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的课程目标)

在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小学德育课程因此受到了高度关注。各小学正在积极致力于创新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意在借助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水平。

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建立起能够适用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而学校德育工作则旨在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同时构建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还是途径和方式等方面也都有着高度一致性。核心素养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路径,德育则是核心素养理念的具体落实与实践。在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强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能够更加关注小学生群体身心发展,能够更全方面地统筹规划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能够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教育和指导。核心素养与德育教育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彼此成就,对于推动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优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小学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人格特质、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有效策略。

在充实德育内容时要重点突出核心素养。学校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必然会将德育课程的内容作为重中之重,在充实和丰富德育内容时要重点关注和突出核心素养。一是加强对校本德育教育的开发力度,尽可能选择更加贴近学校自身特色、小学生真实学习生活的德育内容,多选择小学生身边比较常见或者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的现象或者事例来进行讲授,小学生能够更清楚直接地感受和感知到德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小学生的理解与认可。二是充实德育课程内容中彰显和突出核心素养,学校要及时了解新时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标准和需求,及时了解社会层面的新道德要求,随时结合新的德育问题来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小学生道德素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三是把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充分渗透到各学科具体教学工作当中去。核心素养内容涉及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果单纯依靠德育课程来进行培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和方式便是将其与具体课程结合到一起,通过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来辅助拓展和延伸,进而逐步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通过德育内容与具体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来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德育内容。

平衡好德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关系,多融入实践性内容。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学校在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时要主动去调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内容,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体验和感受的机会。例如:在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当中,学校要重点彰显出劳动光荣这一核心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指导来开展各种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借助多元变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方式来调动起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立足实际,开展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植树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让小学生在自己所熟知的实践活动领域来接受劳动锻炼,在提升自身劳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同步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学校还可充分结合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内容或者方式,选择和设置相应的活动来进行学习,有兴趣的融入,小学生的参与兴致会更高,而且小学生也可以因此获得更多弘扬个性、发挥特长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善于应用德育技巧和策略,培养和增强小学生责任感。小学德育工作是建立在一定原则和特定规律基础之上的,学校在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小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和审视问题,以保证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具体德育教育工作当中,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利用相关的教育技巧和方式,特别是要重点关注语言的应用,掌握好语气和态度。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看待人和事物都是从感性角度出发,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心理感受,如果教师语气过重,一些内心比较敏感的小学生很容易因此陷入到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中,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从负面情绪里走出来。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相应的方式方法,在日常教学以及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多观察和了解不同小学生的特点,善于发现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要用平缓和善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教师还要多应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行为习惯以及获得的进步等要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和勇气,激发起小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准开发德育课程,自主构建德育主题。在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需要重点思考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开设哪些德育课程。学校要开设哪些德育课程,要根据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依据,即学生在实际学习和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便开设哪些方面的德育课程,这也是学校选取德育主题的重要原则。因此,学校要进行精准分析和透彻研究,切不可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边,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目前,学校在选取德育主题时多会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常规性主题,顾名思义,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都在坚持抓的主题,比如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等。二是时代性主题,即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主题内容,其充分体现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坚持的与时俱进精神。三是校本性主题,即以学校为核心的主题,一般情况下这类主题更具随机性,其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由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来共同构建,比如,发现学校里的学风存在一定问题,那就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学风教育。学校近期要校运动会,那就可以围绕体育锻炼这一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德育课程的主题是学校自主构建的,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需求。

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现在的小学生从小便享受着多方主体的关注,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会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学校在构建德育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和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相处,要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子,培养集体精神,增强团结意识。培养小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课堂分组学习、课外集体活动等等,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小学生尽快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中和不同性格的同学相处,合作完成各种类型的任务,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分组,诸如将宽容友善的学生与内向自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里,要求他们通力合作完成任务,有宽容友善性格学生的配合与陪伴,内向性格的学生则更容易感受到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愉悦心情。在开展课外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德育重点放在小学生团结意识、合作思维培养,在课外集体活动环节中,教师需要将德育的重点任务集中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集体活动和团队比赛中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广泛的社交圈子来逐步消除内心的孤独感。

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言传身教加强教育引导。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教师正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会时刻关注教师的言行举止,而且会下意识或者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和学习。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下意识关注自己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出榜样作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言传身教,以文明的行为举止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借助榜样作用来逐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小学生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道德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要保证规范工整,为小学生树立起榜样,引导小学生建立起书写规范的好习惯;在劳动课堂或劳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和学生一起完成劳动任务,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看到校园里有垃圾、教室或者走廊里有废纸,教师要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等。在和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交流时要时刻注意文明用语,指导学生养成讲礼貌、懂文明的好习惯。要通过这样一些小的细节或者小的事情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认知层次,要借助自身行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把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

德育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关键任务,也是培养小学生建立正确价值理念和优秀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指导下,新时代的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被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学校在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时要秉承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联合多方主体,充分借助和利用多方资源,从细节着手进一步深化德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结合当前学生教学实际需求来进行适时适当的更改和变动,在实际德育教育工作中重点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入挖掘和应用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要素,善于应用德育技巧和策略,培养和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精准开发德育课程,自主构建德育主题,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等等,通过诸如以上代表性措施和方式来确保德育工作效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推进小学生全面且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钟英,桂林学院教务与产教融合处讲师;本文系年桂林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高校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桂林学院为例》[编号:JG001]与2023年校级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新型全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编号:JG2023017]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2日

相关推荐