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最可爱的人朗诵稿)

96年前一声枪响,人民诞生于南昌,星星之火,自此燎原。战争年代,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牺牲精神,冲锋陷阵、鏖战沙场;和平岁月,无论是练兵备战还是抢险救灾,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他们闻令而动、向战而行。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样子。八一又至,致敬“最可爱的人”。

九旬老将军:越是和平幸福,越是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从军45载,马声儒从普通战士做起,历经战火淬炼逐渐成长为一名将军。战争年代,他身经百战,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曾荣立三等功1次、小功5次,荣获三级解放勋章、胜利功勋荣誉章各1枚。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的日子,给他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东北抗日烽火中度过的。”马声儒说,1931年他出生在辽宁本溪一个农民家庭。“读书时,老师常跟我们讲东北抗日联军是如何抗击侵华日军的,还教我们唱《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15岁时,他就想参军报国,但因为年龄偏小未能如愿。

1947年,刚满16岁的马声儒和同村6个同学一起报名参军。“我们戴红花坐马车来到部队,感到很光荣。”马声儒记得,牛心台战斗中,他次走上战场,“并不觉得害怕,只是枪响之前有点紧张。”短短几个月间,他参加了4次战斗。“这些战斗不像辽沈战役那么激烈,但敌我双方刀对刀、枪对枪地拼杀,让我在战斗中成长。”

随后,马声儒被当作参谋人才来培养,开始学习测绘技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入朝作战。“当时江面是冰冻的,中间有数十米没有冰冻,我们就搭浮桥通过。”他所在的师担负东线阻击任务。经过近一周的行军,他们到达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天气很寒冷,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在殷山附近的铁路车站,志愿军与敌人交锋。“我们卡住敌人不让他们南逃,敌人上来一个连,基本被我们消灭,剩下的敌人逃了。”马声儒说,第3天早上,有战士累到躺在地上,叫了半天才醒,因为行军打仗太艰苦、太激烈,超过了人的生理极限。“在朝鲜战场的两年多里,我作为一名参谋,参与了部队作战的与实施,经历了残酷激烈的战争考验。我们从没有畏惧过敌人,都不怕死。”

“如今,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感到由衷的高兴、无比的光荣。”年逾九旬的马声儒感慨万千,他说,“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无数革命者的英勇战斗、流血牺牲是分不开的。越是和平幸福,我们越是不能忘记幸福从哪里来,越是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四个大兵”: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在最前

坐落在广州雕塑公园和广报中心的“九天九夜”雕塑,背后凝结了一段悠远绵长的军民记忆。

“最可爱的人,你在哪里?”2008年2月14日,一则近乎半个版篇幅的“寻人启事”出现在广州日报上。要寻的人是四名守护广州火车站累得“站着都能睡觉”的子弟兵——他们换防下来靠在护栏休息的瞬间被广州日报摄影记者的镜头捕捉了下来。

历时4天,这场几乎牵动全城人目光的“寻兵行动”告捷,4位“最可爱的人”原来是驻粤某部队二连战士龙福勇、欧晨艳、黄勇茂和黄金华。

当年春运期间,广东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大量旅客归途受阻,滞留在广州火车站,数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官兵和公安民警驻守车站维持秩序。

“39个小时我们只眯了15分钟,当时已经换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才就地休息。”回首照片定格的瞬间,龙福勇说,“那段经历很难忘,子弟兵的职责就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在最前。”当了8年兵后,他退役回到广西老家。“如果给我第二次入伍的机会,我还要去部队。”

4人之中,黄金华最早离开军营,回到湖南老家后成为一名“交通人”。在他看来,军人的意志和作风是他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的不竭动力。“无论是恶劣天气值守,还是排查交通安全隐患,都要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战斗精神。”黄金华说。

有着16年军龄的欧晨艳从不后悔穿上这身军装。“什么是百炼成钢、什么是执行力、什么是时间观念……一路走来,部队这所‘大学校’教会了我很多很多,让我受益无穷。”

“若有战,召必回!这是每个中国军人退役时的誓言。”黄勇茂说,眨眼工夫退役十多年了,可5年的军旅生活仍历历在目。退役之初,他曾独自回到部队,只为了再看一眼自己曾走过的路、曾挥洒汗水的训练场。“我很庆幸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与战友并肩奋战,军营是我的第二个家。”

“95后”冠军车长:在强军征途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出发!”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步战车在机动越障路段快速“摆尾”过关,顺利抵达一号射击阵位,车组三人迅速下车,配合无间,车盖一开一合之间,弹药已装填完毕。出靶、瞄准、击发,弹雨飞向目标,精准命中。

这是“国际军事比赛-2022”“苏沃洛夫突击”单车赛项目中的精彩一幕。车长刘艳、驾驶员邓韬、炮长刘金龙在该项目18个参赛车组中脱颖而出,获评该项目比赛的“最佳车组”。不仅如此,他们还以14分52秒31的成绩,将该项目的纪录提前了39秒。

车长刘艳

该车组由南部战区陆军某旅3名95后战士组成,当时平均年龄不到24岁,是中国参赛队里唯一一支全部由军士构成的车组。然而,在备赛集训之初,他们三人却是濒临淘汰的选手。

“谁也不是天生的冠军,不战到最后一刻,怎能放弃?”刘艳说,为了能走到最后的赛场,3个月魔鬼般的训练,他们始终咬牙坚持着。集训队每天5点半出车,顶着车内四五十摄氏度高温,他们一练就是十七八个小时,汗水浸透衣服,凝结出一层层“白霜”。“集训时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时间,吃饭、睡觉、准备车、搞训练,就只有这四件事。”

夕阳下,车长刘艳和车组乘员进行协同补弹训练。

那段时间,每天近百次的训练,他们平均每人踩坏了三四双作战靴,磨破了近百双手套,就在这样的坚持中,一点点超越自己。他们不仅练到协同补弹25秒、快速射击1分10秒的成绩,还练就了快转急停、空中换挡等绝技。从淘汰赛开始,他们一路“闯关”,从6进5到5进4,始终稳定保持在前3名,最终顶住压力从“垫底车组”一跃成为“最强黑马”。

“上场前,我们就想着正常发挥,没有给自己定太大的目标,但这个成绩也是水到渠成。”在刘艳看来,日复一日的苦练早就练成肌肉记忆。“当付出努力和汗水有了回报,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没有给五星红旗、没有给中国军人丢脸。”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 陈美、陈奕

图/通讯员 李硕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0)
上一篇 2023年08月02日
下一篇 2023年08月0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