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

网上有关“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 篇1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对”

 1.课件出示“对”字,说一说“对”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对”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对”这个字。

 4.本义两手心相合。

 5.师小结,向着: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

 6.指导书写“对”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妈mā。部件①“女”表示女性。②“马”表示如马似的辛劳。本义甘为子女当牛做马的女人。

 注意女字的笔顺:撇点、撇、横。

 (三)学习书写生字“全”。

 1.课件出示“全”字,说一说“全”字部首、结构。

 2.引导生说出“全”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全”这个字。

 4.师小结:纯玉。

 5.指导书写“全”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四)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回huí”。字形金文像漩流之形本义漩涡(液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引申义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回来。

 (五)、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1.课件逐一出示“住、孩、玩、吧、呀、久”等10个认读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2.10个生字同时出示,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三、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变化与特点,知道小蜗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明白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全”等4个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1.教师利用谜语引入新课。

 2.出示小蜗牛的,谁来看图说说它的模样?

 3.板书课文题目。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讲清要求。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自主识字。

 3.指导分自然段读文,读后说一说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4.分角色朗读,读后评议。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对、妈、全、回”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出示课件)

 2.利用课件演示字和笔顺,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四、课外延伸,激发想象

 鼓励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并用相机拍下来。

 第二课时

 一、趣味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比赛读:蜗牛 大树 发芽 已经 小草 爬呀爬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读课文,思考

 (1)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了什么?

 (2)第二次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3)小蜗牛采回草莓没有?为什么?

 (4)小蜗牛采回蘑菇没有?为什么?

 (5)一年有几个季节?

 2.引导学生交流:在四个季节中蜗牛到底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应该怎么做?

 3.正确朗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引导学生总结,你喜欢文中的小蜗牛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规范书写5个生字,认识部首“子”“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好久”等词语的意思

 能说出四季特定的景象,感受故事中“反复”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识记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模仿运用故事中的“反复”表达。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

 2、2、“激趣”教法设计:创设问题讨论情境

 3、“乐学”学法设计: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瞧:(PPT出示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师举手示意,让生举手回答)对啦,就是这可爱的小蜗牛(PPT出示小蜗牛)。

 2.板书课题《小蜗牛》

 师板书“小 牛”(出示蜗牛)看图识字“蜗”(口述:一只……的小虫子(写“虫”旁);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写“口”);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写“内”)读准

 3.蜗牛的介绍

 1.蜗牛的生活环境:蜗牛喜欢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2.蜗牛的'食物:主要以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为食物

 3.蜗牛的形态:形态多样,但身体结构结构基本相似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阅读《小蜗牛》

 (一)自学

 2.过渡:同学们,想和蜗牛一起玩吗?那就跟随蜗牛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标注自然段

 3.圈画生字词

 (三)群学

 过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蜗牛带我们走了那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小蜗牛还要给同学们介绍新的生字朋友,同学们想交朋友吗?那现在就和蜗牛一起去认识吧!同学们看群学要求:(PPT出示要求)

 1.组长抽生领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领读文中生字词

 3.对学互考生字,给自己认错的生字做上标记,再请人教读几遍。

 (四)群学检测

 1.自读带音生字,数出自己能认读的个数。

 2.小组展示读带音生字

 3.齐读带音生字

 4.去音齐读

 5.个别生挑战读

 6.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巩固

 (五)拓展巩固迁移

 1.认读生字词语

 ①齐读词语

 ③走迷宫游戏巩固

 2.选词填空“孩子 玩具 回来”

 (六)精读课文,随文认写生字。

 (一)学习第一 二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运用“旁边”一词造句。

 2.学第二自然段,

 引读:①春天来了,太阳出来了,冰雪( ),小树( )(板书: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

 ②春天来了,多好玩啊,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 )。

 (二)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春天多美好,小蜗牛决定出去痛痛快快地玩。

 1.引读:小蜗牛(爬呀,爬呀),它看见了小树( )。一天过去了,蜗牛妈妈想,怎么还没回来,一个月过去了,蜗牛妈妈想,怎么还没回来,小蜗牛( ),它看见了碧绿碧绿的草地上长着( )(板书:夏天来了,草莓结果了)。小蜗牛要回家了,它( ),终于爬回了家,告诉妈妈( )。

 3.齐读第三自然段

 4.碧绿碧绿 复习ABAB型 雪白雪白 火红火红 金黄金黄 乌黑乌黑

 (三)学习第四 五自然段

 1.引读:妈妈知道已经是( ),让小蜗牛去( )。(积累“几颗草莓”)小蜗牛( ),爬了好久才爬回来,对妈妈说( )。

 2.板书( 秋天到了,树叶全变黄了)

 (四)学习第六 七 八自然段

 1.齐读六 七 八自然段

 2.发现不同季节树的变化。

 板书(冬天到了,树叶全掉了。)

 3.分角色朗读

 (五)看图读文

 连线练习:将图画与对应的段落连起来

 (五)提问 故事中经历了几个季节?你怎么知道的?蜗牛妈妈是怎么判断出来是哪个季节呢?每个季节小树林呈现出来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六)小组讨论

 蜗牛妈妈一共说了几次话? 小蜗牛到森林去了几趟?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做了几件事?小蜗牛都做到了吗?为什么?

 (七)再读课文 思考:已经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试着用“已经”造个句子。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拼音,认识12个生字,学写“对、妈”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四季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谜语,引出故事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出示“蜗牛”,学生自由谈谈对蜗牛的印象。

 3.导语: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它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先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课文的区别。

 2.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的地方看图猜想。

 3.全班交流: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在交流中,学生把猜读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4.自由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不是全文注音的课文,交流识字的方法,不仅能解决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而且也能提高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借助插图,认识四季

 (一)了解树木的变化,借助拼音、认读部分生字

 1.引导:小蜗牛爬呀爬,小树林里的小树变化可大了,你们都知道吗?

 2.出示文中4幅小树的插图和 4 个句子(“芽、全、掉、 满、碧”都带注音):

 树叶全变黄了。

 树叶全掉了。

 小树发芽了。

 小树长满了叶子,

 树叶碧绿碧绿的。

 3.插图与句子配对,请学生读准上面4句话。

 4.请学生按小树的生长过程给4句话排排顺序。

 设计意图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认读文中难点句,不仅是本课“借图猜想”阅读方法的渗透,也是生字认读任务的分解。

 (二)了解其他景物的变化,认识四季

 1.过渡:哇,在小树不断的变化中,四季早已悄悄走过。小蜗牛爬呀爬,发现其实不仅是小树,还有很多景物也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四季的信息呢。

 2.出示“草莓”“蘑菇”“雪”的带文字的,请学生根据图读准词语。

 3.引导:这些景物属于哪个季节呢?请你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小树的图)下去。

 4.出示下面的句式,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

 小树 ,已经是 了。

 树叶 ,地上 ,已经是 了。

 设计意图再次运用“借图猜想”的方法。 同时,继续扩充前面的句子,加上“地面”的变化,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间操——念儿歌,关注“芽、草莓、蘑菇、盖、全、 变”等词。

 (1)引导:四季的景物真多呀!你分得清吗?

 (2)出示儿歌读读。

 叶芽叶芽点点,

 已经已经春天;

 草莓草莓甜甜,

 已经已经夏天;

 蘑菇蘑菇圆圆,

 已经已经秋天;

 白雪盖住地面,

 全变全变不见。

 四、字词盘点,书写“对、妈”

 1.出示“对、妈”,提示学生注意偏旁相让后带来的字形变化。

 2.指导学生书写“对”。

 (1)田字格板书范写(见写字指导)。

 (2)学生集体书空、练写。

 3.指导学生书写“妈”(步骤同“对”)。

 4.反馈评价:

 第一步,展示优秀书写;

 第二步,出示问 题范例,纠正;

 第三步,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 篇5

 《小蜗牛》是一篇童话故事,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里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的都是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课文借助小蜗牛前后三次去树林的故事,帮助孩子们了解四季的特点,同时让孩子在阅读课文中了解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本课大多数字都没有注拼音,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可以用“猜读”、看生字表或请教别人等多种形式独立认字、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学会独立认字。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认识四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集中精读与分角色朗读中积累词汇,体会语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小蜗牛为线索,体会四季的变化和特点。了解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1、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四季的自然变化和特点,了解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1、认读生字,学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谜语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瞧:(课件出示谜语)“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

 (师举手示意,让生举手回答)对啦,就是这可爱的小蜗牛。(课件出示小蜗牛)

 2、板书课题《小蜗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今天,我们就和小蜗牛一起去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标注自然段。

 3、圈画生字词。

 (二)自学检测。

 1、明确自然段。(小组长快速检查小组成员标注情况)

 2、生接力读课文。(师相机纠正,引导)

 3、齐读。(注意停顿)

 (三)群学。

 过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蜗牛带我们走了哪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小蜗牛还要给同学们介绍新的生字朋友,同学们想交朋友吗?那现在就和蜗牛一起去认识吧!同学们看群学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1、组长抽生领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领读文中生字词。

 3、同桌互考生字,给自己认错的生字做上标记,再请其他同学教读几遍。

 (四)群学检测。

 1、自读带音生字,数出自己能认读的个数。

 2、小组展示读带音生字。

 3、齐读带音生字。

 4、学生自己提醒所认生字当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5、去音齐读。

 6、“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巩固读课文。

 (五)拓展巩固迁移。

 1、认读生字词语。

 2、看图识字。(出示课后练习题)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全班齐读课文。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点名说。

 四、书写生字。

 1、学生观察四个生字,然后互相交流一起写。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引导。

 3、学生描红,在书上写几遍。教师巡视,检查。

科学课一年级下册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食物。食物的变化过程更是他们的兴趣所致。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形态变化的过程,孩子们不断收获惊喜和快乐。在大大小小的这个环节中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他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实验,让孩子感受小变大的过程,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活动准备:

 1、木耳 塑料盒

 2、铁观音茶叶,菊花,胖大海,小玉米粒及这四种物品的,小筐子,透明玻璃杯

 3、电饼铛 课件

 活动过程:

 1、用夸张形象的语言肯定孩子们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从而引发幼儿兴趣。请幼儿观察木耳,和生活中见到的有何不同?并通过看、摸的形式说出他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扬让孩子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够更加认真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下会更加注意看,注意观察。而这时老师适时的拿出木耳这一生活中的常见食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对这一物品有了总体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来用简单的语言说出木耳的特征。

 2、引导、猜测

 这些木耳能吃么?他们长得和妈妈做的饭菜里一样么?一个个又瘦又小怎么办?怎么让它变大?妈妈是怎样把它变成食品的?引出猜测。

 设计意图:孩子对木耳有了基本的了解,再联系实际,让孩子说出平时吃的是不是一样,联系到生活中来,让孩子通过回忆或猜测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取一种方式---泡发,做实验,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把木耳放进杯子,并用热水浸泡。待一会后将泡好的木耳捞出,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说出泡之前之后的区别。(一句带过营养)

 设计意图:在猜测的基础上选择孩子们说出的方法来试验,孩子对于这个实验会更有兴趣,从而观察的也会更认真。在木耳泡发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聚精会神的观察它的每一点变化。泡发好之后拿出干木耳和泡发好的木耳,通过对比及幼儿的看摸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到泡发前后的区别,知道泡发的物品会变大,符合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4、讲解可泡发食物

 其实我们平时吃的很多食品都是泡发之后才可以吃的(ppt银耳、紫菜等)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加水之后都会很快就变了呢?

 设计意图:在木耳泡发前后对比的基础上,孩子们对食品经过泡发由小变大这一有趣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老师再给孩子ppt来看到更多的食品的泡发,让孩子了解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最后老师讲解它们的营养价值,让孩子知道这些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对于某些挑食的幼儿会起到纠正作用。

 5、幼儿做实验,并用卡片做记录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请你选自己喜欢的放在杯子里,请老师加上水我们来观察一下。强调安全问题,轻拿轻放,并让小朋友稍微远离。(将胖大海,菊花,铁观音,玉米放在塑料盒中,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放在玻璃杯中,老师在加水时请幼儿退后一步,防止幼儿烫伤。并带好纸巾湿巾以防幼儿将水碰到洒出。)

 如果是会变的请你把它的卡片放在小筐子里,没变的不要动了。

 设计意图:对于泡发食品孩子们已经有了基本概念,而它们是怎么做成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泡到水里就变大了呢?这时候让孩子动手来进行操作,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同时它们对自己动手的物品观察也会更仔细。在孩子观察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记录。小班孩子能力有限,让他们用写画的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改变以往这种方式,让孩子来选取卡片,把变化的放在小筐中。

 6、科学解析

 拿出幼儿的观察记录,讲解:谁变化了,变化前后有什么区别,这些物品的功效。

 科学解析:老师拿出幼儿的观察记录来和幼儿一起看ppt,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而且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结果正确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会让幼儿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7、询问探究

 拿出幼儿放玉米的试验杯,做爆米花。

 设计意图:幼儿观察后会发现玉米在泡后没有明显的变化,那是不是它就没有办法变化了呢?

 玉米有没有变化?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变一变吗?

 设计意图:幼儿试着猜想各种会让玉米变化的方法,孩子们的是天马行空的,他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方式,老师在这里对孩子们要给予更多的肯定。

 老师有一个好办法能让它变的不一样。老师要变魔法了,小朋友们看好了。(做爆米花)奖励孩子认真,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在做爆米花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这里面会有什么,会变成什么充满好奇,爆出玉米花后孩子们会陷在兴奋漩涡中,觉得很神奇。同时他们也会增长经验,知道有的东西可以通过加温来让它变化。

 活动延伸:

 我们看了那么多东西经过加水,加温变的和以前不一样了,下课后请小朋友们也找一找,看还有什么东西通过这样会变化呢?

 设计意图:孩子们知道了让物品变化的方式,那是不是只有这些可以用这种方式变呢,还有什么会变呢,孩子会在生活中那个拿出物品进行尝试,将对生活,对自然充满好奇。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及基本生活习性,懂得分辨雌雄。

 2、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是我们昆山的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探索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螃蟹每组2只,透明塑料盒每组1只。

 2、阳澄湖大闸蟹幻灯片,电脑、电视机、实物展示仪。

 3、筷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幼儿猜谜导入活动。

 老师:今天有一位朋友要到我们大四班来做客,会是谁呢?我们一起猜猜看: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请出今天的客人螃蟹。

 2、认识螃蟹

 (1)幼儿第一次观察螃蟹

 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

 ②请个别幼儿说说:它长什么样?

 ③教师小结:青背、白肚、黄毛、金爪,长着八只脚,两只大钳,嘴里吐着泡泡。

 (2)第二次观察螃蟹

 ①引导幼儿让螃蟹动起来,再比较雌雄的不同。

 ②请个别幼儿说说有何新发现。

 ③教师小结。

 3、介绍昆山特产——大闸蟹

 出示欣赏,知道它是昆山的特产。

 4、认识熟螃蟹

 自由讨论,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吹满泡泡的活动室。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泡泡乐园。耶!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看见了圆圆的`泡泡)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吹泡泡?师生共体吹泡泡(圆形的玩具)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吹泡泡玩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老师依次出示吹泡泡玩具)

 幼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

 老师:你们猜一猜,用这些玩具吹出的泡泡可能是怎样的?

 老师:我们再去吹泡泡,用它们吹出的泡泡跟你们说的到底是一模一样的吗?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吗?请个别幼儿说说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验证)

 老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压扁其中一个再次提问,“这样的图形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原来啊各种各样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游戏:吹泡泡

 老师:“你们还想不想玩啊?我们到外面去玩,看看泡泡在阳光下面是怎样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前评析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等农产品作为实验材料,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当我问到幼儿“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陀螺”时,发现很多幼儿的回答是“圆形”,的确,在幼儿的印象中,不管是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平时自己买过的陀螺,形状基本都是圆形的。所以我继续追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看到的都是圆形的陀螺呢?”“可不可以设计成其他的形状呢?其他形状的会转动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陀螺转动的乐趣。

 2.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索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3.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掌握自主制作陀螺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自主尝试用材料做陀螺。

 难点:探索发现怎样让制作的陀螺转的快且时间长。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直接出示陀螺范例,启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联想

 师:说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出示陀螺,引出话题。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2.你们看这是什么?“陀螺”“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4千年的历史了呢!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真棒啊!”你们知道陀螺怎样玩吗?是不是要转动?你见过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二、展开:自主探索,制作会转动的陀螺。

 1.提供幼儿制作陀螺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制作。

 指导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特殊材料,请你尝试做一个陀螺(制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工具材料的安全),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怎样做才能让你做的陀螺转起来?

 注意观察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并把它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尝试制作陀螺,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做好记录。

 3.幼儿转动自己制作的陀螺。

 4.提问: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棉签应插在圆形萝卜切片的中心点,陀螺才转的稳)

 三、动手试验,自主探索。

 再次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现象并记录、交流。

 怎样做才能让你的陀螺转的更稳?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你们动手试验吧!一定要做好观察记录!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把棉签插在中心位置的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陀螺上的位置一样。

 师:

 辅助性问题:

 (1)圆形萝卜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三角形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萝卜片的中心和插在萝卜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萝卜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3.玩陀螺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陀螺,玩陀螺前老师要提几个问题。

 (1)陀螺转动时,从上方看是什么样子的?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陀螺快速旋转后它的外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面,哪一种转的更快,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可以猜测一下,马上得到验证。

 我们大家一齐带着问题去玩陀螺,老师还在桌子上准备了毛巾、玻璃板、木板,你再上面转一转陀螺,观察一下在什么上面转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准备!玩陀螺的时候要注意观察。

 4.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1)接触面不同,旋转速度不同。

 在玻璃板上转的时间更长,更快,更稳。陀螺接触的材料不同,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转动速度也不同。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变化。

 (3)陀螺旋转后,原本棱角分明的外形看上去呈圆形。

 5.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我们玩过了会转动的陀螺,也知道了关于陀螺的一些知识。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好的)。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陀螺?(纸板、塑料片、木头、铁片、橡皮泥、瓶盖、)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制作一支简易的陀螺,并让它转动起来。

 (二)转动比赛,发现问题

 问题:怎样转的快,并且转的时间长。用水彩笔在萝卜片边缘上画一个红色圆点,作为记号。

 1.师:大家都选择了形状一样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棉签都插在萝卜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萝卜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水彩笔和彩色纸片,我们给陀螺画上彩色之后,转动起来有什么变化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预设目标

  (一)

 1、知道自然角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2、知道小动物的食性。

 3、养成爱护小动物的观念

  (二)整合其他智能

 1.语言智能:大胆讲述。

 2.人际智能: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活动资源

 在饲养箱中饲养常见的鱼类,如,金鱼,也可以饲养乌龟或蜗牛

  三、示例活动

  (一)引起动机:

 带幼儿到自然角面前,跟幼儿说这里有好多好多小动物,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课堂活动一:

 1、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族箱里的鱼。

 2、如果有很多种鱼,可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让幼儿说一说这些鱼的长相、外形有什么不同。

 3、当幼儿发表自己对各种鱼的看法后,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这些鱼的名称及特征,教师讲一遍这种鱼的名称,请幼儿复述一遍。

 4、等幼儿大致记得这些鱼的名称时,教师随机指着某种鱼,请幼儿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及特征。

  (三)课堂活动二: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鱼的游泳姿势。

 2、让幼儿能注意到鱼长有鳍。

 3、让幼儿看看自己的手,跟鱼的鳍一样不一样?

 4、跟幼儿解释鱼的鳍是用来游泳的。教师可以做鱼游泳的样子来帮助幼儿观察。

 5、让幼儿做鱼游泳的动作。

  (四)画一画:

 1、让幼儿在幼儿用书第7页的空白处画出自己最想养的小动物。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知道自然角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2、知道小动物的食性。

 难点:养成爱护小动物的观念

  (二)此活动可以采用描述法、表演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物品的数量感兴趣,有好奇心。

 2.能正确地握笔、画线,完成操作任务。

 3.学习用连线对应比较的方法,比较判断两组物体的多少、一样多。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画有大小不同的两串糖葫芦的,彩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图一,提问:这是什么?你吃过糖葫芦么?糖葫芦是什么味道的?由此导入活动。

 2.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哪串糖葫芦多。

 (1)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说说第一幅图中,两串糖葫芦有什么不一样?

 (2)示范图一,用连线对应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指出两串糖葫芦哪串多,哪串少。

 (3)示范图二,引导幼儿继续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判断出两串汤葫芦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3.幼儿连一连,比一比。

 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幼儿读物.科学》中《连一连,比一比》的练习,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图形宝宝排排队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初步感知一一交替排序规律。

 2.尝试按一一交替规律给图形宝宝排排队,并能简单讲述。

 3.乐意参加排序活动,体验操作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自己是男孩、女孩,认识几种常见的图形。

 2.物质准备:大图形宝宝一组,小图形三角形宝宝、圆形宝宝人手各一份,数量相等带两种颜色小花的椅子。

  活动过程:

 一、入场,观察椅子,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的小椅子带上了漂亮的头花,看看有什么颜色的?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二、图形宝宝排排队。

 1.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是怎么排队的,接着往后排。

 师一一交替出示圆形和三角形,幼儿说说谁来了,谁的后面跟着谁。

 师:还有几个调皮的宝宝一起跑出来了,谁能帮助它们接着往后排?

 集体讲述圆形和三角形是怎么排排队的。

 2.游戏:捉迷藏,加深对一一交替规律的认识。

 分两遍由师、幼分别藏起一个图形,幼儿说说哪个图形藏起来了,一起讲述,验证。

 3.交换顺序重新排,幼儿练习操作。

 师:谁排在最前面呀?三角形宝宝也想排在最前面,愿意帮助它们重新排一排吗?

 4.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1)师巡回指导,请先排好的幼儿说说是怎么排的,然后请他来排一排。

 (2)集体看大图形宝宝是怎么排的,并一起讲述。

 (3)请幼儿检查自己的小图形宝宝排队的情况并讲述。

 三、游戏:男孩、女孩排排队

 1.师:宝贝们想不想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我们这里有男孩,还有女孩,男孩、女孩可以怎么排排队呢?

 2.师幼按一一交替规律练习排队,集体检查验证。

 四、开火车离开。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的,我们开着小火车去找一找吧。

 五、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到周围环境中找一找一一交替排序规律的物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一年级# 导语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她记录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生:8号。

 生:5号。

 生:8号。

 师:谁有办法让大家一猜就猜出你记的是几号叶?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次记录植物的叶。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做猜叶游戏。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给大家猜?

 他画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据颜色猜的,绿色和**。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涂绿色,然后加**的点。

 张老师又请了一位学生:这是几号叶?

 生:画的是一号叶,八角金盘。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叶片有几个角,9个角,再把它画下来。

 张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于是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猜叶游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师:要让别人猜出,你画时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画得清楚。

 生:要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生:颜色要跟它涂得一样。

 师(补充):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应涂在哪里。

 生:先画外面再涂里面的颜色。

 师:通过画叶,我们知道叶除了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花纹。

 师:所以叶子是怎样的?

 生:各种各样。

 师:我们称它们为形形色色的叶。老师今天为大家提供了12种植物,你知道自然界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观察各种叶(多媒体)。

 师:想想,叶除了刚才讲的不同外,可能还有其它的不同吗?还可以用什么观察?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手摸、舌头尝可以吃的植物的叶。

 师:大自然中柳树的叶是不是像你们画的?(老师指着黑板上学生第一次画的叶)

 生:不是。

 师:等春天柳树发芽了,请你再为柳树添上树叶。

 [思考]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分析反思]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本案中,张老师一共让学生画了3次叶。

 第一次: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为柳树添叶”。张老师用黑板上的柳树干和彩色粉笔,诱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二次:每个学生“寻找记录其它叶的颜色”。张老师以“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激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三次:每个学生“画一片让别人一看就能猜出的叶”。张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一次推向高潮。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耐心对同一事物多次反复的进行观察。张老师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采用画叶的策略,3次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一次次愉悦地接受并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观察兴趣一次比一次高涨。

 二、制造冲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张老师在学生第一次画叶后,利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知识的矛盾,要求学寻找并记录“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

 在学生第二次画叶后,张老师针对学生观察不全面的特点,指着学生画的只有黄、绿颜色而没有颜色分布等特征的画,让大家“猜猜他画的是几号叶”。再次制造冲突,引发争论,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发现问题: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猜出画的是几号叶?由此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学生第三次画叶后,张老师再次让学生玩猜叶游戏。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你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在3次要求逐步提高的画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越来越全面和细致,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在2次猜叶后的反思中,学生自己悟出了观察叶的方法,他们的观察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由此他们发现了植物叶的不同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到后来的边缘、叶面、叶脉等不同。最后,由用眼观察到用鼻、用手等感官观察。

 总之,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制造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在多次、不断深入的观察中,逐渐获得对知识、方法和态度的体验和领悟。

 

篇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一个用一、两根导线,一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过程,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逐步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并学习一定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如何点亮小灯泡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能画出简单的线路,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2.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演示:小灯泡的复合,小灯泡、电池的,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里面有小灯泡、电池……)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二)新课

 观察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1.谈话: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为什么?(电池里面有电,电线可以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得到电。)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着点亮小灯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连接的。

 4.启发:为什么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5.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出示)

 6.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7.讲述:如果我们把金属螺纹剥开(揭开挂图复合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8.学生观察后表述:灯丝的一端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接在底端的焊点上。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9.投影:解剖小灯泡(见后)

 10.点题: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探索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1.要求:分组实验,两个同学一套材料,把你们连接的方法画在纸上,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种,点亮的方法画在一边,点不亮的方法画在另一边。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两极上。

 5.判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有争议的图(揭开),现在能确定它们到底亮不亮吗?(学生交流)。

 6.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发现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7.学生交流。(强调短路的形成和危害,并演示,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引申活动:

 (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里面有几节电池?(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联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合并小组,共同探索)

 教学实录

 师: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

 生:里面有小灯泡在发光。

 生:里面还有电池。

 (打开鲜艳的花形外壳,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

 生:能。

 生: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

 师:为什么?

 生:电池里面才有电。

 生:电线可以把电池里的电引出来。

 生;我知道电池分正极和负极。(板贴,标出正、负极)

 师:现在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学生们两人一组,信心十足地尝试着点亮小灯泡。有的组点亮了,有的组没有。教师巡视分组实验情况,分别请点亮和没点亮的小组在黑板上展示连接的方法。)

 师:(指图)没点亮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

 师:(指图)点亮了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用电线把电池和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沉默了一会儿)我也不知道。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教师启发: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为什么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

 (学生们的已有经验遭遇了挫折和失败,反而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听的格外认真、安静。)

 师: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的观察一下小灯泡吧,看谁观察的仔细,说的清楚。

 (学生们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

 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小灯泡的复合,请学生描述。

 生:小灯泡有一个玻璃做的像球一样的外壳,可以保护里面的灯丝。它的下面部分是黄颜色的金属围成的外皮,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条纹。

 生:小灯泡的灯丝被缠成螺旋状,它和两端的金属支架用的材料不一样。

 生:小灯泡的最底下有个灰色小点儿,周围是一圈灰色的玻璃。

 ……

 生:小灯泡的那两个金属支架中间还连着一块蓝色的玻璃。老师,我想问一问,那块蓝色的玻璃用来干什么?

 师:(露出赞许的笑容)我很欣赏你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那块小小的蓝色玻璃可以固定、分隔那两个金属支架,使灯丝能更好的发光。

 生:(微笑着点点头)

 师:(一边小结一边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师:支撑灯丝的两个金属支架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住了。根据黑板上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一下,金属支架连在哪里的?

 生:灯丝的一端可能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应该接在底端的焊点上。

 师:大家同意吗?(投影解剖小灯泡,果然如此,学生们发出喜悦的欢呼。)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师: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师:两个同学合作。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学生们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欢呼声此起彼伏。黑板上很快展示出9种连接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要让灯泡亮起来,就要把电池的正极和焊点连起来,把电池的负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或者把电池的正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负极和焊点连起来。

 师:(一边小结,一边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有争议的图,现在能确定它到底亮不亮吗?

 学生判断:这种方法小灯泡要亮。因为小灯泡的焊点连在电池的正极上,他的金属螺纹用了两根电线连在电池的负极上,小灯泡还是要亮,但是他用了两根线,有点儿浪费资源。

 师: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说出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生:第一种方法小灯泡的焊点没有连在电池的负极上。

 生: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没有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而是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

 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在了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焊点没有连。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直接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这种错误的连接法叫做短路。短路会迅速消耗电池里的电,并使电线发烫,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演示:将*露的电线直接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师(再次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这里面有几节电池?(取出: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

 (学生合并小组,共同探索,教室里又不时传出兴奋的欢呼,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篇三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观察纸纤维

 师: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师指着有毛的记录问)

 生:牛皮纸一面有毛,白纸两面都有毛。

 生:牛皮纸一面只有很少一点毛,白纸根本没有毛。(学生有争议)

 生:我们是撕开以后才有毛的。(刚才发言的学生补充)

 师:到底有没有毛呢?想不想知道?(学生一起说想)

 师:刚才她说他们是怎样发现的?

 生:撕开。

 师:可不可以撕一下(可以)预备/开始

 [评:当学生不能敏锐的发现有争议的观点时,而这一个观点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就采用指着有毛的记录问: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这样来挑出矛盾,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两张纸纤维的观察活动中来。]

 1.观察两张纸的纤维:

 (师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以后很快就举手想说自己的发现)

 师:一起说发现了什么?(有毛)

 师:看来有时从表面能不能完全认识物体,还得从物体内部去观察。

 生:白纸两边毛的颜色是一样的;牛皮纸这边毛的颜色深一些,这边毛的颜色要淡一些。

 师:人们把你们看到的毛取个名字叫纤维。现在我们知道了牛皮纸和白纸里面都有什么?(纤维)

 2.观察更多的纸纤维

 师:猜一猜其它的纸会不会有纤维?(会)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张纸都有纤维,其它纸一定会有毛。

 生:我认为有的纸有纤维,有的纸没有纤维。

 师:为什么呢?(两位同学举手有不同意见,但又说不出原因)

 生:我觉得白纸和牛皮纸薄,所有的纸都是利用白纸加工形成的,应该都有毛的。

 师:想不想知道其它的纸有没有纤维?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用观察)

 师:想得到各种纸去观察的,先要提出自己对观察纤维有什么问题或猜想?生提问:纤维是什么做的?为什么这个毛叫纤维?纤维可以做什么?纤维从哪里来的?纤维里边的细胞结构是怎么样的?纸里面为什么要有纤维?我、我还有很多关于纤维的问题……)

 师:拿到纸的小组开始观察更多纸的纤维(学生把纸撕开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比较,诶。都有呐!学生惊叹的说,纷纷举手,有纤维……)

 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硬纸板的纤维要多一些;

 生:我认为每张纸的纤维都有点不同。

 生:我的天呐!报纸纤维很多;

 生:我觉得如果纸厚一点,纤维就更多。

 师:这些观察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颜色不同的纸,纤维的颜色不一样。

 生: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评:观察纸纤维这两个活动,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对纸观察的欲望。成功的引导学生从关注纸的外部特征到纸内部本质特征纤维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纸共同特征的认识。拓宽课程内容领域。

 不局限于书本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多的介入到生活中各种纸纤维的观察比较,在观察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与体验,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

关于“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