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挤满求职市场,月薪三四千求白领职位的大学生;一边是年薪25万元的岗位,却招不到瓦工。
在学历贬值,“搬砖”收入比当白领强的时代,全国各地大学的学费突然涨了:普遍涨幅在20%左右,涨幅最高的达到54%。其中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工、材料等专业,新生学费从每年5000元提升至每年7700元。原因是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财政拨款被压缩。
地主家没有余粮,佃户的日子就好过了?
如果换做前几年,大家可能反应还没有那么敏感。如今经济发展压力大,不少家庭的收入不稳定,工资没见涨,家里还在还房贷,可是没办法:孩子不能不上学啊。
此外,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万元,如每年新增1700块钱学费开支,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在阶层固化、行业饱和的今天,上不上大学,对中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反而相对反而较小。影响最大的,正是那些农村或者低收入家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搭上高考的快速通道,上本科、考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的命运。
所以,大部分中国小孩从生下来开始,就被灌输要出人头地、奋勇争先。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从学区房卷到奥数班,从清北卷到常青藤……
可是肉眼可见的事实是:大学生再也不是天之骄子的代称,甚至硕士、博士也开始泛滥,宽进宽出、产业化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符号沦落为一种庸常。
于是家长们更焦虑:花了那么大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付出,孩子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难,看看今年官方公布的就业失业率,和大学生毕业人数就知道了,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还有一个连我们学习搞职高、职业教育的老师——德国,他们也无法摆脱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正在慢慢的被AI智能化取代。不信,你也可以去中国的大厂去看看,生产线上的确还需要工人,但是随着高精尖的机械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人被强烈需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而且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的影响,未来5到10年内,外资大厂的数量在减少,内资企业福利待遇不高,很难恢复过去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
所以说,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是饮鸩止渴,让家长和毕业生白高兴一场。对于涨学费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既需要个人和家庭投资,也需要和社会投资,这样才能得到丰厚的回馈。
我们改变不了现状,唯一所能期待的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能够从衰退中恢复,内外投资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打破收入和观念的藩篱,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养活自己和自己爱的,爱自己的人就行。
实话实说,对于刚刚走入职场的00后们来说,这个世界,过早地展现了丛林法则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