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医药科普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药科普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 健康 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 历史 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 养生 等内容。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 历史 ,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如今,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 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药有四气五味的说法。
中医的四气是指“热”、“温”、“寒”、“凉”四气。有这样一句话叫“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思就是说,如果得了寒冷的病要吃带热气的药,得了温热的病要吃带寒气的药。也就是阴阳相克。
中医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每一味药可以应对一种以上的症状。例如“辛”这味药专治血管阻塞等症状,可以起到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 薄荷、红花等。还有“甘”,它最好用于身体虚弱或急需大补的人,有补虚、缓急、调和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人参和当归。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开始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药治病的“简、便、验、廉”,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用中医中药,从病人的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 社会 效益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
中医基础知识
身体不同部位冷凉说明了什么
1、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2、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3、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4、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胀;5、痛: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6、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7、疲:气血不足,疲多从外在表现出来;8、乏:气血不足,乏多为身体内在的感。
肚脐下冷凉一宫寒;肚脐上冷凉一胃寒;腰上冷凉一带脉寒;肩上冷凉一胆不通;颈部冷凉一膀胱虚;手臂冷凉一肺气虚;手背冷凉一气不足;大腿冷凉一脾胃虚;大腿冷凉一肠胃虚。入睡难-肝功能下降;睡觉轻一肾功能下降;脸色发白一肺不好;脸色发红一心脏不好;脸色发青一肝不好;脸色发黑一肾不好;脸色发黄一脾胃虚弱;睡觉流口水一脾虚湿盛;前额白发一脾胃失调;头发在两鬓白一肾气亏虚;在后脑勺头发白一肾气不足。
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
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中医在我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也是我们的国粹,中医进入校园对孩子也是非常有益的,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以下是分享的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的相关内容。
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1中医学走进学校,宣扬传统文化,家长表示赞同
其实让中医药走进课堂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不设置考试也不必修,这样部分家长更加赞同学生学习传统的古老的知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于中医药的理解只是短暂停留在,小时候的文化故事,譬如神农尝百草,还有出现在历史课本上对于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扁鹊,华佗的刮骨疗毒,等其中更是对华佗发明的麻 醉 药,麻沸散称赞有加。
这样即传统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让家长表示赞同。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还有不少的网友呼吁让中医,武术,京剧等都出现在在小学初中阶段。
俗话说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状态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国家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非常看重,像现在的双减政策,对于低年级的规划都是注重教育的体现。
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召开大会,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各种关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了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中医药学走进课堂,普及了中医学的短板
中医课程要编入中小学教材了,这个在笔者看来是件好事,传承弘扬中医瑰宝,中医药在一些特殊疾病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像以前没有西药的发展都说靠中医药来治病救人,中医发扬光大是必然的,而且既安全又疗效显著,同时又可以带动附属产业。
像小时候感冒,家长都会泡一些板蓝根水,来缓解,像一些蚊虫叮咬也是用;芦荟涂抹,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西药也是根据中医的方法来进行制作。
所以把中医药学融入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兴趣,报考医学。
中医药学深入人心,更多的人愿意把他融入课堂
在以前没有现代的医疗科技这么发达,所以草药就是一个古老又好用的学科,向未来考取中医药大学,或者是和医学相关的专业,也都是要进行学习中医药的。
提前的让学生进行了解,进行规划也是对于学生一种很好的潜力发掘,如果学生在未来想成为医生,那专业选择的时候就有可能考虑一下中医学专业。
某学校的校长表示,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学习中医药学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中医药学,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生病还是倾向中医调理,不需要动手术,也不会伤到元气。
老师也愿意相信中医药学,对于任何人都是百利无一害的,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相信中医药学,小学生对于中草药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2教材的立意的主旨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本身的含义是: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软文化)和物质技术(硬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动手能力不健全,对事物认知亦不全面,只能从中医最基本的软文化着手,而"软"“硬”失衡的中医药文化,恰以少了一条腿的腐子,无法完全支撑起中医本来的形象,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之类的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法,传说中的伏羲、扁鹊、桐君之类的神人,在没有物质和技术作依旁的空洞宣染下,如同只有色鲜味美,没有营养成份的心灵鸡汤,很容易在心智稚嫩、鉴赏力欠缺的青少年心中,投下神秘、虚幻、玄谈、缥渺的阴影,不啻为自毁中医药形象的拙劣之举。
青少年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为母基的中医药,在学科划分上虽归为自然学科,但其属性实为人文哲学学科范畴,秉承了传统文化许多基因,在科学学养成形之际,过早注入以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所谓中医药知识,势必先入为主地导致青少年的科学观禁锢在以文、史、哲为基础理论,以经验、比类、推演等为手段的传统科学层面,为日后现代科学精神的萌发和科技知识的汲取形成认知上的障碍。
据说,在日本要学习中医,必须先具备现代医学硕士以上的学位,在强有力现代科学理念和精神支撑下来学习中医,才可以免被传统中医药不成熟,甚至荒谬的东西所左右。很难想象在思维不成熟,知识几近白纸的中、小学生中灌输中医药知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中医的"治未病",很多时候都是以《内经》的"上工"说为依托,以“三因制宜”“未雨绸缪”等依据,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证,尽管中医把这说得头头是道,却一下子把中、小学生们带进了混乱的逻辑圈子里:既然“未病”,何以言“治”,这中医不是典型的.“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吗?”理解不到这“未病”只不过是古人在特定历史下无法认识的“已病”罢了。
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科技观形成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很难再摆脱机械循环,心性感悟,笼统囫囵等所谓中医思维的束缚,对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科学精神再很接受,比如中医思维下的"血"概念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与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的“血”概念,完全靠推断,猜想得来的结论,设实证方法加以佐证。又比如中药的"五味",由于必须要配属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于是就有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的阴阳属性分类。而五行机械的配属理论,又人为地将“五味”“五脏”等类比依附,从而产了中药所谓“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中药归经理论,这套类似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的把戏,使得很多“老药罐”掉进“吃醋养肝、吃饴养脾、吃海味养肾”的养生大坑,这种被中医视为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一旦罐输给中、小学生,日后他们再接触到现代药物学,会不会产生被坑被骗的感觉?会不会为鲁迅先生的“中医是有意无意骗子”的“英明”论断所折服呢?
中医业内的泰斗们把中医药的日渐式微,归结传统文化的丧失,中医思维的欠缺,于是原本就崇经尚古的中医药"国学兴医"、“文化兴医”的深沟里,中医全体人员读经典,国人全民学中医思维,所谓的中医药知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中、小学校园。
其实,传统文化也好,中医思维也罢,玩得最深沉和最彻底的莫过于鸦片战争之前的先祖们,他们在传统文化里生,在中医思维下活,士、农、工、商、兵无不被传统文化所浸透、所武装、所熏陶、所滋养,可以这样说,那时的人们想脱离传统文化都难,医生不想拥有中医思维更不可能,遗忘的是,继承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决决大国,却抵当不住只有两百多年西方文化的侮谩,中医思维下的中医药早已被科学思维下的西医学冲击得支离破碎,惨不猝目。
可见传统文化的卵翼,孵化不出现代科技文明,形不成现代互联网、物联网为标志的世界一体化大格局科学成果,中医思维下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天人合一、司外揣内等等中医药知识,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诸如青嵩素、丹参滴丸等需要科学精神,独立自由思想为基础的中医现代化成果。作为尚不完全具备科学原则和精神的中医药知识进校园,必将削弱青少年探索、实证、分析、创新、独立的科学精神之形成,对中医现代化百害无一益,应当慎而又慎。
中医药走进小学课堂3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便已经基本形成了。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得不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来确定病因,辅以中药,从而达到使人康复的目的。
而近日,中小学生们都陆续开学了,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杭州的中小学生和家长们都对新学期的课本感到了一丝疑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课本中出现了“中医药”这本书,在课表中也出现了“中医药”这门课程,不仅是家长们有着这样的疑惑,连老师们对这“突如其来”的“中医药”也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据了解,这本“中医药”的课本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教授主编的,这个课程一共36个学时,基本上平均每1周一节课,主要由科学老师进行教授,而方教授对任课老师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开设这门的主要意义在于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育人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养。这次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开设的课程,是初步的试水,在未来还要开设中学教材。
在我看来,开设“中医药”这门课程是很有意义的,弘扬国粹经典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中医”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说它是“国粹”也是不为过的,而现在让中小学生来学习“中医药”,这本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很好的传承,不仅如此,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学习到了中医药的文化知识,这对他们自身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经历。
关于“中医药科普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