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豪密”:周恩来亲手编制的密码,从未被破译(神秘豪车)

“号密”是由周总理编译的无线电密码体系,国民党自始至终都无法破译,可以说是战争史中的一段传奇。

那么,“豪密”是如何诞生的,周总理在创建秘密通信网中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创建中央特科

1934年7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失利,蒋介石得意忘形,策划了一个“铁桶计划”,准备向中央苏区的纵深推进,全面将我军击溃。

然而,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做着春秋大梦之际,中央主力红军已于10月17日秘密渡过了于都河,开始了战略大转移。

直到红军冲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临近湘江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

此后,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了穷追不舍,数次围追堵截,但每一次危急关头,我军都能游刃有余的化险为夷,从未中过一次埋伏,这让蒋介石如鲠在喉,怎么共产党这么料事如神呢?

其实,红军在与国民党周旋时之所以能顺利突围,固然有我军英猛神武、以及出色的前线侦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得益于我方能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掌握敌军情报,就成了知彼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

由此,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我党我军情报工作的创建者和者——周总理。

可以说,周总理在这条隐蔽战线上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不仅一手创建了中共早期的情报系统中央特科,还亲自编制了那个时代最安全先进的密码体制—“豪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27年5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建立了中央军委特务处,周总理任军事委员会,这是我党最早的情报工作处。

后来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共中央机关决定从武汉迁到上海。

鉴于斗争形势紧迫,周总理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着手筹建秘密情报部门——中央特科。

在这条看不见硝烟的隐蔽战线上,中央特科掌握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量情报,为上海的秘密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央特科还派出了三人情报小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进入国民党中央部调查科做红色特工,而这三人也被周总理誉为“龙潭三杰”。

可以说,情报小组犹如一柄利剑,直接插进了国民党的核心机构,为我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更为中共的隐蔽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要知道,与狼共舞,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其实有很多次,党的机关眼看就要被敌人摧毁,但因为事先得到了情报 ,同志们才躲开了敌人的缉捕,最终安全转移。

不过,由于当时我党传递情报的方式是靠着交通员行路,这样的方式不仅速度慢、耽搁时间,更有生命危险,因此,党中央决定自己的队伍,创建自己的无线电台。

那么,中共的无线电台能顺利创建吗?

“豪密”的诞生

1928年夏天,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共六大上,周总理提出让留苏的中共党员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的请求,共产国际立马同意支持。

随即,周总理就选调了6人参加了莫斯科的国际无线电训练班,并特意叮嘱:“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内急需无线电通讯。”

此外,党还派出代号为“木匠”的共产党员涂作潮,前往列宁格勒伏龙芝军事通信联络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

随后,为了扩充工作人员,周总理又调来了中央特科的李强和张沈川,让他们在上海负责研制无线电台。

然而,李强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他对无线电可谓一窍不通,不过,他机智灵活、善于动脑,他以无线电爱好者的身份,接触行业内的各种朋友,还结识了在上海经营美国无线电器材的大老板。

从这些人当中,李强学到了有关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很多东西,而且他还通过关系,把“大华公司”生产的一台大型收发报机搞到手,然后自己连夜进行拆解、研究,逐渐摸清了门道。

而张沈川则化名为张燕铭,顺利考入了国民党开办的无线电学校,学习期间,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技术、虚心请教他人,最终掌握了关于报务的一些窍门。

1929年10月,李强和张沈川等人在上海英租界的一栋三层石库门里,建立起我党的个秘密电台。

同年12月,李强和报务员黄尚英来又在香港建立了另一部中共地下电台,由此开启了沪港之间地下党的无线电通讯。

1930年1月,上海与香港的两部电台首次开始通报,邓颖超亲自译电,成为了中共历史上的份电报。

此时,我党急需无线电人才,于是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办个秘密培训班,专门培养无线电干部。

1930年9月,“上海福利电器公司工厂”在法租界巨籁达路四成里12号挂牌营业,但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工厂,而是一个秘密的无线电培训班。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没有生产迹象,很快引起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最后特务便来了一次突然的“围剿”,缴获无线电机20台,然后抓捕了学员20多名。

上海的无线电台遭到了破坏,而香港的中共办事处也遭了殃。

当时由于电报的加密方式过于简单,电报一经发出,便被驻香港的英国殖民政府截获破译,电台也随即被捣毁。

中共中央闻讯大吃一惊,周总理得知此事后也是忧心忡忡,他决定亲自研究编制密码,以便确保党的核心机密不再被敌人破获。

就这样,周总理运用自己的智慧,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精心钻研,终于在1931年亲自编制了一套密码,在党内被称做“豪密”,由此打通了上海党中央和中共苏区的密码通信联络渠道。

那么,为什么会叫“豪密”呢?

原来,周总理早年在从事革命工作期间,为了隐蔽身份曾化名“伍豪”,于是党内便将这个化名设为了密码的名字。

那么,“豪密”到底是如何实现加密的?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神奇的“豪密”

原来,“豪密”是由书名与册码以及页码、行数与字序两部分组成。只要发报方将内容注明哪一页、哪一行、第几个字,收报方就能按“书”查找出书中对应的字并组成电报内容,前提是双方要拿同一本密码之书。

1931年1月,周总理指示懂无线电技术的伍云甫、曾三等人,尝试利用无线电建造一条通讯线路。可是,由于当时中央苏区缺少足够功率的电台,线路最终无法顺利建成。

不过幸运的是,红军很快在作战中就缴获了敌人100瓦的大功率电台,从而为中央苏区与党中央建立联系创造了条件。

于是同年3月,党决定再派任弼时前往中央苏区,继续尝试建立无线电通讯网,而这一次,周总理把自己编制的“豪密”交给了任弼时。

当时任弼时前往中央苏区时,为了掩人耳目便化妆成牧师,随身携带了一本《圣经》,其实书里就夹带着“豪密”。

1931年9月15日夜,中央苏区的电台首次接通了上海的党中央电台,任弼时用“豪密”编制了份发往党中央的电报。

而在上海,则是由周总理、邓颖超夫妇二人接受译出的。由此,“豪密”开始正式登上情报信息舞台,并逐渐在全党、全军范围内。

可以说,“豪密”的发明,使得我党的情报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被动的情报传递局面,这不仅是中国密码史上一次技术性突破,更让中国革命的进程“如虎添翼。”

那么,“豪密”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

据有关人士分析,“豪密”其实就是一种底加乱数的一次一密体制密码。

底本,是类似明码的单表代替式密码,也就是自清末到民国,政府、等部门在使用电报时所编制的密码,虽然编制简便,使用方便,但由于“同码同字”特点使其保密极差。

而“豪密”中所谓的乱数,就是若干随机编排的数字,由于是随机的数字,即使底本中出现的汉字会有重复,但在加乱数码后,就会实现“同码不同字、同字不同码”的效果,因此保密性极高。

也正是因为这种令人神奇的加密方式,使得“豪密“在中国电报技术史上经久不衰,直到现在其核心技术仍然被技术专家沿用。

确实,“豪密”的核心理念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也不过时,如同我们在登录很多网站时,除了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外,还要输入网站提供的一组随机验证码,这个验证码其实就相当于“豪密”中的随机乱数。

由此,蒋介石一直想破译红军的电报,但每次只能望洋兴叹。

据说有一次,他亲自命令国民党的通讯专家黄季弼侦译红军密电,但黄季弼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也感觉毫无头绪,实在无从着手。

可以说,周总理创造的“豪密”,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源于党中央与各根据地、解放区之间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无线电台,因此有了“豪密”,才保证了电台的安全,更让我党在对敌无线电斗争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

比如长征路上,那场最出神入化、最经典的四渡赤水战役,这其中不乏有毛主席用兵如神、战术灵活的功劳,但周总理的“豪密”情报同样功不可没。

而毛主席对此也高度赞扬:“有了“豪密”,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结语:

电报技术自从清末传入中国以来,曾经出现过很多电报密码,而其中最为著名、也最为神秘的也许就是“豪密”了。

作为中国共产党部无线电秘码,“豪密”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诞生。

而周总理作为举世闻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外交家,以及我党的密码专家,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注定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