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
白天送快递,晚上钻研数学,两件完全不搭的事,汇集在一位天津95后小哥身上。他叫孙金元,是2023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参赛选手之一。
这项不设报名门槛的全球最大在线数学竞赛,给了孙金元们逐梦数学的机会。自年以来,5届赛事共吸引了超过25万人参加,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刑警、编剧、律师、焊工、快递员……对他们来说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孙金元不是出自名门,也没参加过什么数学竞赛。“专科毕业,就一送快递的”,这是他在上对自己的简介。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几乎全年无休地往返于快递卸货点与负责片区之间,平时“搞数学”的时间,都是在下班后的晚上。
凭着兴趣,孙金元去年花两周时间证明了关于欧拉常数的13个公式,在引起了不少关注。这虽不是公认的数学难题,但他的证明让许多科班出身的数学系高材生都连声称赞。
面对镜头,他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数学理想:他想尝试去证明黎曼猜想。这是一个困扰数学界一百多年的难题。有人觉得他不自量力,他不置可否,反正他就是这么想的:“别人本来就有权利质疑。”
孙金元接受采访 阿里巴巴达摩院供图(下同)
热爱数学,有个浪漫的开始
孙金元2018年毕业于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名专科生。
这个专业,微积分是必修课。课上,他发现自己题目做得比别人快;求解微积分的题目,优势更加明显。
“用凑微分法求解不定积分,你随便出道题,不换元、不用三角函数、不用根号代换,我直接就能凑出来。”他告诉《中国科学报》,“那时候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
孙金元的数学之路,还有个小小的浪漫故事。
学校“贴吧”里汇聚了不少“英雄好汉”,互相出数学题打擂。他为了讨心仪女孩的欢心,就一口气把那些数学题的答案全写上了。这一招还真奏效,很快他就收到了女孩“去图书馆上自习”的邀请。
学校恋情或许没那么长久,但对数学的热爱被孙金元完好地保留下来。一有时间,他就去“高等数学吧”跟人讨论数学,后来还成了小吧主之一。
年毕业之后,孙金元从大学生变成“快递小哥”,逐渐地也没时间关注“吧务”了。但后来不期而遇的疫情,让他得以与数学再续前缘。
“疫情期间快递很少,我在家里实在憋得无聊,干什么呢?做数学题!”
后来,他讨论数学话题的阵地,从贴吧转战问答平台“”,一有空就去做“知友”发出来的数学题,做出来后就在问题下回帖写回答。
去年3月的某天,小助手提醒他有一个新提问:“下面关于欧拉常数的13个公式怎么证明?”看到当时关注人数不少,孙金元来了兴致。
他查资料、翻教参,用了连续两周下班休息的时间,孙金元借助刚刚掌握的LaTeX排版工具,工工整整地在这个问题下写出了证明过程。为了回答得更清晰,他还写了“前言”“问题起源”“后记与鸣谢”“参考文献”等等。
“虽然后来这个回答被‘大佬’指出来有些小的瑕疵,但整篇回答写完,当时就感觉很有成就感。”孙金元说。
南京大学数学系一位在读硕士生看到后大为赞叹,他评价说:“这是一篇从头到尾排版精美、表述严谨、行文规范的解答。从前言到参考文献,每个字都体现了孙同学的用心。我认为这篇回答的水平已经吊打相当多的数学专业本科生了。”
“专科毕业,就一送快递的”
至今,孙金元已毕业满5年,送快递也满了5年。
送快递是枯燥的:每天早晨七点卸车,卸完车之后骑车去负责的片区送货,每天4趟,每周6天,忙时一周无休。每天干完这些,差不多都要到晚上七八点钟了。
“我待的那地方还算不错,在大厦里面,比较省心,也不太风吹日晒。”孙金元说。
他一直说,干这么久快递,是因为没找到好的出路。
工作中的孙金元
在片区里,他也算是小有名气,认识的人说他:“你小子送什么快递?数学那么好。”
“你怎么想的?”记者问。
“我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主要是没什么好的机会,我也没什么追求的目标,不然怎么还在送快递?”
他说,应用电子技术这个专业,一般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是学好编程,做一个硬件工程师;另一条是跟电路板打交道,“可能会成为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
他有点后悔没学好编程:“当时真的不感兴趣,C语言怎么都学不会,当时老师讲完也不太明白,感觉是悟不进去。”
他也考虑过做一些跟数学有关的职业。在学校时,他曾有过两年代课经历,教计算机专业的专升本学生高等数学。他带过的学生说:“早知道把钱交给你就完了,你太厉害了。”
“主流评价都还不错。”孙金元说。后来,他去培训机构面试,就应聘专升本的高等数学。但培训机构没法收他:“门槛就是本科”。
他想过自己专升本或直接考研。但他的时间几乎被送快递和做数学题填满,只好安慰自己,“还是先工作一阵子再考虑”。而且,他觉得近几年考研太“卷”,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时间一久,这些心思就淡了:“我今年28了,感觉没什么机会了。”至今还孑然一身的孙金元自言,“现在考虑的东西比较多”。
他也很矛盾。回看自己做快递小哥的生涯,他也觉得不值得:“送快递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差事,浪费青春。
孤独:勇往直前的快乐
现在的孙金元,是一个不太善于交际的人。
“我落单了。”以前在大学和贴吧认识的一起“玩”数学的小伙伴,一个个都走丢了。现在只剩下他还在那儿乐此不疲,“孤零零地在那儿搞”。
在,孙金元有8000多名“粉丝”。在上解题、答题,他也很少主动与人交流,“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些”。
他很少联系自己的大学同学。他是天津本地人,很多同学是外地的,外地的同学很少见面联系,特别是那些“回家继承家产”的;跟他关系比较好的,有的在餐厅做服务员,有的考研考了两次也没“上岸”,有的至今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事、都知道孙金元有点数学造诣,“知道,但不多”。“他们看不懂我每天写呀写的是些什么东西。”孙金元说,看到那些字符,他们还以为他在学英语。
他现在跟家人住在一起,家人也知道他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也仅限于知道,“数学相关的书,都是我自己买。”
孙金元觉得自己的脑子很慢,看书、学习都得一点点地啃。他学数学的过程也是如此,自己也没有特别疯狂的举动。“我比较佛系,只是把学数学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没有特别拼或是怎样。”他说:“是一种自我满足,没必要跟别人去比。”
“数学的确使人孤独,别人看不懂、帮不上你,但这种孤独感使我感到勇往直前的快乐。”孙金元觉得,自己做数学题、研究数学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欲望”,因为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他总是“能做出来就高兴,做不出来就止不住地闷头去想”。
只是数学之美于他而言,那感受是真切的:那些漂亮、简洁的公式和结论,严丝合缝的推理过程,在孙金元看来,都特别美妙。甚至那些符号和数字组合在一起,在某个瞬间,都会让他心头一颤。
“这世上可能所有人都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因为数学是确定的、真诚的,你没做出来就是没做出来。”他说。
做数学“跟吃饭一样,喜欢细嚼慢咽”
送快递的孙金元“偷偷搞数学”被发现,还是拜一位客户所赐。
一个做外贸的客户,通过孙金元办理了快递月结业务。有一次该客户需要填写月结业务账号,孙金元没犹豫脱口而出,一下子把客户惊到了。一聊,才知道他有是有点数学的功夫在身上的。
对方不解:“为什么还在这儿送快递?”
从那之后,孙金元这个快递小哥“懂点数学”的事儿,慢慢被更多客户知道了。
大厦里不少人问他:“别送快递了,教我们家孩子数学,怎么样?”
他有点动心。“但是感觉时间上不太好协调,所以一直都在推这些事儿。”他说。
其实他认真想过,要不去试着当一个数学老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觉“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关键是没有特别好的机会,说白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我的履历也没什么闪光点。”孙金元说。
每当这样的时刻,他就又开始想自己的数学:虽然自己解这些高等数学题还不错,但对平面几何、数论等了解不多。毕竟不是数学专业出身,他想多看看这些东西,“可能会对未来解题提供一些帮助”。
用他的话说,做数学就和吃饭一样,他喜欢细嚼慢咽。遇到新的知识和难题,他也不指望“一口吃个胖子”,有生之年慢慢来。他甚至认真在想,用这种细嚼慢咽的方法,尝试去研究黎曼猜想。
这是一个一百多年来无人能破解的数学难题。有人质疑他:爱好数学是非常好的,但黎曼猜想也不是这样能解决的,“黎曼和全世界相关数学家还是要脸的”。
他不置可否。他知道这是世纪难题,正是如此才吸引他,甚至想要用余生死磕:“想去攻克黎曼猜想的人很多,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全部解决掉。”
想要去攻克黎曼猜想的知名数学家确实大有人在,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就是代表。有点巧合的是,张益唐也曾经历很长时期的低谷——博士期间没发一篇论文,甚至还曾在餐厅端过盘子。不同的是,张益唐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科班出身,普渡大学数学博士。2022年11月,张益唐发表了他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学术报告,被认为已经在一定范围里“部分解决黎曼假设是对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刘宇航关注到了孙金元的故事:“这位快递小哥探索数学的热情,我很感动。”
他一直认为,纯数学是“圈地自萌的活动”,圈内人自娱自乐,非专业人士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不过,如果真能在数学圈外发现数学学科的受众的话,对于这个学科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刘宇航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百忙之中抽一些时间来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正如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在评价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时说的那样:“数学里藏着宇宙的秘密,我们一直想找到更多同行的探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