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解说词:遥远的回忆窑工号子,那些失去的乡土记忆(风情指的是什么意思啊)

[主持人] 反映民风习俗,展示乡土人情,叙述百姓故事,传承民间文化。您好,观众朋友,本期的《风情》又和大家见面了。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和音乐,劳动号子千百年来总是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相依相伴,在机器化大生产逐渐普及的今天,劳动号子日渐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带您去溱潼镇,听一听那里别具特色的窑工号子。

[同期声] 《挖泥号子》片段

“取好泥,嘿呦嘿罗!往上搬,嘿呦嘿罗!加油干,嘿呦嘿罗!吃中饭,嘿呦嘿罗!鱼正好,嘿呦嘿罗!肉也烂,嘿呦嘿罗!把酒扳,嘿呦嘿罗!堆足泥,嘿呦嘿罗!泥成山,嘿呦嘿罗!”

[解说] 给我们唱这段窑工号子的是溱潼镇湖西村一群退休的老窑工。该地区的窑业从清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窑业最鼎盛时,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湖西庄区域里,建有108座土窑,著名的镇江金山寺用的就是这一地区生产的青砖。

窑工号子自成一体,大致分成五个系列,生动的反映了窑工们从挖泥制作土坯,到把土坯制作成砖头的全过程。这其中,只有做砖号子是由女性唱的。

[同期声] 溱潼镇湖西村村民翟冬英、周红英、陈玉兰、田粉珍

“早上起来上场来,打起个号子浑身劲,湖西庄砖瓦呱呱的叫,喜鹊湖号子打起来。”

[ 解说] 四位大妈唱起了她们年轻时唱的做砖号子,温柔婉转的歌声似乎把她们带回了“清头布,花围裙,清凉丹膏贴眼梢,端砖走起蝴蝶飘”的花样年华。不过,作为一种高强度体力劳动,烧窑制砖的工作主要由男人来承担。

[同期声] 溱潼镇湖西村村民 田宏 81岁

“我开始是18岁挑砖窑的,当时挑砖窑,工资不高,挑一天拿一天的工资,这工资当时只够家庭生活,挑到45岁,就开始不挑了,转为烧窑,60岁退休。”

[解说] 这就是挑着砖坯往窑上走的时候的装窑号子。

[同期声] 溱潼镇湖西村村民 贾荣才 张弼 田学才:装窑号子《平调》15秒左右。

[解说] 激昂悠扬的窑工号子是窑工们为了调节艰苦的体力劳动随机哼出的曲调,跟他们的劳动过程紧密相关。这些昔日的老窑工告诉我们,装窑的时候最怕下雨,一看天要下雨,号子就变得急促高亢。

[同期声] 溱潼镇湖西村村民田宏:装窑号子《急三腔》10秒左右。

[解说] 如果天气晴朗,而一应座窑就快装满,那么他们会打起愉快的《喉号》。

[同期声] 《喉号》8秒左右(全部插入画面)

[解说] 砖坯在窑里要连续烧8天,才能变成我们看到的红砖,如果要把红砖变成溱潼一带最受欢迎的青砖,还要经过窨水这道工序。窨水主要是一名窨水工在窑坞子上用一根纤子捣眼行水,另一名窑水工从河边担着水朝窑上挑。这道工序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

[同期声] 溱潼镇湖西村村民 丁家昌:《窨水号子》10秒左右。

[解说] 红砖需要烧8天,而青砖需要烧11天,砖瓦烧好后,还需要那些挑窑的工人再把砖头从窑里挑出来。

[同期声]溱潼镇湖西村村民 田宏:出窑号子8秒左右。

“嘿呦呦,白宕宕的砖头下来了噢,哎——”

[解说] 解放后,随着窑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大提高,窑工号子逐渐成为人们遥远的回忆。今天,这些当年的老窑工,在他们劳作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唱窑工号子,已经成为他们晚年的一种娱乐。

[同期声] 老师傅们在油菜花地里打窑工号子,10秒左右。

[主持人] 窑工号子可以说是即兴创作,然而却朴素清新、朗朗上口,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斗争精神的体现。过去,它不但给劳动鼓劲、统一步调,而且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需求;如今,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好了,本期《风情》到这儿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