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动摇,根据不同阶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图为安徽马鞍山,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十四五”规划新特钢重点项目现场,建设者们正在加紧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
总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六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这六组重大关系,我们特邀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专家团队,撰写系列解读文章,这是第三篇。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话语,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秉承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守正,出自《史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强调要坚守正道。其后,历代文献屡有“守正”记载,对“守正”的倡导相承沿用至今。创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魏收所著《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其语义为除旧迎新,意为治理的变革与更新。唐代及以后,“创新”一词频繁出现,既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创新观”,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创新意识活跃、创新领域的不断扩大。
世代相传的守正与创新的意识和主张,激发了中华民族创新奋进的强大力量,推动了中华民族在守正与创新的实践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挑战。
守正与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守正中的“正”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创新意味着对“旧”的突破与超越,其目标是“新”,即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一定是有所依凭和本源的,是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的。也就是说“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只有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才能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才能把事物推向新发展阶段。单讲守正而不求创新,守正就会陷于故步自封的抱残守缺;只讲创新而罔顾守正,所谓“创新”就必然滑向迷失方向的历史泥淖。
守正与创新表里互依、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战略全局对党和事业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守正的基础上,处处闪耀着创新的亮点。从“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正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论智慧。
守正创新是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能够书写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牢牢把握新时代在理论上守正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扛起守正创新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另一方面,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党和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和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总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
实践没有止境,变化永不停息。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新突破。思想解放深度决定发展高度,唯有跨越和攀登一个又一个思想高峰,才能有观念大更新、事业大发展的广阔空间。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探索和尝试有利于加快优势转化、释放发展潜能的新思路、新办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必须坚持工作实践导向,在深入田间地头和走进基层群众中,把思想解放新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要在勇于开拓上实现新突破。当前,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机遇在中国交织叠加,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面对加快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老办法”、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以奋勇争先的斗志、敢冲敢闯的魄力、迎难而上的气魄,认真研究怎么干得快、怎么干得成、怎么干得好,创造增进民生福祉、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
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攻关和突破。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推出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的改革方案、政策举措,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素保障、营商环境问题,以重点领域改革突破、机制创新,带动全局加快发展。(张树军 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