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学没围墙?高校围墙该不该拆(大学校园围墙扔东西怎么处理)

自今年7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4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其中,北京大学等高校没有明确规定对外开放截止日期,而清华大学等高校则明确了固定的校园对外开放参观时间段。

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且出现“黄牛”兜售现象,“原来湖南大学没有围墙”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校该不该设置围墙,以及大学该如何更好地开放?

没围墙=好大学?

对于大学围墙拆与不拆,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学圈”,一直都有争议。

放眼国内,当下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有围墙的。近年来,为了让大学校园更加开放,一些高校在旧围墙拆与不拆、新建校园设不设围墙之间做了一些尝试。

早在1993年,北京大学就推倒了南门外长达600米的围墙,建起2.5万平方米的商业街,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拆围墙的高校,但几年后又因多种原因而“重建”。

至年,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高校试点“拆墙”,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但原北京市规划委回应称,“拆墙”一说并不属实,实则是对几所学校进行规划,加密路网和改善局部道路微循环。这起乌龙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其实隐含了民众对开放校园的期许。

上海是我国最先开展大学与社区联动的城市。近几年,该市的几所高校相继拆除围墙。其中,年华东政法大学拆除了11处苏州河沿岸的建筑设施,优化出2.1万平方米的华政滨河公共空间,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大学校园。

2022年上海市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徐旭透露,学校计划拆除围墙,将校园向公众开放。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也透露,学校已制定关于校内一处剧院的改扩建方案,将加大剧院面向街区和社会的开放力度,还将沿街建设上戏美术馆、戏剧新空间等。

这些高校拆墙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城市哺育了大学,大学资源理应向社会开放和共享。

拆除围墙后民众能获得什么?

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该校逐步拆除围墙后,民众能够打卡校园内始建于1926年的淮海中路1131号“音乐城堡”,也可以参观始建于1936年的淮海中路1189号英国花园建筑风格的楼房。游走在校园中,公众或能与敬仰的歌唱家擦肩而过,也有机会置身音乐大师的表演现场。

拆墙后,大学会有损失吗?位于湘江之畔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建校之初就因地处岳麓山与湘江之间的狭长交通要道而无法围墙办学,由此成为少数不设围墙的高校。

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介绍,不设围墙确实会有一些安全隐患和其他方面的困扰,比如周末校外到岳麓山观景的车辆太多,导致校园交通受到影响等。

一些学生曾在网上吐槽,学校不设围墙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午饭时间校外人员来校就餐,导致学生排队就餐时间更长;篮球场等场所被校外人员占用,原本不充裕的运动场所被挤压;校外人员过多以致教学楼等地变得嘈杂,交通也更加拥堵。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认为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对此,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孙文文告诉《中国科学报》,好大学和有没有围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围墙本身没有错,也禁锢不了思想。如果把办好大学和围墙联系起来,本身就是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则认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更能融入社会、更加包容,但并不意味着有围墙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中国主要的大学资源都是财政公共投入的,应该适当反馈社会,比如校园绿地、运动场所等可以与社会共享,这些并不是一堵围墙所能阻挡的。

“几乎所有设围墙的高校都认为,不设围墙容易引起安全隐患,学生安全难以保障。事实是,不设围墙固然风险更大,但还没到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的程度。”刘永谋表示,既想没围墙又想要保障师生安全,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结合本校实际施策,比如出台一些弹性的校园开放政策。

有了围墙,大学没法开放?

“高校有没有围墙多因历史原因导致。”湖南大学教授李浩鸣说。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学府就有围墙。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有时局动荡,社会不安宁,要让学子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必然围墙设院,如众多书院和新办学校均有围墙。在他看来,中国人口多、民众素质参差不齐,各类学校都应有独立的校园,设置围墙是有必要的。

而相比之下,在美国等,不设围墙的高校则更多一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徐博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从他了解的情况看,国外大部分高校都允许游客参观。在美国,哈佛大学因游客太多而设了小围墙控制人流,麻省理工学院是全开放校园,哥伦比亚大学则因纽约当地情况和历史原因在核心校区设有围墙。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可以随便参观。

孙文文介绍,她曾留学的莫纳什大学坐落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其有多个校区且大都分布在郊区。很多校区依然是有围墙的,没有围墙的地方往往也是被河流等隔离开来。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监控摄像头,有很多保安持防身武器24小时不间断巡逻,目的是保护学生和老师的安全。

“当人们将国内和国外的高校设围墙情况进行对比时,往往会简单、粗暴地抛出该设或不该设围墙的观点。”孙文文表示,每个的国情不同,美国的很多大学没有豪华的校门、醒目的校牌和围墙,大多是开放式的,与社会连成一体。但我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多,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都坐落于小镇上,而小镇的人流量不大,也就没有国内高校拆除围墙后的那些困扰。

“围墙在现实中是一个保护的象征,能够较好地保护大学生的安全,维护并增进正常教学秩序。围墙虽强化了高校内部管理,但确实会阻隔一些东西,让大家望而生畏。”刘铁芳表示,并不是说有了围墙,大学就没法开放。大学开放是体现一种能接纳社会、保持与社会互动的姿态,应是一种有序的开放。大学并不孤立于社会,必须要从社会中寻找灵感,寻求与社会的有效连接。

在刘永谋看来,我国不只学校,政府机构、各企事业单位,甚至大多数公园都是围起来的,所以围墙该不该设不应是大学独有的话题。

“围墙围住的是自己。围得久了,容易成为不动、不想、不说了的常态。长此以往,管理者就容易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了。” 刘永谋说。

突破无形的“墙”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认为高校设置围墙是有必要的,关键是要突破无形的墙,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大学。

“大学和社会还是应该有适当的距离。”刘铁芳表示,大学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不同于社会空间的独特空间而存在,应该让师生和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独立性,从而专注于教学研究。从这个角度说,高校设置围墙是有必要、合理且有意义的。

刘铁芳认为,高校有必要设围墙,但不意味着大学可以和社会隔离开来。大学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和社会保持有机的联系。一方面,大学的一些资源可以适度向社会有序开放;另一方面,大学需要接触社会,保持和社会的积极互动。因此,即便大学有围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自我封闭。

“校园首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需要清净的环境,其次才需要满足一些社会民众参观等方面的需求。”孙文文认为,高校的物理隔离很有必要。“如果去掉了围墙,学校成为网红打卡点,形形色色的人都随便进出,校园安全如何保障?学校又如何有效管理?”

她进一步说,围墙或栅栏的存在可以强化校园安全,防止外界不法分子的侵入。围墙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到更加安全和自在,他们可以在校园内更加充分地发展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而不必担心外部的干扰。

“说到底,大学开放与不开放,关键不在于围墙,而在于思想、管理水平和教育理念。”孙文文表示,束缚发展的不是物理层面上的围墙,而是固步自封的心理“围墙”。

大学的开放到底是什么层面的开放?对此,刘铁芳认为,可从多个层面加以理解——大学向社会传递知识、回应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等,这是一种开放的形式,且属于高层次的开放;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比如大学引入社会资源、大学的人才资源走向社会等,这同样是大学开放的表现;最常见或具体的开放形式则是高校的图书馆、课堂、运动场所等对外开放。

“大学不应该只属于师生,它同时也属于社会,要承担一些必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刘铁芳表示,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加强校园管理,比如设立专门的时间段开放校园,既让普通民众进校参观,又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通过有序的校园开放措施,保持校园的开放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表示,公办高校的资源属于全社会,理应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公众共享公共教育资源。但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办学,培养人才。校园开放的前提是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为此,高校是否向社会开放、怎么开放,应充分听取全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意见,作出科学、民主决策。

他建议,针对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管理问题,学校可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招募学生以及社区志愿者参与开放后的校园秩序维护;针对开放带来的市民与学生“抢”体育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的问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开放的资源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时段向社区居民开放。“高校应该顺应社会公众要求开放的呼声,在听取师生、社区居民等各方意见基础上,梳理可以向社会开放的校内资源,建立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

(《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清波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 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