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军(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必须紧抓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怎么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
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教书育人的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
1.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拓展。高校内多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亚文化现象交织碰撞,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吸引人、感动人的“金课”不多,互联网大量挤占“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的群体,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学习生活空间、形成“信息茧房”等情况,仅靠思政课有限的师资力量和课堂授课时间远远无法应对。课程思政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育人责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在拔节育穗期形成正确的“三观”,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教学主体上从思政课教师的“少数人”到全体教师的“每个人”,课程内容上从学分占比不到四分之一的思政课程拓展到了高校所有课程,教学空间从三尺小讲台拓展到社会大舞台、从“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从线下教学拓展到线上教学。
2.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路径。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根本在于立德,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其中“德”是排在位的。“德”,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品德修养、顽强的奋斗精神、奋发的精神状态等等。从教育理论上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课程本质属性是价值属性,每门课程都蕴含体现价值功能的思政元素,都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把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最基本载体,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从近年的教育实践看,课程思政有效调动了高等教育的最小单元,挖掘了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还是专业课,都能找到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弥补了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不足,打通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价值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3.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动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是重要阵地之一。课程思政坚持“教育要回归本质”,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强调人才培养要把将学生成长与社会进步、富强密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增强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事业使命感。课程思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抓住教学、教师、教法等工作重点,力求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师结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明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正确价值引导者、健康人格塑造者,从“经师”变成“人师”。
二、怎么干:努力把课程思政打造成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
总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一要求对于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同样适用,要努力在解决“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上下功夫,真正把课程思政打造成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
(一)强化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担当
把抓好课程思政作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车之两轮,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通过思政课程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对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粒扣子”的责任有清醒准确坚定的认知,形成从“要我做”为“我要做”的育人自觉。把抓好课程思政作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好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 思政”,而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师德修养,还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路径方法,随时以开阔的视野关注世情、国情、民情、舆情,以仁爱之心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情,并通过高超的授课艺术吸引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教学有温度、有亲和力、有感染力。
(二)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必须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特别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
1.做好课程思政,必须突出价值引领。价值属性是课程的本质属性,每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元素。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只教知识、不讲价值的课堂,很难培养出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钱三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的话语至今仍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体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责任意识等等,都是非常鲜活的思政元素。
2.做好课程思政,必须讲好鲜活故事。要通过课程思政讲述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共和国的故事、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等,增强课堂上的情感共鸣。特别是新时代的故事,有的学生曾经见证过、亲历过,有的正在发生,有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可知可感的现实场景,学生容易接受,能够切身感受到思政是有“温度的”。
3.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接受习惯不尽相同,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学工作中必须突出“以生为本”,及时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中纯语言类的单向知识灌输,综合采用研讨式、沉浸式、体验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程的亲和力。
4.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回应时代风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年轻人接续奋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扎根中国、立足时代、回应时代,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使学生成为与新时代同心同向同行的建设者、奋进者、开拓者。要持续推进“第二课堂”“大思政课”改革,让英雄模范、时代楷模走上讲台,让纪念展馆、创新企业、美丽乡村成为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时代变化,感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通过自身体验努力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试着回答“(专业)现状是什么、未来怎么办”的问题,主动思考未来如何发挥好自身作用,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三)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必须注意路径方法
总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挖掘课程思政基本元素的重要努力方向就在于此。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中国戏曲为例,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也是唯一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顽强生命力的戏剧艺术,背后有五千年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背景;有植根乡土、面向群众的艺术创作理念;有讴歌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为民请命等价值追求。特别2000年以后,昆曲、京剧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近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它真实呈现或者高度还原了艰苦卓绝革命岁月中的人物和故事,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汇聚民心,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实生活贴得最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时代感,相当多是伴随学生成长、有切身体会的内容,因而是鲜活生动感人的思政元素,能够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
前瞻课程思政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多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完善提高的平台,需要打通不同学科专业门类、专业课与公共课、课堂与第二课堂,以更健康有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更好地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让更多青年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