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单·新书|动物为什么吃不胖(为什么动物不吃主食)

“科普书单·新书”系列是澎湃新闻翻书党栏目最新推出的原创书单,旨在为对科普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新书资讯。

《亲爱的数学:在无限的边缘超越》

[英]戴维·达林、[英]阿格尼乔·班纳吉 著,肖瑶 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23年5月版

戴维·达林和他的天才学生阿格尼乔·班纳吉认为,数学是通往奇妙思维世界的钥匙,它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现实世界中思维的枷锁,用出乎意料的方式重新看待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他们从现实世界的问题入手,选择数学领域里的一些典型主题,如四维空间、分形、悖论、拓扑等,将几百年来的数学家接力探索的发展历程融入其中。他们运用来自不同领域的丰富事例、大量形象的比喻和轻松有趣的语言,尽量减少方程和运算公式的出现,展现了数学有趣、古怪与魅力的一面。他们在本书的“致读者”一文还鼓励读者:“事实上,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数学家。”戴维·达林,1953年生,曼彻斯特大学天文学博士、科学作家、音乐家。著有《永恒的方程》等50余部作品,涵盖宇宙学、物理、数学以及哲学等领域。阿格尼乔·班纳吉,2000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后移居苏格兰。从小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IQ超过162,年以满分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名。十二岁起,就跟着戴维学习数学和科学,目前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又来了》

[美]兰道尔·门罗 著,邓舒夏 尔欣中 苟利军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未读·探索家,2023年4月版

本书是《万物解释者》作者兰道尔·门罗的新作。《万物解释者》中译本年出版,在国内也风靡了一段时间。在这本《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又来了》中,门罗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如果地球是一只巨大的眼睛,它能看多远;要多少人才能一天建成罗马;如果所有人同时打开冰箱,能为地球降温吗?塑料玩具恐龙里有多少是真恐龙?门罗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讲道:“我喜欢荒诞的问题,因为没人会知道答案,也就意味着感到困惑也没关系……同样的科学道理被用来回答严肃的问题和愚蠢的问题……试图回答愚蠢的问题可以让你了解一些严肃的科学。即使这些答案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用处,光是知道它们就很有趣了。”

《老而不衰的科学:我们为何衰老,又如何实现生命质量的跃升》

[英]安德鲁·斯蒂尔 著,张文韬 王曦 译,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2023年4月版

这本书介绍了关于衰老的前沿科学研究,归纳了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DNA损伤与突变、端粒的缩短等等,并总结了治愈衰老的四种疗法——除旧、换新、日常修复和基因的重编程,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用科学方法达到老而不衰,以及如何活得更久但不生病。最后一部分还如大家期待的那样,告诉读者怎样的生活方式可以活得更久——不要吸烟、控制饮食、多做运动等等。作者是计算机生物学家,物理学博士,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研究员。他运用计算机从事DNA解码工作,试图揭开现代生物学隐藏的秘密。他擅长用粒子加速器分析磁性和半导体材料。后来从物理学的研究转向生物学,因为他意识到,人类的终极痛苦来自于衰老,而他想改变这一切。

《传染病与文明:通往共生之路》

[日]山本太郎 著,朱田云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5月版

作者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开始追溯传染病与人类的关系,描绘了人类社会在面对传染病的种种威胁时采取的各式姿态。文明之初,人类曾过着与传染病无缘、非常健康的生活。随着文明的进步发展,定居农耕以及野生动物的家畜化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然而文明成为传染病的摇篮的同时,传染病也为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作者细数了传染病的传播与近代世界体系、殖民地主义以及开发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曾在发明抗生素后自以为已经完全战胜了传染病,却在不久后的非洲大陆又发现了至今没有研制出特效药的埃博拉病毒。最后作者认为与传染病的共生并非理想中那样均衡的关系,而是无可奈何的妥协。与传染病共生并不代表要放弃克服某种疾病的努力。作者在本书结尾处表示:“对于那些被病原体夺走的生命,作为一名医生、一个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人,我无法视而不见。”山本太郎,1964年生,1990年长崎大学医学部毕业。医学及国际保健学博士、京都大学研究科助教授、长崎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教授,专业是国际保健学与热带感染症学,曾赴非洲、海地等地抗击传染病。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

[意]卡洛·罗韦利 著,王子昂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磨铁·文治图书,2023年5月版

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在时空物理学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被誉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他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时间的秩序》等作品畅销全球,被译成41种语言。在这本《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前言中,卡洛·罗韦利讲道:“我的作品面向的,首先是不了解量子力学,但有兴趣尽自己所能去理解量子力学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的读者。我要尽可能地做到叙述简洁,因此一切对把握问题核心并非不可或缺的细节,我都略而不谈。我要尽可能地做到清晰易懂,因为我探讨的是科学中最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其说我讲的是如何理解量子力学,不如说我只是解释了为什么量子力学是如此难以理解。……在开始阅读前,有一事需读者悉知。未知的深渊永远对人具有吸引力,也总是令人目眩神迷。认真思考量子力学,反思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过程几乎是一种近似迷幻体验的经历:它总是变着花样要求我们放弃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中被认为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东西,它要求我们接受现实与我们的想象有着深刻差异这一事实,要求我们不要惧怕深不可测的未知之物,要敢于将目光投入深渊。”

《科学技术史手册》

吴国盛 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这是一部反映国际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全貌的大部头,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老师在内的30名编者编写。全书1200余页,共54章,涵盖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以及中国科技史4个方面,分学科概述、文献指南和学科建制3个部分,16个类别,描绘了科学史发展的经纬网。学科概述部分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学科概述文章,展示学科发展和编史学的变迁。文献指南是本书的主体,包含了通史通论(工具书、通史通论)、前现代史(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中世纪、伊斯兰科学、现代早期)、分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学史、生命科学史、医学史、技术史)、国别史(英国科技史、法国科技史、德国科技史、俄国科技史、美国科技史、日本科技史)、专题研究(科学革命、启蒙科学、工业革命、性别与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仪器史)、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通史、中国农学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天学史、中国算学史、中国博物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根据每一个类目的特点,还分为了工具书、通史、分科史、专题研究、人物研究等。这部分是编者们根据国际同行的既有工作编写,补充了西方著作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的工作,为科技史的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入门的向导。学科建制部分对科技史家共同体的各个方面进行介绍,包括杂志、学会、会议、学位、奖项,最后是约160位著名科技史家的小传。

《漫画物理学》

[德]本亚明·巴尔、[德]鲍里斯·莱麦尔 著,[加]里娜·皮科洛 绘,万洁 译,四川文艺出版社·果麦文化,2023年5月版

在《漫画物理学》前言中,为其绘图的漫画家里娜·皮科洛说:“本书语言浅白而日常,就连我这样的漫画家都能看懂。本书由本亚明·巴尔和鲍里斯·莱麦尔合著,他们将向你展示反物质与香蕉之间的联系,解释在飞机上你为什么会感觉自己胀了起来。他们会剖开原子,会引得你质疑脚下大地的稳定性。他们会告诉你怎样用能量创造出物质。他们甚至会让你好奇地想,世上会不会有另一个宇宙,那个宇宙中会不会存在另一个你,另一个你会不会正在看像这本书一样奇怪的另一本书。”本亚明·巴尔,德国汉堡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拥有德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即波茨坦的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在科研之余,本亚明喜欢通过办公开讲座或写科普书的方式给门外汉讲物理学。鲍里斯·莱麦尔,基本粒子实验物理学家,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职,并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CERN(欧洲核子研究)参与ATLAS(超环面仪器)实验项目。鲍里斯是知名科普达人,曾获得2011年度“德国科普比拼锦标赛”冠军。

“简明量子科技丛书”

成素梅 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版

在丛书总序中,主编成素梅讲到这套书的出版源起:“为了使没有物理学基础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更系统地了解量子技术的发展概况,突破大众对量子科技‘知其然,而不是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策划和出版了本套丛书。本套丛书共由六部著作组成,其中,三部侧重于深化对量子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三部侧重于普及对量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发展概况的了解。”《量子佯谬:没有人看时月亮还在吗?》(乔从丰 著)一书通过集中讲解“量子鸽笼”现象、惠勒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维格纳的朋友、量子杯球魔术等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通过介绍量子强测量和弱测量来阐述客观世界与观察者效应,回答月亮在无人看时是否存在的问题;通过描述哈代佯谬的思想实验、量子柴郡猫、量子芝诺佯谬来揭示量子测量和量子纠缠的内在本性。《通幽洞微:量子论创立者的智慧乐章》(成素梅 程瑞 著)一书立足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视域,追溯和阐述量子论的首创大师普朗克、量子论的拓展者和尖锐的批评者爱因斯坦、量子论的坚定守护者玻尔、矩阵力学的奠基者海森堡、波动力学的创建者薛定谔、确定性世界的终结者波恩、量子本体论解释的倡导者玻姆以及量子场论的开拓者狄拉克在构筑量子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科学贡献和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下就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展开的争论,来透视物理、数学与哲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万物一弦:漫漫统一路》(张天蓉 著)系统地概述了至今无法得到实验证实,却令物理学家情有独钟并依旧深耕不辍的弦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理论。内容涵盖对量子场论发展史的简要追溯,对引力之谜的系统揭示,对标准模型的建立、两次弦论革命、弦的运动规则、多维空间维度、对偶性、黑洞信息悖论、佩奇曲线等前沿内容的通俗阐述等。弦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不仅解决了黑洞物理、宇宙学等领域的部分问题,启发了物理学家的思维,还促进了数学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是目前被物理学家公认为有可能统一万物的理论。《极寒之地:探索肉眼可见的宏观量子效应》(彭鹏 著)一书通过对爱因斯坦与玻尔之争、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实数量子力学和复数量子力学之争、量子达尔文主义等问题的阐述,揭示了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世界如何过渡到宏观经典世界这个重要问题上展开的争论与探索;通过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超流、超导等现象的描述,阐明了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下所呈现出的宏观量子效应,确立了微观与宏观并非泾渭分明的观点;展望了量子效应发展起来的量子科技将会突破传统科技发展的瓶颈和赋能未来的发展前景。《量子比特:一场改变世界观的信息革命》(戎思淼 著)一书基于对何为“信息”问题的简要回答,追溯了经典信息学中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或者说,计算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向微观领域延伸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瓶颈的原因所在,揭示了用量子比特描述信息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阐述了量子保密通讯、量子密码、量子隐性传态等目前最为先进的量子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量子计算:智能社会的算力引擎》(李宏芳 著)一书立足量子力学革命和量子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揭示了计算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思维观念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分析了两次量子革命在推动人类算力跃迁上新台阶的重大意义;阐释了何为量子、量子计算以及量子计算优越性等概念问题,描述了量子算法和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及其研究进展;展望了量子计算、量子芯片等技术在量子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前景和实践价值。

《夜空下的世界》

[美]巴巴克·塔夫雷什 著,魏晓凡 译,戴建峰 校译,金城出版社,2023年5月版

本书汇集了25个40多名顶尖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收录超过200张照片,为我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壮丽夜空,包括震撼世界的天体事件,星空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些和地区著名的地标,还有远离城市光污染的自然以及自然与城市文明融合的场景。作者巴巴克·塔夫雷什是国际项目“夜空下的世界”的创始人,他精心策划了这本摄影集,其中很多图片是以前从未发表过的,用以展示夜晚天空的真实光彩,并提供专业的夜空摄影指南与天文科普,帮助你捕捉美丽的天空影像。“夜空下的世界”是无国界天文学家发起的项夜空摄影项目,夜空摄影大师们穿越世界各地,捕捉前所未见的地球与天空的真实模样,发现宇宙之美,观察重大天文事件,关心地球暗夜保护,鼓励人们重拾那一片被遗忘的夜空。联合国教科文和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其指定为2009年“国际天文年”的个专项活动。巴巴克·塔夫雷什(Babak Tafreshi),夜空摄影大师,天文学家无国界(AWB)的董事会成员,2007年创立“夜空下的世界”(TWAN)项目,2009年获伦纳特·尼尔森奖,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学摄影奖,以表彰他对全球夜空摄影的贡献。他的作品以夜空为背景,架起地球与天空、艺术与科学、文化与时间的桥梁。

《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

[美]约翰·里德、[美]托马斯·洛夫乔伊 著,王志彤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文化,2023年4月版

地球上现存着五大巨型森林:北美巨型森林、泰加林、亚马孙雨林、刚果雨林、新几内亚雨林。这些巨大的森林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数千种文化和稳定的气候至关重要。约翰·里德和托马斯·洛夫乔伊为解决这些森林面临的最大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大规模扩大保护区,到支持土著森林管理员,再到规划更智能的道路网络。《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为政策制定者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并建议我们通过日常决定吃什么、建什么、买什么、去哪里以及如何到达这些地方,来帮助拯救大森林。托马斯·洛夫乔伊是美国著名环保主义者,生物多样性之父,首次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入科学界。

《地球生命小史》

[英]亨利·吉 著,邢立达 唐亦辰 译,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23年4月版

亨利·吉用12个简洁明快的章节、科幻小说般的笔法,综合当今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化石记录,讲述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诞生、消亡与更迭,并畅想了未来十亿年的生命图景:生命是如何被地质、气候和大气力量反复塑造,依靠微妙的平衡存在于地球上的?五次大灭绝之后,人类这一物种将在哪个世代、以何种姿态迎来灭绝呢?亨利·吉是剑桥大学古生物学博士,《自然》杂志资深编辑,《自然》科幻专栏“未来”的主持人和开创者。1987年以记者身份进入《自然》杂志,在《自然》担任作家和编辑的三十年里,他不仅是科学的观察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他的指导下,《地球生命小史》这本书里提到的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基本都有发表。

《天哪,我居然活下来了!古生物的演化故事》

[日]探究学社 著,丁丁虫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5亿年来,地球经历了5次大灭绝,有数不尽的霸主动物登场:人类的祖先是什么?猴子?古猿?还是一条鱼?它们离我们有多遥远?时间来到5亿年前,此时的它是——一只皮卡虫!一只体长只有6厘米,晃晃悠悠地漂在寒武纪海洋中的小家伙。看起来弱弱的皮卡虫是怎样面对这些磨难的?这本来是个“危机重重”的故事,但本书却用十分幽默搞笑的方式娓娓道来。

《屠海: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到20世纪)》

[加]法利·莫厄特 著,高见 刘莹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屠海》详尽地记录了自16世纪西方人踏足北美洲之后的500年间,北大西洋沿岸超过50种动物减少甚至灭绝的过程。原本这里的各种动物不计其数,然而随着欧洲移民的进入和商业性捕杀的加剧,包括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在内的物种纷纷遭到屠戮,无数的大海雀、鲸类、海象、北极熊、美洲狮等被夺去生命。本书出版后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态保护的热潮,推动了环境改革和海洋立法进程,影响了一代人的海洋保护意识。法利·莫厄特是加拿大自然文学作家,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一生出版著作44本,有2500多万册远销世界60多个。其代表作有《鲸之殇》《与狼共度》《鹿之民》《屠海》等。

《鲸鱼海豚有文化:探索海洋哺乳动物的社会与行为

[加]哈尔·怀特黑德、[英]卢克·伦德尔 著,葛鉴桥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5月版

本书两位作者试图定义什么是鲸类动物文化,它如何存在,它对鲸鱼和海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以及最终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在剖析鲸类的文化、行为、基因、生态、保育之外,本书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鲸鱼海豚社会与行为里的知识和趣事。人类常有错觉以为我们孤独地站在物种智能的顶峰,但其实我们还有深洋大海,以及在海洋里的朋友。它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社会生活与行为,展现了生物智能的其他可能表达形式,是以鲸之为鲸,人之为人。哈尔·怀特黑德是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生物学系研究教授,著有《抹香鲸:海洋中的社会进化》和《动物社会分析》,均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卢克·伦德尔是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和社会学习与认知进化中心的生物学讲师。

《改变世界的17个方程》

[英]伊恩•斯图尔特 著,劳佳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2023年3月版

作者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讲道:“为什么是17个呢?好吧,作为一名作家,我面临的大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不是找不到足够的方程来写,而是要将方程缩减到合理的数量。它可以是一个整数,比如20个,但这本书的篇幅就太长了。如果是15个的话又太短了。17、18个看起来刚刚好。当然,‘17’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神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问我:‘为什么是17个?’书名声称这些方程改变了世界。我对这一点确信无疑。每一个方程都代表了数学或科学的进步,而这些进步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世界。例如,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组通过简单的计算直接预测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带来了广播、电视、雷达和所有的现代通信。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收音机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这本书英文原版初版于2012年,书名为In Pursuit of the Unknown: Seventeen Equa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现在中文版的书名是原书的副标题,听上去更能够吸引读者。

《动物为什么吃不胖:关于食欲、代谢与肥胖的营养大发现》

[澳]大卫·劳本海默、[澳]史蒂芬·J.辛普森 著,范雪竹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后浪,2023年3月版

两位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大卫·劳本海默是悉尼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营养生态学教授,健康与医学跨学科研究机构查尔斯·帕金斯中心营养学学科带头人。史蒂芬·J.辛普森是悉尼大学健康与医学跨学科研究机构查尔斯·帕金斯中心学术主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基于30年来的跨物种实验和研究,他们提出了全新的蛋白质杠杆理论,对理解人类的饮食、新陈代谢疾病和肥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揭示当今人类陷入营养困境真正缘由的同时,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营养建议,帮助我们在迅速变化的食物环境中,重拾身体的古老智慧,聪明地平衡美味与健康。本书的英文名为Eat Like the Animals:What Nature Teaches Us About the Science of Healthy Eating,中译为“动物为什么吃不胖”也十分讨巧。

《爱因斯坦的国度》

[法]艾蒂安·克莱因 著,任茹茹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23年2月版

法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博士艾蒂安·克莱因踏上旅程,体验爱因斯坦生命中重要的城市,想象他命运中颠覆性的时刻。在阿劳,十六岁的爱因斯坦想知道如果自己骑上一道光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苏黎世,他成为一名工程师,对实验物理充满热忱;在伯尔尼,他在供职于联邦知识产权局期间发表了五篇文章,其中一篇正是关于那个彻底改变空间和时间关系的狭义相对论;在布拉格,他提出了光被引力偏转的想法,产生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雏形;然后在布鲁塞尔,在安特卫普,又辗转至北海,那是一九三三年,爱因斯坦在北海避难数月,终于离开欧洲定居美国……艾蒂安·克莱因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材料科学研究实验室,同时进行密集的科学普及活动,主要围绕当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和粒子物理,著有多部畅销科普作品,主持播客节目《问题中的科学》。

《深时之美:从宇宙星尘到人类文明,跨越45亿年的地球故事》

[美]赖利·布莱克 著,刘小鸥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记号Mark,2023年6月版

“深时”是塑造我们星球地质事件的时间尺度。这一尺度十分巨大,甚至挑战了人类的理解极限,但它的证据却是随处可见的。本书汇集了前沿研究成果与近200幅精美图片,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岩层到“天外来客”,从鲨鱼牙齿化石到水下森林,逐一探讨了地球历史上的精彩时刻与重大事件,揭示了“深时”的证据。其中很多古代遗迹是我们如今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它们成为当下与遥远过去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塑造我们栖居之所的地质事件与曾经存在过的远古生灵。本书描绘了45亿年的地质历史,讲述了从地球形成到人类文明曙光出现的故事,也讲述了时间本身的故事。赖利·布莱克是专门研究古生物学的科学作家,曾为《连线》《地理》和《科学美国人》撰稿,并被《商业内幕》称为顶级“科学社交媒体奇才”。赖利也是“侏罗纪世界”系列电影的常驻古生物学家,著有《恐龙时代》和《史前掠夺者》。

《现代科学的诞生》

[意]保罗·罗西 著,张卜天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4月版

意大利著名科学史家、哲学史家保罗·罗西的《现代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译本出版,这是他本被译成中文的著作,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张卜天老师翻译。保罗·罗西自述:“本书不是为科学史家或科学哲学家写的,而是为那些开始对思想史和复杂的、激增的、迷人的科学哲学对象感兴趣的年轻人而写的。我特别想到了这样一些读者,其中包括我的一些好友,他们一直致力于‘人文’研究,认为科学很‘枯燥’,从心底里相信科学与文化和文化史无甚关联。”张卜天:作为一部讨论科学革命的普及读物,《现代科学的诞生》的一大价值在于包含了其他同类著作中鲜有谈及的重要主题,比如知识的保密与公开,地质学与时间的发现,植物分类与普遍语言,等等。罗西在叙事时也以这些主题(和一些重要人物)为主线,而非按照年代线索进行。罗西对原始史料的熟稔,使他在处理这些主题时往往会有别开生面的论述,这一点为许多科学史家所称道。

《机器人简史》

[美]达斯汀·A.阿布内特 著,李尉博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本书追溯了美国文化中机器人观念的历史,谈论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美国人对半机械人、自动机和机器人的观念的演变。作者从跨学科的视野出发,广泛而深入地借鉴了思想史、文学、电影和电视等资源,探讨了机器人及其衍生的装置,如何不仅在概念上相互联系,而且体现了现代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如关于男女差异、种族差异、奴隶制、共和主义、机械化、后工业主义等问题。达斯汀·A.阿布内特现任加州大学美国研究系副教授,一位历史学家和美国研究学者,专业领域为文化史和知识发展史,科学与技术史。

《消失动物图鉴》

[法]吕克·塞马尔、[法]扬尼克·富里耶 著,张鸣 译,海峡书局·后浪,2023年4月版

随着物种的诞生与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然而,在最近的数百年间,大约有260种脊椎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灭绝。本书旨在通过69幅已经灭绝的动物肖像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讲述业已消失的动物如何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科普如何用现代技术延续物种,技术的发展又如何丰富了物种保护的实操手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若干小故事,配以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的高清照片,意在告知人们,灭绝已经开始,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迫在眉睫。莱顿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大多数藏品都是孤本。吕克·塞马尔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讲师,生态和保护科学中心社会生态系统团队的一员。

《世界的形状:读懂你一知半解的科学知识》

石峰 著,台海出版社·BOOK,2023年4月版

本书是微信公众号“老和山下的小学僧”科普文章集结,内容涵盖量子物理、前沿技术、核能应用、宇宙天文、太空旅行、生物医学六大领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路径。量子力学到底有没有具体的应用?芯片是不是比原子弹更难制造?空间跳跃、时间倒流真的只是科幻吗?关于科学知识,有很多是我们还一知半解的。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枯燥的科学知识讲述成大家都能听懂的故事。石峰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现主攻纳米催化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工作细胞》(2册)

[日]清水茜 原著、[日]牧村久实 著/绘、吴一红 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3月版

《工作细胞》科普绘本由《工作细胞》原作者清水茜监制,牧村久实绘图。相较于原著成人日漫风,本书画风有趣可爱,人物形象进行了缩小化处理,有这样类似迷宫、找不同这样的互动小游戏。里面涉及流行感冒、新冠病毒、身体擦伤等科普小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书中将各种人体细胞拟人化,容易迷路的红血球、冷酷的白血球、可爱又可靠的血小板,生动形象。绘本结合了肺炎、流感、寄生虫病、伤口感染和结痂等知识点,每个小故事讲解一个知识点。拓展讲解了疫苗、流感、发烧等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芯片简史:芯片是如何诞生并改变世界的》

汪波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文化,2023年4月版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的庞杂信息重新、编排,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60多年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演化出了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极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汪波是资深芯片研究专家,早年留学法国,获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集成电路硕士学位和利摩日大学高频微电子学博士学位,分别在华为公司、法国里昂纳米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二十余年经验。

《昔日的世界:地质学家眼中的美洲大陆》

[美]约翰·麦克菲 著,王清晨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4月版

本录了一次跨越20年的旅行。作者约翰·麦克菲偕同不同的地质学家在美国北纬40度附近取一个横截面,来回穿行,描述这个截面里的一个个地质地貌,解读一个个地质故事,挖掘一篇篇历史。作者游览了一个个风貌各异的地理省区,描写所见景点的景色,写陪同他旅行的地质学家,穿插着写了这些地质学家的人生历史,地质学的历史,乃至地球的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的解读,他看到了高尔夫球场和冰川地貌的密切联系,理解了摩门教为什么最终选择在盐湖城栖身,明细了标新立异的美国风景画派为什么被称为哈得逊河画派。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让读者了解地质科学,也了解与他同行的地质学家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地质学四部曲《昔日的世界》于1998年出版了合集,并于1999年获得普利策奖。

《天文学讲座》

[日]谷口义明 著,何伊文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创美工厂,2023年4月版

这部“不重要、不紧急”的《天文学讲座》,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关于星系的大小事宜,并以当下的眼光去探究宇宙星系的生活。即便存在各种限制,我们也不能抹杀眺望夜空这种“非必要”活动的重要性。谷口义明,日本放送大学教授,理学博士、天文学者。1954年出生于北海道名寄市。1988年在东京木增天文台工作期间,发现了出现在室女座星系NGC 4772中的II型超新星SN 1988E,著有《银河系消失之日》《仙女座星系的旋涡》《宇宙为什么创造黑洞》等多部关于宇宙星系的作品。

《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

张瑜 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5月版

本书是资深自然观察者张瑜以长达30年的积累书就的博物学札记。作者采用轻松、幽默的笔触,以自己从小到大和四种动物——鸭子、松鼠、螳螂、刺猬——相识相知的故事为线索,通过摄影和文字刻画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场景,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是如何与这些动物结缘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常年的细致观察与缜密思考,不仅让他收获了科学知识,更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的方式,塑造了他的个性。可以说,作者的职业选择和所取得的成就,与自然观察的经历密不可分。在张瑜看来,观察自然,能让他以最为慵懒的方式收获最多样化的快乐。即便是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生活细节之丰富也完全超出常人的想象:鸭子求偶炫耀时的热舞表演,暴雨中松鼠妈妈守护幼崽的机智策略,刺猬逃生避险所用的“遁地术”,螳螂捕猎的惊险刺激丝毫不亚于纪录片里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扑杀……这些现象总会引发好奇,而在持续不断的长期观察中,答案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浮出水面,这也正是自然观察的魅力所在。

《物种入侵:一部关于入侵物种的纸上纪录片》

冉浩 著,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2023年4月版

这是一部关于入侵物种的纸上记录片:小龙虾在我国是一个入侵物种,它们大概在100年前进入中国,目前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兔子在澳大利亚属于入侵物种,它们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之一;猫跟随着海员们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群岛的一种特有鹿鼠因为被带上岛的一只猫而整个物种灭绝;绿色植物并不一定意味着好的生态,绿色荒漠的形成实际上属于一种破坏性生物行为。冉浩,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课题组成员、顾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