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张淑琴代表丈夫陆家羲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1987年自然科学奖颁奖大会”,接受了中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奖、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用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多个领域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科学公民。
陆家羲获得该奖项时,距离他去世已经过去了6年。
在一众获奖的院士之中,唯有他,生前的职务是中学物理老师。
他的一生,是一出被埋没的悲剧。
生得贫穷,不忘追梦
1935年6月10日,陆家羲出生于上海一户贫苦家庭,他是父母所生的5个孩子中唯一长大成人的。
家庭的困苦无法支撑陆家羲去往更广阔的学习天地,1948年,父亲因病逝世,勉强读完了初中的陆家羲,不忍再让母亲为学费为难,于1950年到上海一家五金材料店当学徒。
1951年,16岁的陆家羲独自一人踏上了北上的路,考入了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学习,半年后,就以名的成绩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
哈尔滨电机厂
在哈尔滨电机厂,陆家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拿下了厂的先进员工奖,还利用业余的时间。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他求知若渴,晚上下了班,冒着严寒去夜校学习俄语和英语,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查资料便捷,又自学了日语。
1957年,这是让他之后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科普读物《数学方法趣引》,里面记载了许多的数学难题,让陆家羲觉得妙趣横生,读得如痴如醉。
书中有一个“寇克满女生问题”深深吸引了陆家羲:
1850年,英国神甫寇克满在《女士与先生之日记》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的文章,提出了15个女学生问题:一位女教师每天带领班上的15名女生去散步,她把这些女生按3人一组分成5组,问能不能作出一个连续散步7天的分组计划,使得任意两个女生曾被分到一组且仅被分到一组。
寇克满在杂志发表的第二个星期就给出了答案,但数学家们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想要将它完全解答出来,成为了数学界百年悬而未决的难题。
陆家羲看到了以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一定要攻克它。
空谈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陆家羲明白,想要实现理想抱负,就必须要开阔自己的知识面。
他向厂提出深造的申请,却遭到了拒绝,他果断辞职,1957年的秋天,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在没有工资来源的大学生涯,靠着微薄的助学金维持生活。
尽管物质贫瘠,可大学有着读不尽的著作,这让陆家羲的精神很富足。
他曾想过投身物理领域,那是他深深热爱着的,可物理的进阶需要不断的实验佐证,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实验器材,那是他无法做到的。
陆家羲把这想法暂时搁置,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难题的攻克上。
学校的宿舍楼道和街灯下都有过陆家羲低头执笔计算的身影,他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不断记录,把身心都奉献给了“寇克满难题”,直到大学毕业前,已经基本完成了。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比攻破难题更难的,是让世人看见答案。
蒙尘的明珠,如何得见光明
1961年,大学毕业陆家羲踌躇满志,期望在数学领域大展拳脚。
他把论文《寇克满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是身为学生的他递给专业人士的求教信,希望对方能给予指教和肯定。
等待回信的期间,陆家羲从包头钢铁学院调到了包头市教育局,在包头各大中学任教。
左:陆家羲
1963年,一封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信交到了陆家羲的手上,他激动不已,颤抖着手将信封打开,上面写着:应参考更多的文献核实论文的准确性,如果证实为最新研究成果,建议投稿到数学刊物上。末了附上了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
陆家羲一刻不停地去查阅相关资料,补充修改论文,并把论文寄给了《数学通报》。
但《数学通报》无法刊登专业性强、篇幅长的文章,在等待了一年后,陆家羲收到了“建议改投其他刊物”的答复。
为了完善论文的内容,陆家羲跑遍包头市各个图书馆,还往返于北京,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时常露宿街头,与此同时,他还要面临频繁的工作调动,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新同事沟通交流,还被人背后指责心高气傲,饱受冷眼。
但这些外界的压力没有让陆家羲气馁,1965年3月,他把内容更为丰富专业性更强的论文投到了《数学学报》。
又是一年过去了,陆家羲第三次收到了退稿信,杂志方否定他的论文的内容价值。
来不及修改,来不及自我怀疑,因为“十年浩劫”开始了,埋头研究不问世事的陆家羲被扣上了极左白专的帽子,他被送到进行劳动改造。
他未尝体会到物质富足是什么感觉,却遭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1979年,他陆家羲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则文章:寇克曼问题已于1971年被意大利数学家破解。
这则文章给予了陆家羲很大的打击,他痛心疾首,泪流满面,他写于10年前的论文不见天日,别人的研究却先发表了。
他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从这种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好在有他的妻子和女儿们陪伴鼓励他。
那是1972年,经好友介绍,陆家羲与离婚带了个女儿的医生张淑霞相识,两人的工作南辕北辙,可都愿意成为对方苦闷生活的倾听者,很快就结合了,1976年,还生下了一个女儿。
陆家羲决定朝着数学界的另一座山峰攀登,即“斯坦纳系列大集”。
永不磨灭的志向,猝然结束的黄金期
他比以前更为卖力的研究,还要兼顾学校的教学工作,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他患上了神经性牙痛病,强烈的疼痛影响了他的正常思考,长期的也在不知不觉间浪费了研究的时间。
一切都要给数学研究让步,陆家羲做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把牙齿给拔掉了。
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进食,导致他身体消瘦,亲朋好友看了,都忍不住为他落泪,他却毫不在意,把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上。
1980年,他完成了“斯坦纳系列大集”的论文,有了被退稿的经历,这一次,他不再像从前那样激动了,每一次把信投递出去,都是半怀疑的态度。
果然,信件寄到那些数学领域的专门部门里,又毫无消息了。
直到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见了,他辗转找到陆家羲,建议他把论文投稿到世界性期刊《组合论》。
陆家羲采纳了朱教授的建议,把论文寄往美国。
1982年5月,陆家羲与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版权签约,不需要任何报酬。
1983年3月,陆家羲研究的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剩下的3篇论文也发表了,至此,“斯坦纳系列大集”问题被基本解决了。
他的名字也被西方数学界所知,不少数学家赞扬他为组合设计做出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国内对他的存在鲜为人知。
有一次,有关部门邀请几位西方数学教授到中国讲组合数学,有个教授惊讶的问道:“你们为什么请我,而不是请陆家羲呢?”
于是陆家羲也被邀请参加了学术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加拿大的门德松教授邀请陆家羲到外国大学工作,陆家羲谢绝了,他想为国内不发达的组合数学出一份力。
这次会议后,国内数学界的学者才认识了这个默默无闻研究了几十年,却已经名扬海外的中学老师。
1983年,陆家羲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他要去讲学,要进行新的研究,要上课,还被邀请去武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景润一同参加数学会年会。
这次会议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想要尽快把“斯坦纳系列大集”最后的研究论文完成,开完会后,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包头,到家后,已经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妻子帮他盖被子时,忍不住又多说了几句让他注意身体健康的话,他安慰的朝妻子笑了笑,便沉沉的睡了过去。
这一觉,陆家羲再也没能醒来。
长期的劳累压垮了他的身体,1983年10月31日凌晨一点,陆家羲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48岁。
死后荣光
他死在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海内外学界都为这一颗明星的陨落而遗憾,许多学者和媒体都发出了唁电。
1984年,曾拒绝过陆家羲的《数学学报》发表了他研究“寇克曼女生问题”论文,距离陆家羲投稿已经过去了19年。
1987年,陆家羲对“斯坦纳系列大集”的研究成果被自然科学委员会认定为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张淑霞代替丈夫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了该奖。
他的一生,有过贫苦,他的成果长期被埋没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当终于被世人知晓时,他却在黄金期与世长辞,怎能让人不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