8—13℃,果汁为10℃,,汽水为5℃,冷咖啡为6℃,啤酒为 9—10℃;喜热的食品温度在60—65℃,对人体最为适宜。

2 这种天气在北方持续的时间较长。宜多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千金翼方》载:“秋冬间,暖里腹”。我国冬天的饮食习惯的确是多食蛋禽类、肉类等热量多的食品,而烹调多半采用烧、焖、炖等方法,其中以“冬令火锅”最受青睐,经久不衰。当然,干燥寒冷天气下,也必须注意饮食平衡,尤其要注意多食蔬菜(火锅也要尽可能地荤素搭配),同时还要适当吃一些“热性水果”,如:柑桔、荔枝、山楂并且喝些药酒、黄酒等。

3 依据我国季风气候的规律,我国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这样的天气特征。在北方深秋季节,“燥邪”易犯肺伤津,引起咽干、鼻燥、声嘶、肤涩等燥症,宜少食辣椒、大葱、白酒等燥烈食品,而应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萝卜、百合、豆腐、芋头、银耳、鸭肉、梨、柿、香蕉、苹果等,多饮些蜂蜜水、淡茶、菜汤、豆浆、莲子汤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2.科普气象知识80字

“枕上诗篇闲处好,门前景物雨中佳”。 春雨是迷人的,下雨天走出户外,伫立在雨中,或在雨中散步,聆听细小的雨珠滴落在撑开的雨伞上,发出咚咚的响声,这声音仿若翠玉碰击,好似珍珠坠地,听了令人激动,使人振奋,无怪乎古人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言绝句。

地面上万物被雨水冲洗,灰尘无影无踪,大脑里一切欲望和杂念,全被这雨水荡涤得干干净净。下雨天空气中含蓄有大量的负离子,郁闷的人会使心绪登时愉悦;烦躁的人会使心情趋于平静。作家们思路不畅时,往往会到雨中去启发灵感,寻找创作的冲动。据说古代有一位学者叫解学诗,有一次在雨中散步,因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几个年青人见了捧腹大笑。解学诗灵机一动,赋诗一首“春雨贵似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诗,笑死一群牛”。诗人巧妙地回敬了这些幸灾乐祸的旁观者。

春天雨少,更感到春雨可贵,雨象难得。我们应充分把握春雨来临的机会,去接受春雨的滋润和洗礼。

那么春天为什么会雨水稀少、如油之贵呢?我们知道,下雨要有云,云是天上飘浮着的“湖泊”, 含有成千上万吨水。不过云里的水却是无数的极细小的水珠,这些小水珠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左右。这么小的水珠,轻如鸿毛,它被云朵下面的热气流捧托着,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当云里的小水珠,变得越来越大,重量超过上升的热气流的浮力时,才降落下来,这样就形成了雨。夏秋季高空的温度高于摄氏零度,气流起伏变化很剧烈。起伏着的气流会迅速使小水滴相互合并,由小变大,形成雨滴。春天就没有这样的气象条件,只有当北方过来的的冷气流与南方的暖湿气流相撞汇合时,才会形成下雨的条件,所以春天一般雨水偏少。

当我们明白了“春雨贵似油”的道理后,就应该去体一下沐浴春雨的滋味,享受享受雨中漫步的乐趣。最理想的地方是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国外气象物理学家最近又对雨中散步作出了新的解释,大气层的高处有很多有害物质,如宇宙射线、地面污染物的聚积、多种元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混合物等。这些污染物大都附着在悬浮的雨滴上,如果雨滴不降落,它们便滞留在空中。但由于细雨降落的速度慢,雨滴与污染物下降的速度不一致,雨滴就能摆脱污染物的“纠缠”变得“冰清玉洁”。所以在绵绵细雨中散步,享受着不受污染的雨滴润泽,对人体来说确是一项有益的运动。而在大雨中漫步,由于大雨时雨滴从空中降落到地面时间短,污染物会伴随雨水一起降落,故对人体可能带来不利。 (作者:曾振华 责任编辑:韩青)

3.关于气象的科学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

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

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98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 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4.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一)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3、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4、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6、乌龙打坝,不阴就雨.7、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8、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9、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10、鱼鳞天,不雨也风颠.11、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11、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12、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1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14、云吃雾下,雾吃云晴.1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16、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1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18、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19、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二)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2、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3、开门风,闭门雨.4、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5、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6、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7、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会晴.8、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10、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11、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1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暴雨.13、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14、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1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16、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17、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18、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19、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20、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21、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22、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三)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2、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降大雨.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5、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6、春雷十日阴,冬雷十日寒.7、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8、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四)观物象测天谚语 1、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2、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3、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5、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6、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7、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8、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9、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10、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11、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12、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13、猫洗脸、青蛙叫雨必下.14、螳螂乱飞,有阵雨.15、蜘蛛结网,久雨必晴.16、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17、蛇过道,大雨到.18、知了鸣,天放晴.。

5.生活气象小知识

(meteorology)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 农业气象学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33131学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又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如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学等。

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编辑本段研究的任务1、观测 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解释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3、分析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

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4、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 动力气象学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

根据大量探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

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编辑本段发展的进程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主要指16世纪中叶以前这一漫长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由于 军事气象学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中国在这一时期,在此领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的。远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

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的书籍,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

气象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的最早发明。在西汉时(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

欧洲到20世纪才有用候风鸟测风的记载。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

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雨。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中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

所以中国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亦最悠久。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中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在国外,气象学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气象学》(Meteorolosis)一书(约在公元前350年)综合论述水、空气和地震等问题对大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解释。

现在气象学的外文名字就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原书名演变而来的。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中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

6.气象小知识,急

(meteorology)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 农业气象学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又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如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学等。

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编辑本段研究的任务1、观测 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解释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3、分析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

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4、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 动力气象学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

根据大量探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

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编辑本段发展的进程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主要指16世纪中叶以前这一漫长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由于 军事气象学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中国在这一时期,在此领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的。远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

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的书籍,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

气象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的最早发明。在西汉时(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

欧洲到20世纪才有用候风鸟测风的记载。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

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雨。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中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

所以中国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亦最悠久。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中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在国外,气象学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气象学》(Meteorolosis)一书(约在公元前350年)综合论述水、空气和地震等问题对大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解释。

现在气象学的外文名字就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原书名演变而来的。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中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发展初期 发展初期包括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时由于欧。

7.请提供一些与气象相关的趣味科普知识

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8.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1.降温

据统计,中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

2.大雪

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3.冻雨

冻雨是从高空冷层降落的雪花,到中层有时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层,又成为温度虽低于0℃,但仍然是雨滴的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滴从空中下降,当它到达地面,碰到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时,立刻发生冻结,就形成了冻雨。出现冻雨时,地面及物体上出现一层不平的冰壳,对交通、电力、通讯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

4.雾凇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中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

5.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扩展资料:

1.早晨有露水一般是晴天

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好的天气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散热很快,田野上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含水汽的能力就减弱了,这样水汽就纷纷地凝附到草叶上、树叶上、石头上。而多云的夜间,地面上好像盖了一层大棉被,热量不易散发出去,气温不下降,蓄寒的水汽也就不容易凝结成露水了。

2.雨后经常会有彩虹

一场大阵雨后的空气中,天空就飘浮着许多小水珠。它们就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三棱镜。太阳光通过它们时,先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然后再反射回来。这时,如果有人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一条色彩缤纷的彩虹。

3.冬天一般都会下雪

冬天来了,为什么会下雪呢?这是因为冬天温度低,地面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而高空云层的温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小冰晶、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它就从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就是下雪了。如果有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的温度比较高,就好像一只大手托着雪花似的,雪花在云层里长大的时间就会长一些,降下的雪花也就比较大。

4.先看到闪后听到雷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传到地面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光每秒钟要传播30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只能1秒钟传播0.34千米。声速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闪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大,有的声小。你可以根据声音传到地面的时间大致判断云层到地的高度。光到地面几乎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认为是0,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间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闪电处到你的距离了。

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关于“各种水果的季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8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