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普-

网上有关“什么是科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科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科普:普及科学知识

科普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科学普及.老实讲,这样的解释跟不解释没什么区别.要解释科普这个词其实很困难,因为据说压根儿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科普这个词的提法就是错误的.在外语中,就找不到能够相对应的词汇出来.

普及的概念大家都清楚,就是普遍地传到,普遍地推广,以使被推广的事物大众化.如果按这个意思来理解科普,那科普就是普及知识.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科普等同于教育了.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教授人们知识,而且远比目前所谓的科普教授得详细认真,应该说普及得更彻底.二是科普没有必要.因为相当多的知识不可能被普及也没有必要被普及.比如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比如说显微外科和热处理,这些知识可能被普及吗?有必要让大众都懂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科普不是要普及什么知识体系.其实科学还有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意义: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通俗地理解这句话就是,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符合道理的分析,然后得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你的想法及做法就是科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并不仅仅是知识,它更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思维与实践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他的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他一样会不断地犯错误.

这样来看,科普的意义就应该是普及一种思维方式了.因为如果人人都学会了正确地观察事物,正确地分析事物,正确地运作事物,他所得到的结论和结果就会是符合科学的.至于他能够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分析研究与运作,那是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他所进行的活动就可能会更复杂,得出的结论也就可能会更精细.但无论是孩童还是科学家,只要他的分析研究与运作是正确的,他就是科学的.这种思维与运作的方式,我们就叫作科学精神.事实上,科普的意义就在于普及科学精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他才可能会对事物产生科学的兴趣,也才可能去观察、去分析,也才敢于提出疑问,也才能够去探索.反之,一个肚子里装了不少科学知识的人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他不仅难于发现真理,甚至可能在明知真理时却反对真理.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

科普工作中常常会向公众宣传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展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千气象.它与学校的知识教育不同.科普注重的是通俗性、趣味性.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为进一步弄清真象而去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科普还会通俗地介绍一些知识和技术,以使公众对其有个一般性的了解.我们将这称之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一个公民应该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有所了解,这样会对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有好处,也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提示性帮助有好处.比如说,我们得到一些营养学方面的科普教育,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吃得更健康;我们得到一些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就知道了在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做等等.有很多简单的知识和道理并不一定天天会用到,但知道得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兴许哪天在遇到一个问题或一个情况时,你就会因此而受益.这也是科普的意义.

科普就是让全社会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创造一个科学的氛围,是一个让公众很轻松地就能知晓天下事的方法.

什么是科普文,科普文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政府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本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比如说美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科普,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会的促进和支持。 美国有一个NSF科普计划,此计划支持的项目分为科技馆、传媒以及青少年与社区科普三大块。

科普教育的普及有什么好处?

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如下:

1、说明性:科普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是科普文,就要在文中介绍科学知识;

2、单一性:一篇科普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科学知识;

3、通俗性:科普文介绍的知识大部分是普及性的,所以一般要求用通俗有趣的浯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

科普文章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和社会教育。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

科普文的作用:科普文是指通过文章作品,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科学客观的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起到启蒙思想的职责。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

(1) 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

(2)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调动公民学科学的积极性。

(3)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弘扬科学精神。

(4)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促进经济发展。

(5)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科普普及的时间轴

2002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了法制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2003年6月29日,在《科普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

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份改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

关于“什么是科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8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