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却为0,作为个案,不必过度解读;但作为一种现象,超低的成果转化率,又值得高度关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据报道,广西审计厅日前公布了9所区管高校-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结果显示当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普遍较低: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众所周知,科研之路充满曲折,难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加强科研资金使用监管的同时,应该给科研活动更多的自由空间。但反过来,政府财政投入巨量资金换来的,如果只是一堆被束之高阁、阅读量极低且质量高低不明的论文,也必然意味着资源的极大空耗。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却为0个,固然不能直接断言为科研失败,但是862个项目0转化,亦真切提出了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问题。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专门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了相关法律保障,施行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既要能垒起“金窝”,也要能孵出“金蛋”,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发挥科技生产力作用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一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为0?这或许既有科研成果本身的水平和质量问题,也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机制问题。不得不说的是,更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存在出发点上的偏差。如果说企业斥资研发,本能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高校则更容易停留于纸面,满足于发论文或者评奖评职称,只要能获得立项拿到经费,似乎就完成了所谓“科研项目指标”,有的科研项目因此并未认真进行研究。这本身就是“重立项,轻研究”,科技成果尚且不存,自然更谈不上转化。
有了好的科技成果,却难以实现转化,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而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企业能力不足、技术供给方科研人员动力不足、成果落地实施资金不足等困难。而且,很多地方欠缺专业的成果转化促进机构,不能提供从价值评估到寻找合作方、促成交易的一条龙服务,科研人员往往既要埋头搞科研,还要迈腿跑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沿海发达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一个提醒,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在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建立供需链条,安排专业人士长期奔走在校园、企业、孵化器、产业园之间,致力于为科技成果寻找“婆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任何科研项目都存在不确定性,投入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却为0,作为个案,不必过度解读;但作为一种现象,超低的成果转化率,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各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不断提高高校科研质量,一方面努力搭建供需对接双向桥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发挥企业和需求方出题者作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市场中去。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止凡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qq.com
(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