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药常识

网上有关“中药煎药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药煎药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中药常识中煎药用具的选择方法是什么

煎药容器以沙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 器、搪瓷容器(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 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

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 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 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人体吸收 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铜绿。

这些 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2.中药煎药用水有什么讲究

中药煎药用水选择《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提到了煎药用水的重要性,他指出“陆羽烹茶, 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

古人提倡根据方剂的特点 来选择是用“流水”还是“止水”煎药。所谓“流水”是指无污染的江河之水,“止水”是指潭池中静止不流动的水。

现代研究认为,“流水”含钙少,水软;“止水”含钙多,水硬度高。据《梦溪笔谈》记载,人参汤需流水煮,用止水则 不验。

现代人一般难做到古人对煎煮用水的要求,多使用自来水煎药,它基本符 合古人要求的洁净、新鲜、流动的原则。另外,还有使用矿泉水、蒸馏水等。

3.中药煎煮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具体如下 (1) 煎药器具: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锅为好,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

(2)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散,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3)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cm。

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 (4) 中药煎煮时的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物成分挥发。

4.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那些

中药煎药方法 煎煮前——— ●清洗 中药材是否需清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 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

煎煮中——— ●用水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如果真的有人一边煲药,一边不断把药汁倒来倒去,作为煲中药的标准,这样瞎折腾其实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药。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而不是机械地用3碗水煮药。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义在于,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时间 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

楼步青说,沸腾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如果有“大头虾”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令药汤太浓,这时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

●复煎 许多老人家习惯于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煎煮三次。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这样未能将药效发挥至最佳。

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样,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后——— ●立即滤取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煎煮器——— ●瓦罐沙锅最好 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传统的沙锅、瓦罐以及陶瓷,不会与各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缓慢,煎出的汤剂质量好。

不锈钢属于钝性元素,也不会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现在许多大医院的煎药器皆为不锈钢锅。但铁质煎器,虽然传热快,但不仅易氧化,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它能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色泽加深,还会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对于微波炉加热是否会影响中药药性,目前未有定论,所以楼步青亦不推荐以微波炉加热中药。 此外,楼步青提醒,若以药煲煎煮过有毒性的外用药,应洗净后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质残留。

药师提醒:注意先煎、后下 中药的煎煮指示上,常会出现“先煎”、“后下”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所以应严格遵照中药师的煎药指示。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中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5.熬中药有什么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

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

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

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

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

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

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

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

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 *** 。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

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 *** 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6.煎药对水有什么讲究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 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 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 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 煎药前药物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 ~ 30分钟,使其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 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 ~ 10倍,或者加到 高出药面2?3厘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7.中医知识,熬药常识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中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太难得了!家庭必备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背口诀如下:

1、防风通圣、桂枝茯苓丸、理中丸,可以治疗胃肠不和。

2、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解表外邪。

3、甘草、芍药、川芎、当归,四物汤,益血养阴,可以调经活络

4、人参、黄芪、党参、枸杞,四物汤,补气养血,可以增强免疫力。

5、大黄、芒硝、芍药、生姜,大承气汤,可以治疗便秘。

6、炙甘草、生姜、大枣,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可以增加消化功能。

7、当归、川芎、生姜、枸杞,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活络。

8、桑白皮、五味子、麦冬、枸杞,六味地黄汤,滋阴润燥,补肾养肺。

9、石斛、枸杞、黄芪、天麻,四神汤,益气养神,滋阴补阳。

10、桂枝、芍药、甘草、生姜,调和中气汤,治疗脾胃虚弱。

11、黄芪、当归、川芎、红枣,四物汤,补气养血,调经活络。

12、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通络四物,舒筋活血,止痛消肿。

13、甘草、白术、陈皮、桂枝,理气丸,治疗胸腹胀痛。

14、白芍、茯苓、木瓜、甘草,四妙丸,调和气血,治疗脾虚水肿。

15、羌活、川芎、独活、细辛,四神散,舒筋活血,止痛消肿。

中医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从事中药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系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中药学和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药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常用实验方法和药理法规;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没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

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可以用它们来对付百病,我们更可以将其用在食疗之中,调养自己的身体~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 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 每天吃一点, 健康 延年好福

山楂: 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 首屈一指的补气药

生姜: 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白茅根: 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菊花: 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薏苡仁: 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甘草: 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花椒: 麻辣医生,驱寒很有性格

. ........................................................................................

中药药性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清热之最———石膏 ;

泻火之最———黄连 ;

降气之最———沉香 ;

生津之最———石斛;

化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

辛凉之最———薄荷 ;

止痛之最———元胡 ;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

补阴之最———女贞子;

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舒肝之最———郁金 ;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

清痰之最———贝母;

退黄之最———茵陈 ;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

当归: 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红花: 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益母草: 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 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艾草: 天然 养生 “舒肤佳”

芦荟: 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 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 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白芍: 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 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玉簪花: 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 ........................................................................................

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

何首乌: 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

枸杞子: 古人的四季 养生 不老丹

冬虫夏草: 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三七: 起死回生“金不换”

芡实: 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女贞子: 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 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菟丝子: 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

后天之本的 健康 源泉

白茯苓: 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

山药: 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

番木瓜: “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

陈皮: 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

藿香: 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丁香花: 香喷喷的暖胃好手

常见病不求人

板蓝根: 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桔梗: 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罗汉果: 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桃仁: 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紫苏: 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南瓜子: 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槟榔: 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茱萸: 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冬桑叶: 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款冬: 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落地生根: 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石菖蒲: 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蓟: 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 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仙鹤草: 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蒲黄: 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健脑安神大法

天麻: 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酸枣仁: 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

红枣: 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黄花菜: 健脑清心,乐而忘忧

桂圆: 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

莲花: 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远志: 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

. ........................................................................................

轻轻松松草本排毒

金银花: 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蒲公英: 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

鱼腥草: 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

决明子: 历史 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枇杷叶: 清肺热的常用药

栀子: 擅长解全身热毒

夏枯草: 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

紫花地丁: 解毒消痈要药

牡丹: 凉血妙品,花中神药

凤仙花: 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黄连: 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

餐桌上的素淡美味

银耳: 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

百合: 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

荠菜: “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

薄荷: 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

茴香: 慢性胃炎的缓解药

白果: 治疗咳喘,当仁不让

车前草: 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 ........................................................................................

消食药

消化食积楂曲麦,内金矢藤谷芽莱。

山楂消化肉食积,治胸腹痛能化瘀。

麦芽消化米面积,回乳消胀解肝郁。

莱菔消食兼理气,食积胀满痰喘宜。

内金消积化结石,各种食积及滑遗。

安神药

重镇安神朱砂磁,琥珀龙骨与龙齿。

养心安神柏枣仁,远志合欢夜交藤。

朱砂解毒清镇心,惊悸不眠神不宁。

磁石安神镇心肝,聪耳明目定虚喘。

龙骨镇惊安心神,固涩平肝治眩晕。

酸枣仁养心益肝,疗血虚不眠多汗。

远志开心窍祛痰,健忘癫痫及咳痰。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白矾蛇床雄硫磺,大风土荆蒜蜂房。

雄黄解毒杀肠虫,湿疹蛇伤痈疔肿。

硫磺止痒治疥癣,内服壮阳通大便。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半夏星白附,芥子皂荚花旋覆,

白前前胡桔二贝,瓜蒌三竹黄沥茹,

大海黄药瓦楞礞,浮石蛤壳藻昆布。

止咳平喘杏冬花,苏子百部矮地茶,

紫菀兜铃桑白杷,葶苈白果洋金花。

半夏辛温燥湿痰,散结消痞治呕眩。

桔梗化痰靠升宣,祛痰排脓利喉咽。

川贝化痰又润肺,燥痰热痰及瘰疬。

浙贝化痰散郁结,热痰瘿瘤瘰疬解。

瓜蒌清肺化热痰,宽胸散结通大便。

杏仁苦降止咳喘,滋润肠道通大便。

苏子降气又化痰,痰多咳喘及便难。

百部润肺治诸咳,灭虱杀虫蛲滴疥。

桑白泻肺治热喘,利水消肿治肿满。

葶苈泻肺又利水,痰壅咳喘饮停积。

这么全的中药表很难找到,赶紧收藏吧!也给朋友们看看,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1透疹7药: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2通窍4药: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

3排脓消肿:白芷,薏苡仁,败酱草,鱼腥草,天花粉,桔梗,穿山甲

4清利头目:薄荷,蔓荆子

5肝郁气滞:薄荷,柴胡

6利咽祛痰:牛蒡子,射干,桔梗,巴豆

7开音:蝉蜕,诃子

8解鱼蟹毒:紫苏,生姜

9升举阳气:柴胡,葛根,升麻,黄芪

10清热解毒:菊花,升麻

11解肌:桂枝(全身)葛根(项背)

12水火烫伤:大黄,虎杖,石膏,地榆,紫草

13生津止渴:知母,芦根,天花粉

14止呕:生姜(胃寒),芦根(胃火)半夏(胃寒)

15炒炭止血:黄芩,荆芥

16安胎:紫苏,(气滞),菟丝子,黄芩(血热),杜仲,砂仁,艾叶,桑寄生,白术,续断,

17凉血止血:桑叶,代赭石,贯众,焦栀子,石韦,竹茹,龟甲,代赭石,墨旱莲

18唯一:

疮家圣药:连翘 ? 呕家圣药:生姜

助阳化气:桂枝 ? 目珠夜痛:夏枯草?

夏月之麻黄:香薷 胃寒呕:半夏

子类唯一通络:白芥子 驱寒除湿:仙茅

唯一敛肺平喘:白果 ? 疗伤续断:续断

摄唾:益智仁 柔肝止痛:白芍

补血圣药:当归 ? 安蛔止痛:乌梅

强腰肾:狗脊 补火助阳:附子

命门之火:肉桂 ? 通阳散结:薤白

生发乌发:侧柏叶 心火下行:牛膝

豁痰:竹沥 ? 灭虱:百部

催生下胎:麝香 ? 大补元气:人参

小儿夜啼:蝉蜕 ? 疟疾之良药:青蒿

温暖中焦:干姜 ? 肝寒之气滞诸痛:吴茱萸

脏腑下垂:枳实 ? 手足龟裂:白及

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 惊痫抽搐:羚羊角

聪耳明目:磁石

19肠痈:败酱草

肺痈:鱼腥草

乳痈:蒲公英

20黄芩:上焦湿热(肺火)

黄连:中焦湿热(心火)

黄柏:下焦湿热(肾火)

21阳明经痛:白芷

少阴经痛:细辛,独活

巅顶痛:藁本

太阳经痛:羌活

善通十二经:威灵仙

22截虐:鸦胆子,青蒿,草果(寒湿),仙鹤草,柴胡(半表半里)槟榔,雄黄,何首乌,砒石

23下乳: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木通,通草,漏芦

回乳:内服炒麦芽,外敷芒硝

通乳: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

24解暑药:藿香,佩兰,青蒿,滑石,扁豆,冬瓜皮

25有汗骨蒸:牡丹皮

无汗骨蒸:地骨皮

26上半身疼痛:羌活

下半身疼痛:独活

上肢风湿痹痛:桑枝,羌活,桂枝,葛根,姜黄

27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靳蛇

风湿热痹最佳选择:防己

28肩臂疼痛:葛根,姜黄,羌活,桂枝(辛温)桑枝(祛风湿热药)

29善治血淋:石韦,小蓟

膏淋:萆薢

石淋:金钱草

所有痛:海金沙

沙石淋:鸡内金

下焦出血:地榆

30清心火: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导赤散

31黄疸之要药:茵陈

32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心阳,脾阳,肾阳)

33温肺化饮:干姜,细辛

寒饮喘咳:干姜

中焦脾胃虚寒:炮姜

34引火归元,补命门火衰:肉桂

35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吴茱萸

36破气:青皮(疏肝),枳实(无疏肝)

37胸痹:瓜蒌,桂枝,陈皮,薤白

38治痰之要药:陈皮,单用治寒痰,湿痰

39脏器下垂:枳实

40行气止痛之要药,健脾消食之及佳品:木香

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木香

41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蛤蚧

42妇科调经之要药:香附,

妇科之要药:川芎

妇科常用药:益母草

妇科调经常用药:丹参

外科常用药:丹参

妇科经产诸疾以及跌打损伤痛:牛膝

活血行气之要药:当归

43消肉积:山楂

消酒肉积:神曲

消面食积:麦芽

焦三仙:麦芽,神曲,山楂

焦四仙:麦芽,山楂,神曲,槟榔

44小儿疳积:使君子

忌茶:使君子

45绦虫:槟榔+南瓜子

蛔虫,蛲虫:槟榔+使君子+苦楝皮

姜片虫:槟榔+乌梅+甘草

杀虫:苦参,贯众,芫花,牵牛子,扁蓄,花椒,川楝子,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榧子,百部,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蜂房,砒石

46生发乌发:侧柏叶

须发早白乌须乌发:女贞子(肾虚)

侧柏叶(血热)

何首乌(肾虚)

47活血+止血:三七

活血+补血:当归

止血+补血:阿胶

凉血+化瘀+止血:茜草

胃出血:白及+枳壳研末

48藤类:通经络

子类:润肠通便,明目

虫类,动物:息风止痉

碳类:收敛止血

贝类:潜阳

矿物类:

49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川芎

血中之气药:川芎

上行头目,之头痛之要药:川芎

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

50 姜黄:温性

郁金:寒性

结石常用药:郁金

51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红花

活血化瘀痛经止痛之要药:红花

52利尿:冬瓜皮,玉米须,益母草,蒲公英

53接骨:土鳖虫,自然铜

54治风通用药:防风

外风:荆芥

内风:天南星,天麻,防风(外风,风寒),钩藤(外风,风热)

解痉:防风,天南星,天麻,钩藤

55脏腑之湿痰:半夏

经络风痰:天南星

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

56燥咳:桑叶,知母,瓜蒌,天花粉,阿胶,百部,川贝母

57肺热咳嗽之常用药:浙贝母

内伤久咳,燥咳,热痰:川贝母

热痰定惊:竹沥,天竺黄

百日咳:百部 中枢咳嗽:百部

实喘:麻黄 虚喘:陈香,磁石,补骨脂,蛤蚧

敛肺定喘:白果

泻肺平喘:桑白皮,葶苈子

润肺止咳:松子仁,榧子,川贝母,百部

纳气平喘:陈香,补骨脂,蛤蚧,磁石

58忌火锻:朱砂,琥珀,雄黄,砒石

59开窍:牛黄(痰火蒙闭心神),远志(痰蒙心窍),蟾酥

60刺激胃:远志

61肺胃气逆:旋覆花,枇杷叶,代赭石

62清热解毒良药:牛黄

63各类闭证:麝香

热闭:冰片

寒闭:苏合香

痰闭:石菖蒲

痰蒙心神:石菖蒲

65气虚: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

66气阴双补,肺脾肾双调:山药,黄精

67肺胃肾阴虚:北沙参

心肺阴虚:百合

肺胃阴心肠虚:麦冬

肺肾阴虚:天冬

胃肾阴虚:石斛

肾阴:熟地黄

68平补阴阳之要药:山茱萸

固精止遗之要药:山茱萸

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山茱萸

69疥疮特效药:硫磺

关于“中药煎药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8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