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央纪委监委网站 杨雅玲 张东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监委网站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
记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何丰富内涵?
杨开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是人类发展潮流,并已产生两种主要道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二者的根本任务均是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但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谁来建设生态文明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弄清二者异同,对于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切实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信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总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现代化是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社会转变,从现代化视角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过程,但生态文明超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应有之义,但生态文明不只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也不总是意味着生态文明。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人与自然也许是和谐共生的,但因不发达、没有现代化而非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有所不同。在根本遵循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开始兴起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在社会制度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西方生态现代化则坚持资本主义。在发展历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从发展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展中社会的生态转型;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从发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达社会的生态转型。
记者: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应如何理解?
杨开忠:这个问题关乎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广义来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根本内涵不同。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认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具有两个方面特征,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第二强调人类活动应保持在自然容许的限度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强调资本能够超脱于自然限制因素。
记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哪些特点,我们应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
杨开忠:首先,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美国是西方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但其人口规模不到中国人口规模的四分之一。与西方生态现代化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充分利用巨大人口规模和高密度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又要积极应对巨大人口规模和高密度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形成适合巨大人口规模的生态文明。
其次,适应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生态惠益以及环境风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应该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共建共治共享。
第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协调的生态文明。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西方生态现代化从边缘掠夺自然资源,向边缘转移污染物,是冲突和战争的重要根源。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秉持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如何正确把握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
杨开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把资源节约、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作为一条途径,但二者显著不同。作为发达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西方生态现代化在目标上相对强调环境,在路径上聚焦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作为发展中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改善环境,又要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要求:全面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动员了哪些力量共同参与,有何特点?
杨开忠: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和西方生态现代化均坚持合作治理,但二者仍然具有显著区别。
首先,治理模式不同。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生态系统自身的方法和节奏修复生态。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体,进而采取的是“自然、市场、社会、政府”四部门治理模式。西方生态现代化却只是将自然作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外在背景,因而采取的是“市场、政府、社会”三部门治理模式。
其次,体制基础不同。西方生态现代化以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让市场而非政府发挥中心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强调自然而然、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谐社会相结合。
第三,国际合作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原则,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联合国发起成立“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等生态文明多边机制,倡导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构建地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西方生态现代化具有西方中心论和单边主义色彩,其实践的确在国内营造了一个环境友好的社会经济,从世界体系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既有共同特征,更有极为显著的差异性,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