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面对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有的人能很快从事情中走出,不久便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生活。
有的人却深陷事情当中,无论干什么都深受过去事情的困扰。
而不同反应的背后,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消化”事情能力的高低。
对于人体而言,消化是我们吃进食物,然后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的过程。
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消化便是接纳事物,剖析事物,在事物中寻得智慧的能力。
我们所见所闻之事,并不会自动形成智慧。若处理不慎,过往便成了压在心头的巨石。
只有我们学会“咀嚼”并“消化”事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才能变成手中的财富。
人到中年,能够消化新知识,旧经验,坏情绪的人,方能海纳百川,智慧丰藏。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
无知的人其实生活在一个牢笼里,他的眼界、思想都很狭隘,根本看不清世界的真实模样。
信息与知识,更新换代,变化不息。
固步自封,排斥潮流,只能被狠狠抛弃。
就像年迈苍鹰为了恢复力量,不惜忍着剧痛,咬掉老旧的爪与喙。
我们也只有在消化新知中,击碎执念,重塑自我,才能立于不败。
世界顶级企业西门子每年都会有很多个“学习日”。
在这一天,所有手头工作都会被暂停,员工们会一起参与到对新知识的吸纳中来。
绝对自由的氛围中,大家尽情分享着自己的看法,所有人既是讲授者,又是倾听者。
这些讨论关于设计思维、数字化等多个方面,最前沿的理论冲击着每个人的头脑。
当然,员工们不会满足于只是听到这些新奇内容。
之后,他们还会将新知识落实于日常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不断消化它们。
他们会将新知识与固有理解相结合,直到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得益于对新潮流的不断消化,已经建立175年的西门子公司,如今依旧走在世界前沿。
秋去冬来的变化让人直打哆嗦,知识的涌入同样会在人的心底掀起阵阵涟漪。
蜕变本就伴随着阵痛,让知识真正融入自己亦不容易。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知识是需要用时间来消化的。
知识类似于中药,见效很慢,但是能根治人的愚顽。”
想更新自己,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勤奋,更要有认知的深度。
对于新知识:
要去批判它,新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一定是值得思考的。
要去实践它,纸上莫谈兵,去行走,去尝试,去失败,去修正。
要去深挖它,看事不可浮于表面,知识的背后同样蕴含着知识。
这个时代,能将新知识消化为自身精华的人,才能站在风口浪尖。
大千世界是他们的养料,风起云涌是他们的动力。
他们在消化新知中更新自己,在更新自己中改变世界。
曾有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了一个调查。
他们好奇于:
为什么同一个岗位,有的人做了多年仍然是普通员工,而有的人刚刚起步就升职加薪?
最终他们得出结论:是复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们的成长速度。
懂得复盘的人,把过往像美食一样消化。
他们将经历转化为经验,获得远超他人的成长。
年轻时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
多年以后,深感虚度了年华的托尔斯泰,终于决定改变自己。
面对改变的愿望,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
他们认为过去不堪入目,恨不得将其完全抛弃。
然而,生命是一个整体。
过去的错误如果没能得到消化,便会永远纠缠着我们。
而将曾经的一幕幕消化掉,不堪的经历里一样蕴含着机会的种子。
托尔斯泰深知这一点,他没有立刻开始新生话。相反,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反思自我。
他回忆着过往的一切,总结出自己身上所有的优缺点,不遗余力地写满了好几页大纸。
后来,托尔斯泰便根据对自己的剖析,针对性地戒掉了所有恶习,成长为有名的大作家。
一味地去尝试新的事物却不萃取其中智慧,就像一个不断进食却吸收不了营养的病人。
失败的经历本身不会让人成功,对失败的反思才是成功真正的母亲。
在纪录片《二十度》里,百度总裁李彦宏复盘了百度从建立之初到现在每一次决策的成败。
李彦宏说:“做错的事是很多的,没有一个人是神,能够一眼就看透终局到底是什么。”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复盘中,消化过往经验,大浪淘沙,升级自己。
人生的棋子匆匆落下,快到来不及品味,倘若不进行复盘,又怎得其中妙处?
把棋盘看清,才能落子无悔;
把过去看清,才能坚定未来。
当我们学会在复盘中消化过往时,岁月的智慧也便悄悄铭刻于心。
这个世界上,能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经验的人,注定拥有繁花满簇的人生。
作家季羡林说过:
一个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消化人世悲喜,纵然会经历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圆满。
真正强大的人,能从坏情绪中寻得改变生活的机会。
他们消化情绪,转化情绪,在痛苦中懂得人生,在低谷中唤醒潜能。
蔡勇斌是中国仅有的几个盲人程序员之一。
小时候的他不小心碰洒房顶的石灰桶,双眼被严重烧伤,彻底失明。
失明后的他也曾痛苦过。他愤怒,他迷茫,他埋怨上天为什么给自己一副这么烂的牌。
他也尝试过去转移注意力或是发泄,可悲伤在不久之后依旧卷土重来。
最终他明白了,坏情绪是不能消除的,只能将其消化于头脑,酿造于心中。
既然伤痛不能烟消云散,何不把它转化为向前奔跑的动力?
于是,在所有人都劝蔡勇斌去学推拿的时候,他毅然决定去学编程。
实际上,蔡勇斌的痛苦,并未真正消失。
但当他想到中国还有几百万失明群体完全用不了互联网时,痛苦便成了感同身受的动力。
如今的蔡勇斌依旧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要开发一款,让全国1700万盲人畅游网络。”
人们常说:痛苦是创作者的“大不幸”,却是读者最幸运的事。
情绪这件事,憋在心里总会有爆发的一天;越去对抗它,它反倒变得越强烈。
既然坏情绪没法消散,不如将其消化为营养,运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当年日本侵华,看到家乡惨遭摧毁的冼星海愤怒不已。
最终他消化掉了这股愤怒,把自己关在屋里,用六天时间创作出了传世经典《黄河大合唱》。
坏情绪是弱者的绊马索,却是强者的垫脚石。
它是自怨自艾者的坟墓,却是勇敢者的勋章。
面对情绪,有人成为它的奴隶,迷失自我;有人却能在痛苦中寻得力量,唤醒心中的猛兽。
人生漫漫,懂得消化情绪的人,总是能在跌倒时更快的爬起。
他们将泪水消化为下一拳的力量,勇敢地迎击这无常的世界。
没有对知识本质的参透,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没有对过往经验的总结,经历的一切就只是经历而已。
没有对痛苦情绪的转化,心中的凄苦便成了无尽深渊。
世间之事,纷纷扰扰,该来的事我们躲不掉,发生的一切我们终不能熟视无睹。
直面它们,剖析它们,去消化生命中的一切,灰暗泥土里同样能生出绚丽之花。
作者 | 小柒爷,一名医学工作者,想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